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有多乖,后果就有多可怕

幼儿园门口,一小男孩孩紧紧地抱住妈妈的腿不放开。开始妈妈还耐心地说:“宝宝乖,乖乖去上学,里面有好多小朋友陪你玩,妈妈下午来接你。”

可是小男孩就是不放,紧紧的抱着,“我要回家,我要和妈妈回家。”

“放开,进幼儿园去。老师等着你呢,要迟到了!”妈妈突然变得严厉起来。虽然妈妈的脸严肃了,但是对小男孩来说还是没用,他还是紧紧的抱着,嚷着要回家。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马上就不要你,不管你。”小男孩听了妈妈的话,抬头看着妈妈,怯怯地把手放开,然后极不情愿的向里面走去,回头还大声的说:“妈妈,我听话,你下午要来接我哦。”看着孩子走进了幼儿园,妈妈才转身离去。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有多乖,后果就有多可怕

是的,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特别有用。比如:

孩子在晚上想去外面玩耍,我们总会说:外面特别黑,有坏人。孩子被吓得乖乖的呆在家里;

带孩子外出,孩子总是各种调皮,不安分,我们总会说,“你不听话,我就把你扔在这里,这里有坏人,会把小孩背走了。”然后假装抛下孩子向前走。

你别这样做,不然会被警察叔叔抓去警局;

······

类似的话,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说过,这种让孩子安分下来的教育方法,叫做恐吓式教育。在现场,确实对孩子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对孩子的成长却有巨大的影响。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有多乖,后果就有多可怕

首先,恐吓式教育会无形中把孩子培养成讨好型人格

知乎上有人写到,讨好型人格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考虑别人会不会生气、会不会因此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事事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与人交往中处于被动和讨好的位置。心理学家Susan Newman也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而被恐吓的孩子,就更容易形成这种人格,因为在父母的威胁中,总害怕会惹父母不高兴,从而失去父母的爱,于是一次次的妥协,顺着父母的心意,做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种人格。

知乎上有人写道自己就是讨好型人格,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考虑别人会不会生气、会不会因此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事事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与人交往中处于被动和讨好的位置。从而把自己变得很累很累,而且累以后,还会有对那些被讨好的人莫名的有怒不敢言,久而久之,心里就会产生一定的负担。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有多乖,后果就有多可怕

其次,恐吓式教育会扭曲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让他对世界有所误解

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个视频,11岁的男孩玩游戏突然到派出所自首,原因是妈妈恐吓他说他玩的游戏是违法的。于是孩子在妈妈的恐吓中去警局自首。看到这则视频,不免觉得孩子可怜。在过去的岁月中,不知道母亲有多少次用这种方式教育他。慢慢地,哪怕到了11岁,母亲的一句话还是瞬间起了作用。

为什么孩子如此害怕?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提到,这种方式其实就是爱的撤回,这种爱的撤回不是身体的惩罚,而是比这更冰冷的心的惩罚。

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中,认知体验会不断的随着改变,从对情感的理解、行为的表现、情感的理解会在反复的恐吓式教育中形成一种负面的存在,这种存在会慢慢的走进孩子心理,对世界认知有所误解。就像在幼儿园抱着妈妈腿的小孩一样,他不会认为妈妈生气的原因是他不上学,而认为妈妈生气的原因是他不听话,从而后面做的一切似乎都是在顺着听妈妈的话这个方向行走。

再次,恐吓式教育下的孩子,会极度的胆小缺乏安全感

经常被吓的孩子,对外面充满了恐惧,会变得特别的依赖父母。

表哥的孩子就是这样,天黑时闹着想出去看星星,却被父母告知外面天太黑,有大黑猫,会抓孩子。从此夜晚孩子再也不敢出门,然后每到晚上总是粘着爸爸妈妈。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胆小会越来越的明显。

这种胆小源自长时间内心的恐慌和害怕。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没有安全感。胆小的孩子会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有什么想法也不敢大胆表达,这不仅让孩子在未来不敢大胆的去追求梦想,很可能会在不敢表达中失去更多机会。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有多乖,后果就有多可怕

那么在面对孩子如此不听话的时候,我们如何避免恐吓式教育呢?

一、学会观察倾听并感受孩子的内心

每一个孩子在不安分时,总有一定的原因,为此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好的就是我们要学会聆听孩子的想法。

我们可以把恐吓改成:宝宝,你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好不好啊?看看妈妈能不能帮你。

在不断的和孩子的沟通中进一步发下孩子行为原因,更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换位思考,感受孩子的场景,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非暴力沟通》中谈到,让爱融入生活。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让爱融入的过程,让尊重、理解、欣赏、爱融入其中。转换我们谈话的方式,透过观察、感知,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而我们对孩子说的你再怎么样就怎么样式的恐吓,其实是语言暴力的一种方式,转变这种方式,让观察、倾听、感受融入其中,去了解孩子,或许你就不会在这样伤孩子的心。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有多乖,后果就有多可怕

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孩子提供新的引导

当孩子一直期待要做一件事,并要坚持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告诉孩子不能,而是告诉孩子,你还可以做别的什么,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可能。

这样一方面避免孩子和我们扛,另一方面也避免我们的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从而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比如当孩子感冒时一定要吃冰激凌,很多父母都会说,“孩子,你感冒了,不能吃冰激凌,对你不好。”

这话确实没有错,可是在孩子看来,你是不让他吃冰激凌,那么我们换个思维换个新的引导,这样说:“宝宝,听说冰激凌很冰,会加重感冒。我们要不要换一个,比如吃点甜点,或者换个有趣的东西看看,你觉得怎么样?”

有时,你提的东西有趣,孩子自然就会接受,并且会去思考,他的思维会从冰激凌转移到你所提及的东西上。面对好奇,他或许就会说:“好啊,咱们一起看看。”

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被父母恐吓的孩子有多乖,后果就有多可怕

第三、尊重孩子,耐心的引导孩子

其实每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目标都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而是想告诉孩子,你这样不对,你应该这样,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可是常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走偏了,因为我们控制不住情绪。

可孩子小,对社会对事情的认真总是片面的,他们只会选择性的去认识去思考。而要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向,则需要家长们耐心的引导。

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他想回家,其实他心里害怕的是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而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耐心的告诉他,“孩子,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但是你也要你的好朋友啊,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他们都可能成为你的朋友,你去学习,和他们交朋友后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可好?”

也许在慢慢的沟通中,孩子就会对你送他上幼儿园产生了正确的理解,从而不再和你对着干。

耐心,是父母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孩子理解父母对自己爱的过程。它就像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浇灌着孩子的内心。

有人说,孩子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气球,关键是你给什么色彩给他。而这个色彩就是父母平时带给他的情绪、语言、行为、潜意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