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日本竹建築

中華文化中借竹子讚揚人的品格是從來不吝嗇的,《詩經》中《國風·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讚揚君子的品格。同樣的在日本文化中竹子也被賦予一種意境,《萬葉集》中的和歌:“我園中的幾枝竹,風吹颯颯作響,在這暮色裡。”為這裡平添一種神秘悠遠的意境。

日本源遠流長的竹文化受到中國影響,而中國本土的竹文化傳到日本後,經過不斷的演變和傳承,竹文化也開始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在日本,竹子被廣泛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日本建築農業的工具,竹子成為生產生活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藝術方面,日本的茶道,花道也廣泛採用竹子。江戶時代,日本的竹製品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的衛生筷子影響至今,而竹皮刷則被確定為日本文化遺產。由於竹文化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地位增強,由此

產生的竹文化便成為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瑰寶

對中國竹文化的傳承與本土化發展

1.中國的竹文化的發展對日文化產生影響

中國是公認的世界竹類植物的起源地和分佈中心。中國的竹使用最為廣泛的便是在書寫上。魏國的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就是因為書於竹簡而得名。同樣的 ,孔子所整理的“六經”就是寫在竹簡上的。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日本竹建築

竹子常常被看做正直理想的人格特徵,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就是因為不滿當時政治統治,因此時常與當時名流共同遊於竹林而得名的。之所以迷戀竹子,是因為竹子終年常綠、簡勁素雅、挺直有節 ,與魏晉時期崇尚的豁達灑脫、皈依自然、剛正耿直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相吻合。

唐宋時期的竹文化被看做竹文化巔峰,竹製品類型豐富,且需求加大據《金史·食貨志》載:“司竹監歲採入破竹五十萬竿。”可見其時竹材加工之盛。 竹文化的觀念意識得以確立與固化。

唐宋兩朝,愛竹之風盛於此前任何一個時期,人們賦予竹的文化意義之豐富、意識之深邃、情感之強烈更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中國竹製樂器、生活用品大量傳入日本,日本在此基礎上受到啟發而製成了有別於中國的摺扇。摺扇也是當時日本與中國貿易中最主要的商品之一。

竹也逐漸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農業灌溉等,成為人們生活生產的主要材料之一。

正是基於文化的相互影響,從而催生日本竹文化新的魅力和活力,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由此竹文化的內涵也開始轉向多元化方面發展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日本竹建築

2. 日本的本土竹文化為何變得“與眾不同”?

在日本本土文化中,竹子具有神力,是神話中和神溝通的媒介,自然力量在原始人民面前是恐怖神秘的,人們面對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感到恐懼,所以藉助神話中的古時,借用竹子來表達對神靈的崇拜和祈禱。竹文化開始是源於對未知的恐懼和好奇

九州島盛產竹子,所以九州隼人可以看做是日本竹文化的開創者。 隼人在臣服於大和朝廷之前,以鹿兒島的宮之城為據點與大和朝廷對抗,被征服後開始了苦難的種族歷程,沉重的竹編徭役,長達幾個世紀的強制大規模畿內遷徙,充當當權者的護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悲慘生活,而伐竹翁是當時隼人社會的一個縮影

因此日本竹文化從一開始就存在著悲哀的因素,因為從它產生的那一刻就被奠定了苦難悲哀的基本基調。這也就推動了竹文化中所帶有的“壯美

”“哀情”等因素。《日本靈異記》就記載:某人遇暗算後骷髏中長出竹筍,報恩於拔去眼中筍者並得以洗冤。”

川端康成更是在小說《竹葉舟》中,以笹舟文化為背景將戰爭造成的“悲哀”渲染到達了極高的位置。悲哀”成為這一類民間傳說的基調,所有的冤情借竹的溝通最終得以釋放。這種“以竹喻哀”的文學手法在較之日本竹文化更悠久、更發達的中國竹文化中鮮有所聞。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日本竹建築

而此外竹的用途廣也是導致竹文化能在日本逐漸昌盛的重要因素。農、工、漁、衣、食、住、茶道 、花道 、傳統活動及玩具等無所不包,特色多種多樣。花道、茶道就是其中鮮明的特色;沒有需求的文化是無法長久興盛的。同樣的竹子做的竹屋更是為日本提供了可居住的場所,日本多地震而竹屋輕便不易傷人,且便於取材,因此竹子的作用覆蓋了當時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同樣的古代御神體幾乎全是竹,這是因為在交戰中以竹槍為武器而感謝竹的思想在文化上的具體表現。日本缺少礦石也就導致武器中,極少存在鐵質武器,因而,物資豐富的竹子就得以派上用場

因為在精神上有竹子代表溝通神靈的媒介,在生活上,竹子是戰爭的工具,是衣食住行的工具,因而有了雙重依託的竹子,才會形成一個有生命力的文化,依靠這種雙重的特性

,竹文化才會由此綿延發展。

《萬葉集》中竹文化的意境表達

1. 《萬葉集》本身的魅力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和歌總集,收錄和歌4500餘首,成書於天平寶字三(759)年以後,前後創作的時間持續了近130多年。對於日本人,《萬葉集》就像是他們的精神寄託,是日本竹文化在古典文學中的一個縮影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日本竹建築

書中“萬葉”作為總集全名時借用晉人陸雲之《祖考頌》:“萬葉垂林”,“萬葉”意指詩歌豐富。而“萬葉”寓意詩歌數量之多好似樹葉一樣。而關於竹的最早的文學作品《萬葉集》中收藏了近30多首詠竹的詩詞,在詩句中,竹的長青不謝,沙沙的搖曳聲,筆直的身形,纖細的枝葉都是描寫的對象,充分反映了詩人們閒寂幽雅的審美意識

萬葉集詩歌體裁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國傳統詩歌體裁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在七言和五言詩歌上面,後來經過大批作家的文學創作和改良,進一步發展為“五七——五七”的雙重連綴的詩詞韻律形式,由此對日本文化中獨特魅力產生很大影響。

2.《萬葉集》中的詩詞結構板和竹的意象探析

《萬葉集》中主要由長歌、短歌、旋頭歌和連歌

這四種詩詞形式構成,其中的詩型結構深受我國詩詞結構影響。其中長歌是最為主要的,而短歌則是基礎,兩者各有各的特點。長歌更傾向於靈活,在歌中擁有更高的靈活特質,而且表達的情感也是豐富多樣的。

而在情感表達中,借用竹子表達悲哀的和歌在其中並不少見,《萬葉集》借竹直述“悲哀”的歌有五首,,而描寫竹子的大概二十多首,佔了其中兩成之多, 文壇領袖菅原道真的詠竹詩大部分借鑑中國詠竹詩讚美竹子“壯美”的特徵。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日本竹建築

而“雪夜思家竹”詩打破以往的詠竹傳統,首創性描寫了竹在暴風雪摧殘下葉落枝斷的衰敗景象,抒發了自己蒙冤無助的悲嘆。作者以己比竹,以竹喻“哀”,表達了日本竹文化“悲哀”內涵的一面。因而在萬葉集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作品更是影響深遠。

《萬葉集中》,對竹子的詠歌以竹文化傳說為背景,表達了對象為神聖,可望而不可及之物的虛幻情緒,意味悠長、引人深思,具有一種震人心魄的文化魅力和歌以竹製器物做為祭神之物,具有濃郁的竹文化內涵。

除了寄託哀傷外,和歌也表達著對竹葉的感情“深夜彆著急回去,路邊的細竹葉上,夜裡降下了寒霜。”歌中唯美的意象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著對人的思念,以竹葉寄託哀思,竹葉的柔嫩、優美被詩人與感性相結合並賦予了竹葉一種獨特的意味

,使竹葉意象成為溫柔女性的文學象徵,表達了普通人吟詠平凡女性的懷鄉思親情懷,深刻的表現了竹的意象具有貼近生活的普世性特性

結語

以日本為代表的竹文化為經歷了從遠古時期起源誕生到初步的發展,再到和中國文化的結合煥發的新的生機,從信仰神靈和對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到對以竹子寄託哀思表達情感的表達為日本文學的發展,生活多方面提供了不可忽視的價值力量。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過《萬葉集》看竹文化為何在日本變得與眾不同

以《萬葉集》為代表的竹文化是將詠竹歌與竹的自然美、文化美、意象美融於一體,文化內涵深刻,文學特徵鮮明;眾多的直接和隱含竹意象是《萬葉集》的特徵之一。

同樣的,竹文化和《萬葉集》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情感聚集地,成為他們不可忽視的精神家園,竹文化構成日本大和文化重要基礎,在竹文化和《萬葉集》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人與竹千百年來相互連接相互依存的關係

任何文化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毫無依據的消失,同樣的,文學作品不依靠相應文化就會成為無根之水無本之源,文學作品依託於文化才會散發真正的魅力,就如同《萬葉集》依託竹文化,才會有它獨具魅力的一面。

參考文獻

1、《國風·衛風·淇奧》

2、《日本靈異記》

3、《祖考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