这支彪悍之师,为中国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威震国威,彪炳千秋

湘是湖南的简称,湘军可以理解为以湖南人为主要成员的军队。与川军不同,湘军是一支统一的武装,因为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就是曾国藩——讲湘军,就绕不开湖南和曾国藩

这支彪悍之师,为中国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威震国威,彪炳千秋

近代之前的湖南并不显眼,哪怕经过了两千年儒学的浸染,湖南人骨子里仍然尚武执拗,不知道圆滑,这种性格很难在古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头。

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为了编书,竭力搜集湖南历史人物材料,却发现除了欧阳询、王夫之少数几个学问家以外,根本找不出几个。在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中,鸦片战争之前的历史名人中,湖南仅22人,只占0.66%,人才寥寥无几。

一直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代,湖南才开始深度影响中国。要在近代中国的乱局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湖南人的执拗和霸蛮,恰逢其时——

“中国变法,自行省之湖南起”(康有为)

“新旧之哄,起于湘而波动于京师”(梁启超)

这支彪悍之师,为中国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威震国威,彪炳千秋

湘军就是湖南人崛起的载体,近代变革的倡导者、实践者,很多都出自湘军,除了军政人才,还吸收了一批卓越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李善兰、徐寿、容闳等),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出身于一个底层秀才家庭。曾国藩天资不佳,读书做事全凭一股蛮憨劲, 27岁时得中进士。太平天国爆发时,曾国藩任兵部右侍郎,因母亲去世回老家守孝,不可避免地与太平天国遭遇。

▲清朝的经制军,画出来看着还行,但也只能看看了

八旗和绿营腐朽不堪用,财政日益吃紧,咸丰帝不得不下旨放权办团练,让各地自己想辙解决太平军。咸丰任命的“团练大臣”先后有百人之多,但真办出模样的寥寥无几,曾国藩是最成功的一个。

八旗和绿营相当于“世袭义务兵”,待遇差,地位低,组织烂,缺额多,荣誉感和战斗力就更谈不上了。曾国藩要自办武装,就不能沿袭老一套,而是要“别树一军”,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首先,湘军不是“义务兵”,是招募的“雇佣军”,没有强制性。

其次,曾国藩给湘军定了超出绿营兵1到3倍的“厚饷”,使参军更具吸引力。

第三,严格挑选兵源,“壮勇贵精而不贵多”,“技艺烂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避免市井之徒、流氓痞子混入部队。

第四,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组建优秀的军官团。在湘军的197个将领中,儒生出身的有104人,占58%——有文化的军队,当然更有战斗力。

第五,建立牢固的团结机制。军官回乡招募人员组建部队,以血缘、地域,文化认同为纽带,更团结更严密——“大帅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都一气贯通。”有此机制,湘军极少叛变,相反,还吸引了不少参加过太平军的湘籍将士投诚。

这支彪悍之师,为中国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威震国威,彪炳千秋

第六,建立粮台(后勤部)、转运局(兵站)、长夫(带编制的随军民工)等制度,首创了专业后勤和工兵,湘军补给充足,运转自如,还能避免扰民。

最后,曾国藩还非常重视“政治工作”,他对部下这样讲: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也就是说,湘军既是“保大清”,更是“保中华”!这样,就解决了为何而战的思想问题。

当然这一切还得有财政基础,清廷没钱,曾国藩只能自筹,为此他要与各地官员、乡绅、洋人周旋。从别人口袋里掏钱谈何容易,但他仍然想方设法地办到了(但有时也会屠戮抢掠,例如攻下天京后)。

在具体的战术上,曾国藩从不投机取巧,也不搞纵深穿插,就“结硬寨,打呆仗”这一招。每到战场,必先筑深沟坚垒,严禁“出壕浪战”。太平军只要来攻,每每在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面前“积尸如山”——湘军早欧洲几十年发明了堑壕战!不来呢?那就耗呗,反正后勤无忧,对手总会粮草不继……

靠这种看似愚笨的战法,曾国藩顶住了太平军,并一点点啃下了所有据点,最终消灭了太平天国。

借此一战,湖南人开始崭露头角。近代湖南籍革命家杨笃生曾这样说:

“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知所谓对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杨之难始。”

据《湘军兵志》统计,湘军出身的清朝高官,有总督14人,巡抚13人,司道、州县一级的更多。他们很多成为近代变革的主力,这是湘军,或者说湖南的一大贡献。

但湘军并不只会打内战,打外战也不含糊,这就要提到湘军的另一个大BOSS——左宗棠。

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生活简朴,勤苦自律,性格张扬,更具“霸蛮”之气。左宗棠的名声一度大过曾国藩,梁启超说他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潘祖荫在奏疏中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左宗棠何以得此大名?因为他保住了中国一片大大的疆土!

这支彪悍之师,为中国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威震国威,彪炳千秋

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占今天中国领土的六分之一。如此广大的土地,在晚清时代,一直为贪婪的沙俄所觊觎。

1865年,得到英国和沙俄支持的阿古柏(Yaqub Beg)入侵新疆,先后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和“洪福汗国”。到1871年,除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仍为清军控制外,阿古柏侵略军几乎完全占领了新疆。

形势危急,清廷犹豫不决——国力有限,财政吃紧,建海军还守西北?

左宗棠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他直接开干,率湘军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

左宗棠的准备工作非常专业和精细,他的策略是“缓进急战”。

缓进,就是用一年半的时间筹足军饷、粮草、弹药,整顿部队。凡不愿出战者绝不勉强,一律给路费送回家,留下来的都是士气高涨的“湖南志愿军”。他还设立了“兰州制造局”,从广东浙江调来工人和专家修造枪炮,就近提供武器装备。

急战,就是速战速决,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灭掉阿古柏。考虑到经费和物资有限,新疆地域广大,再以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势必不能持久。

左宗棠一边做准备,一面上奏,力陈放弃西北的巨大危害,最终驳倒李鸿章,让清廷下决心收复新疆。此时他的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可以立刻出动。

1876年,左宗棠率领150多个营,共8万湘军,从酒泉出发,跋涉1700里到达哈密。按照先北后南的战略依次收复新疆要地,遇到敌军据点就用“开花大炮”轰开,掩护步兵杀入,已经颇有近代军队的风范。

这支彪悍之师,为中国保住六分之一的国土,威震国威,彪炳千秋

士气高昂,武器占优,后勤给力,这个仗就是怎么打怎么有了。湘军每战必胜,一路碾压。经过一年多的战斗,阿古柏暴死,其部又自相残杀,很快败亡,除伊犁外,新疆全境收复。

后来,在左宗棠军力的威慑下,沙俄不得不归还伊犁。此后,左宗棠上疏,建议设立行省。1884年,清朝接受建议,设立“甘肃新疆省”,下辖6府9厅2州,从此新疆更加牢固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这一片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若无湘军的战斗,险些真的就失去了。几万来自湖南的霸蛮汉子,远赴西北,为中国收复了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单凭这一功绩,湘军便足以彪炳千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