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五代 《浣月圖》


古人享樂,宋代的標準:讀以理書,學法帖子,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香,芳也。據小篆,從黍,從甘。“黍”表穀物;“甘”表香甜美好。本義:五穀的香。


李白有“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沉香嫋嫋中,漸入凌霄深處,豪情壯志盡顯其中;再有陸游“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就算清貧度日,也要焚香讀書;更有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悠悠清愁,只有在縷縷香氣中,才能得以慰藉。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宋徽宗 聽琴圖


香讓人感官愉悅,更能讓人從心底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古人不僅讀書、煎茶會焚香,聽琴弈棋亦然。


品香,自然有其承具——香幾


嫋嫋香菸起,悅己琴聲裡

甘醇茗茶中,怡情亦怡景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香幾與中國文人的藝術生活


香霧繚繞的景象在古代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顯示了古代文人對絕俗優雅的生活情趣追求。香幾是文人享樂所需,是每一個書香門第中不可或缺的點綴,更是脫俗高人經常偶寄的靈物。其中,方香幾因稀少,尤顯珍貴。


香幾除了承放香爐和香薰的實用功能外,還可以作為雅室中的擺設,具有非常強的裝飾性。比如可以在上面陳列花瓶、盆景等,當作花幾使用。這種擺放的形式,反映了文人的山林之想與審美情趣,似乎在提醒主人保持心靈的寧靜,免受每日俗事幹擾。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香幾的使用大多成組或成對,但也有單獨使用的,如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所云:“明窗淨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


現代生活中,在廳堂放置一張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香幾做點綴,使其與室內的現代傢俱形成強烈反差,營造出現代都市人的懷舊情結。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構思創作之時,香幾與香爐的配套使用是尤為重要的。香菸嫋嫋,可以增添雅思。每逢文士斟酌詩詞或精構畫作時,最需要忘我的心境,這時香是必不可少的,能驅散其內心消極憂鬱的情緒。


香幾是一種有特殊用途的傢俱形制,具有社會的、歷史的維度,它的風格演進歷程亦是文士們禮儀生活變遷之路。再者,作為香爐的承載器物,它折射了傳統中國在精神與藝術上的漸進之路。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香幾的陳設、功能與意趣


香幾,抑或其它的中國傢俱,就如一座立體的雕塑,可以從任一角度欣賞。依照15世紀的木工手冊《魯班經》的說法,傢俱的尺寸大小要依房間為尺度來確定,所以我們得以看見不同香幾變體。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香幾屬於高足傢俱,不論其放在室內還是室外,大多是居中設置,四面無依附物,所以為了達到從各個側面觀看均相稱宜的效果,香幾在形制上多采用曲線形的結構,腿柱以五足居多,三足、四足、六足的也比較常見,造型委婉流暢,腿足做成三彎腿形式,而且多帶有託泥裝置,從而使它的基本造型顯得典雅而穩重,營造出修長優美的形態。


凡香幾大都是有束腰的,而且多為高束腰,這樣看起來高挑玲瓏,從而大大提高了它的觀賞性。在明代,香幾的製作已經異彩紛呈,造型變化多樣,除圓形外,還有梅花形、多邊形、葵花形等,形制繁多,多彩多姿,充分說明了當時的製作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水平。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香幾可以獨立置於室內中央,或廳堂一側,或臥室一角。它的實用功能是為花瓶、奇石或香爐之承具,其所承載之物各有精神與美學指歸。香幾亦有禮教等級之功能——代表所承載之物的尊嚴,如香几上以小臺幾所載之物會倍顯尊崇。


几上的花瓶可置寓意豐富的花草、樹枝、珊瑚、羽毛,其錯落搭配、經營佈置如構思一件藝術品。香几上也可擺設奇石,如涵義雋永的假山,或繪有風景的盤子、瓷器和青銅器;還可置香爐,爐旁往往伴有香具、香粉盒,香氣繚繞,佈滿室內,人們相信虔誠的禱告可以隨香菸上達神明。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再者,香就像摻雜著靈感的迷幻劑,能使晦暗憂鬱在青煙中消散,落寞的心緒不至矇蔽心靈而阻礙藝術思維。


1100年,大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寫道:“凡落筆之日,必明窗淨几,焚香左右,精筆妙墨,盥手滌硯,如見大賓,必神閒意定,然後為之,豈非所謂不敢以輕心挑之者也。”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可見,香幾、香爐與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以及古琴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文人士大夫的藝術雅趣中必不可少,可以使他們處於“忘我”的妙境之中——香幾之用是為中國藝術創造的神奇之用!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器物作為載體,

貴重的是歷史,是文化。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

香幾依然彰顯著它的藝術價值。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焚香乏此物,何處覓清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