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日本竹建筑

中华文化中借竹子赞扬人的品格是从来不吝啬的,《诗经》中《国风·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赞扬君子的品格。同样的在日本文化中竹子也被赋予一种意境,《万叶集》中的和歌:“我园中的几枝竹,风吹飒飒作响,在这暮色里。”为这里平添一种神秘悠远的意境。

日本源远流长的竹文化受到中国影响,而中国本土的竹文化传到日本后,经过不断的演变和传承,竹文化也开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日本,竹子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建筑农业的工具,竹子成为生产生活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艺术方面,日本的茶道,花道也广泛采用竹子。江户时代,日本的竹制品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的卫生筷子影响至今,而竹皮刷则被确定为日本文化遗产。由于竹文化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地位增强,由此

产生的竹文化便成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瑰宝

对中国竹文化的传承与本土化发展

1.中国的竹文化的发展对日文化产生影响

中国是公认的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中国的竹使用最为广泛的便是在书写上。魏国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就是因为书于竹简而得名。同样的 ,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就是写在竹简上的。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日本竹建筑

竹子常常被看做正直理想的人格特征,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就是因为不满当时政治统治,因此时常与当时名流共同游于竹林而得名的。之所以迷恋竹子,是因为竹子终年常绿、简劲素雅、挺直有节 ,与魏晋时期崇尚的豁达洒脱、皈依自然、刚正耿直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相吻合。

唐宋时期的竹文化被看做竹文化巅峰,竹制品类型丰富,且需求加大据《金史·食货志》载:“司竹监岁采入破竹五十万竿。”可见其时竹材加工之盛。 竹文化的观念意识得以确立与固化。

唐宋两朝,爱竹之风盛于此前任何一个时期,人们赋予竹的文化意义之丰富、意识之深邃、情感之强烈更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中国竹制乐器、生活用品大量传入日本,日本在此基础上受到启发而制成了有别于中国的折扇。折扇也是当时日本与中国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之一。

竹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灌溉等,成为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材料之一。

正是基于文化的相互影响,从而催生日本竹文化新的魅力和活力,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由此竹文化的内涵也开始转向多元化方面发展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日本竹建筑

2. 日本的本土竹文化为何变得“与众不同”?

在日本本土文化中,竹子具有神力,是神话中和神沟通的媒介,自然力量在原始人民面前是恐怖神秘的,人们面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感到恐惧,所以借助神话中的古时,借用竹子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祈祷。竹文化开始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好奇

九州岛盛产竹子,所以九州隼人可以看做是日本竹文化的开创者。 隼人在臣服于大和朝廷之前,以鹿儿岛的宫之城为据点与大和朝廷对抗,被征服后开始了苦难的种族历程,沉重的竹编徭役,长达几个世纪的强制大规模畿内迁徙,充当当权者的护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悲惨生活,而伐竹翁是当时隼人社会的一个缩影

因此日本竹文化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悲哀的因素,因为从它产生的那一刻就被奠定了苦难悲哀的基本基调。这也就推动了竹文化中所带有的“壮美

”“哀情”等因素。《日本灵异记》就记载:某人遇暗算后骷髅中长出竹笋,报恩于拔去眼中笋者并得以洗冤。”

川端康成更是在小说《竹叶舟》中,以笹舟文化为背景将战争造成的“悲哀”渲染到达了极高的位置。悲哀”成为这一类民间传说的基调,所有的冤情借竹的沟通最终得以释放。这种“以竹喻哀”的文学手法在较之日本竹文化更悠久、更发达的中国竹文化中鲜有所闻。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日本竹建筑

而此外竹的用途广也是导致竹文化能在日本逐渐昌盛的重要因素。农、工、渔、衣、食、住、茶道 、花道 、传统活动及玩具等无所不包,特色多种多样。花道、茶道就是其中鲜明的特色;没有需求的文化是无法长久兴盛的。同样的竹子做的竹屋更是为日本提供了可居住的场所,日本多地震而竹屋轻便不易伤人,且便于取材,因此竹子的作用覆盖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同样的古代御神体几乎全是竹,这是因为在交战中以竹枪为武器而感谢竹的思想在文化上的具体表现。日本缺少矿石也就导致武器中,极少存在铁质武器,因而,物资丰富的竹子就得以派上用场

因为在精神上有竹子代表沟通神灵的媒介,在生活上,竹子是战争的工具,是衣食住行的工具,因而有了双重依托的竹子,才会形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依靠这种双重的特性

,竹文化才会由此绵延发展。

《万叶集》中竹文化的意境表达

1. 《万叶集》本身的魅力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和歌总集,收录和歌4500余首,成书于天平宝字三(759)年以后,前后创作的时间持续了近130多年。对于日本人,《万叶集》就像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日本竹文化在古典文学中的一个缩影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日本竹建筑

书中“万叶”作为总集全名时借用晋人陆云之《祖考颂》:“万叶垂林”,“万叶”意指诗歌丰富。而“万叶”寓意诗歌数量之多好似树叶一样。而关于竹的最早的文学作品《万叶集》中收藏了近30多首咏竹的诗词,在诗句中,竹的长青不谢,沙沙的摇曳声,笔直的身形,纤细的枝叶都是描写的对象,充分反映了诗人们闲寂幽雅的审美意识

万叶集诗歌体裁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七言和五言诗歌上面,后来经过大批作家的文学创作和改良,进一步发展为“五七——五七”的双重连缀的诗词韵律形式,由此对日本文化中独特魅力产生很大影响。

2.《万叶集》中的诗词结构板和竹的意象探析

《万叶集》中主要由长歌、短歌、旋头歌和连歌

这四种诗词形式构成,其中的诗型结构深受我国诗词结构影响。其中长歌是最为主要的,而短歌则是基础,两者各有各的特点。长歌更倾向于灵活,在歌中拥有更高的灵活特质,而且表达的情感也是丰富多样的。

而在情感表达中,借用竹子表达悲哀的和歌在其中并不少见,《万叶集》借竹直述“悲哀”的歌有五首,,而描写竹子的大概二十多首,占了其中两成之多, 文坛领袖菅原道真的咏竹诗大部分借鉴中国咏竹诗赞美竹子“壮美”的特征。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日本竹建筑

而“雪夜思家竹”诗打破以往的咏竹传统,首创性描写了竹在暴风雪摧残下叶落枝断的衰败景象,抒发了自己蒙冤无助的悲叹。作者以己比竹,以竹喻“哀”,表达了日本竹文化“悲哀”内涵的一面。因而在万叶集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作品更是影响深远。

《万叶集中》,对竹子的咏歌以竹文化传说为背景,表达了对象为神圣,可望而不可及之物的虚幻情绪,意味悠长、引人深思,具有一种震人心魄的文化魅力和歌以竹制器物做为祭神之物,具有浓郁的竹文化内涵。

除了寄托哀伤外,和歌也表达着对竹叶的感情“深夜别着急回去,路边的细竹叶上,夜里降下了寒霜。”歌中唯美的意象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人的思念,以竹叶寄托哀思,竹叶的柔嫩、优美被诗人与感性相结合并赋予了竹叶一种独特的意味

,使竹叶意象成为温柔女性的文学象征,表达了普通人吟咏平凡女性的怀乡思亲情怀,深刻的表现了竹的意象具有贴近生活的普世性特性

结语

以日本为代表的竹文化为经历了从远古时期起源诞生到初步的发展,再到和中国文化的结合焕发的新的生机,从信仰神灵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到对以竹子寄托哀思表达情感的表达为日本文学的发展,生活多方面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力量。

中日竹文化交流:透过《万叶集》看竹文化为何在日本变得与众不同

以《万叶集》为代表的竹文化是将咏竹歌与竹的自然美、文化美、意象美融于一体,文化内涵深刻,文学特征鲜明;众多的直接和隐含竹意象是《万叶集》的特征之一。

同样的,竹文化和《万叶集》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情感聚集地,成为他们不可忽视的精神家园,竹文化构成日本大和文化重要基础,在竹文化和《万叶集》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人与竹千百年来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关系

任何文化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毫无依据的消失,同样的,文学作品不依靠相应文化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源,文学作品依托于文化才会散发真正的魅力,就如同《万叶集》依托竹文化,才会有它独具魅力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国风·卫风·淇奥》

2、《日本灵异记》

3、《祖考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