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略海洋攻势回眸|“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海洋攻势全面起势

青岛经略海洋攻势回眸|“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海洋攻势全面起势

青岛日报2020年5月7日4版

“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海洋攻势全面起势

2019年全市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全市投资增速34.9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28.7%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自发起海洋攻势以来,全市各参战单位围绕经略海洋真抓实干,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六场硬仗”落地落实,全市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6.5%,高于全市投资增速34.9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对GDP的贡献率再创新高、占比达到28.7%,较上年又提高一个百分点。

青岛经略海洋攻势回眸|“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海洋攻势全面起势

海洋产业实现新跨越

海洋攻势就是要将青岛最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搭链条、扩就业、稳增长。一年来,青岛的海洋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渔业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海洋制造业加速提质。全球最大40万吨新型矿砂船、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全市海水淡化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

海洋服务业势头强劲。全球最大的船级社及认证组织挪威船级社等入驻青岛国际航运中心。邮轮航次、旅客人次分别增长31%、60%。新增主板涉海上市企业3家。

现代渔业持续提升。出台《现代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攻坚方案》,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15万吨冷库启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13处。

去年,我市通过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举办现代海洋产业路演等活动,新签约海洋领域项目91个,项目总投资额1565亿元;举办“涉海企业+科研+金融”路演推介暨创投赋能培训,达成金融合作意向30多亿元;组建了海洋生物制品等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聚联了200多家成员单位,进一步拉紧了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关联的纽带。

海洋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在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战役中,平台建设、创新能力、招才引智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战果”。

顶尖创新平台支撑进一步增强。超算升级项目落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中科院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哈工程船舶科技园等28家单位获批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青岛经略海洋攻势回眸|“六场硬仗”落地有声 海洋攻势全面起势

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即将出发。

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赤潮灾害处置等3项海洋领域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全年完成涉海技术交易67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增长15.6%。

高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19年,全市共引进海洋领域领军人才14人、涉海高端外国专家12人。

海洋领域开放迈出新步伐

去年,我市坚持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在上合示范区和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建设中更加凸显海洋特色,打造海洋领域国际合作新平台。

上合示范区海洋合作中心建设快速起势。总投资80.3亿元的5个涉海项目落户上合示范区,黄海水产研究所获批农业部“一带一路”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基地。

自贸区海洋经济发展初见成效。片区新注册涉海企业近500家,待建、在建产业项目104个,总投资约900亿元。推进全球生物基因组大项目和“数字化海洋”计划,华大智造总部基地项目落户青岛片区。

海洋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展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香港和澳门相关大学签署了《港澳海洋研究中心合作研究框架协议》。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高端展会。

航运中心建设跨上新台阶

一年来,我市通过提升集疏运能力、提升港口国际中转功能、打造一流口岸环境等,不断推动海洋港口提质增效。

港口资源优化提升。山东省港口集团在我市挂牌成立。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6项科技成果全球首创。

集疏运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外贸航线10条。设立欧亚班列青岛运营中心。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达5.8亿吨和2101万标箱,均居全国第五位。青岛入选首批国家物流枢纽。

口岸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推行口岸收费清单制度,“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达100%。青岛港集装箱查验时间压缩30%,集装箱海运口岸营商环境测评居全国第二位。

海洋环境治理呈现新局面

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战役中,我市聚焦岸线保护、海湾整治、污染防治等攻坚目标,守护好蓝色家园。

资源保护利用得到加强。制定出台《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在全省率先开展海岸线调查修测试点。实施“蓝色海湾”等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修复岸线110公里。

生态环境治理得到加强。全面排查海岸线入海废水排放口,我市近岸海域和胶州湾水质优良海域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8.8%和74.8%。

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争取自然资源部在江苏启动浒苔源头治理试验,清捞浒苔46万吨,浒苔上岸量为2008年以来最低。

海洋文化彰显新气象

打好滋养海洋文化根脉的硬仗,就是要大力实施海洋文化振兴行动、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形象提升工程,打造海洋文化品牌和滨海文化旅游名城。一年来,海洋文化基因积极传承,海洋知识深入普及,促进了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氛围的进一步形成。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建成运营。海军博物馆新馆、贝壳博物馆新馆建设顺利推进。建成15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出版14卷《世界海洋法译丛》和全国首套从学前到高中的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教材。海洋国际音乐季、国际帆船周等活动成功举办。

尚有薄弱环节需改进

在推进海洋攻势的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边推进边总结,积累了一些体会与感悟,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加快解决。比如,海洋支柱性产业有待加强,目前海洋新兴产业仅占海洋经济比重的十分之一左右,高技术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事海洋领域应用研究、产业开发的人才相对偏少,科技成果产出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海洋科研优势短时间内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

涉海企业大都缺乏有效抵押物,抵押变现能力较差,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海洋经济涉及领域广,参与部门较多,顶格协调、部门配合、统筹推进有待加强,工作流程仍需优化。

持续推进海洋攻势2.0版

今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要达到15%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海洋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挑战面前,唯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海洋攻势各参战单位纷纷表示,将紧紧围绕“搞活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海洋攻势”的2.0版,加快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彰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海洋特质。

据透露,今年攻势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将围绕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通过推动海洋“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大幅提升经济规模和投入增速。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5%,力争达到20%;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力争达到50%。

坚持做强海洋产业

着力在政策引导、项目推进、发展生态等方面综合发力,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规模、拳头产业和头部企业。

助推海洋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优势海洋产业稳存量、强增量、提质量,支持中船柴柴油机、明月海藻原料药制剂设备和聚大洋产业园等项目增资扩能,推进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建设,推动海洋设备制造、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等海洋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

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加快推进修正海洋科技谷等项目建设。争取国家海水淡化规模化示范试点落地青岛,加快百发海水淡化扩建项目建设。

创新发展海洋服务业。丰富海岛游、海洋牧场综合游、海上夜游等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创新优化涉海金融服务,支持重点涉海企业上市。

推动现代渔业绿色协调发展。依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积极推动国信海洋经济三产融合项目等项目建设,培育海洋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推动国信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大型养殖工船、深蓝2号加快建设,积极推动中鲁远洋渔业产业园项目落地。

坚持做大“双招双引”

继续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精准搭建招引平台,加强签约项目后续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全力实施精准招引。建立招商引资产业名录库和各区市、功能区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名录库,引导海洋产业投资方向。

全力搭建优质平台。高水平举办“青岛国际海洋周”等各类涉海会议、会展、论坛活动,为筹备好明年的世界海洋发展大会打下坚实基础。

全力抓好项目落地建设。集中推进总投资3660亿元的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海洋项目早落地、早达产。抢抓“新基建”的风口,实施“智慧海洋”工程,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初步建成存储能力达到5万TB的海洋大数据中心,完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坚持做好科技创新

提升海洋创新要素集聚、转化效率和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更好地将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加快推进高端平台建设。顶格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工作。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完成深海样品保藏与资源开发平台等创新单元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依托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推进抗肿瘤一类海洋药物BG136获得临床批件,支持中国船舶第716研究所海洋立体观测装备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支持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突破超大型总段建造及滑道总装模式的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重点打造西海岸新区和蓝谷海洋科教产融合园区,加快孵化一批海洋科技成果,助推海洋产业建链、补链、强链。

坚持做深对外开放

拓宽对外开放合作领域和层次,积极搭建全球优质资源要素互动耦合平台,塑造海洋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

高标准建设上合示范区海洋合作中心。加强海洋科技、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国际合作,推进区内40个总投资529亿元的海洋经济项目建设。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海水养殖技术培训基地。

突出自贸试验区海洋优势特色。推进自贸区19项海洋经济试点任务落地,加快建设东北亚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中心、国家海洋药物中试基地,试点开展国际船舶交易,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进口商品直销等新业态。

坚持做高港口能级

着眼于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放大港口辐射带动功能,推动青岛港由门户港、物流港向枢纽港、贸易港升级,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

完善提升现代港口功能。加快建设集装箱中转、铁矿石分拨、原油区域贸易“三个中心”,力争集装箱中转突破400万标箱、集装箱中转占比达到19.3%,铁矿石国际中转量突破260万吨,山东地炼进口原油经青岛港输运占比突破60%。建设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

创新发展港航服务业。加快推进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聚焦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推进青岛港环球航运中心建设,推动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

坚持做优海洋环境

坚持保护优先、集约利用,统筹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强化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开展海岸线分类保护、节约利用和整治修复,高质量完成海岸线修测任务。严格围填海管控,优化重大项目建设用海服务。

强化海洋生态修复,积极推进蓝谷小岛湾、红岛等“蓝色海湾”整治修复项目,提升胶州湾、鳌山湾、灵山湾等山海景观形象。

严格海上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捕捞、销售等行为,保护海洋生态。

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探索建立基于源头治理的浒苔灾害治理机制,提升海洋监测、预报预警、海上搜寻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能力。

统筹推进海陆污染共治,完成海泊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等工程,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物丰”的美丽海洋。

坚持做新海洋文化

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突出海洋文化振兴和形象提升。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加快建设琅琊台遗址、即墨故城遗址公园,传承好海洋文化。开展胶州湾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齐长城遗址抢救性修缮工作。深入普及海洋教育,争取筹办全国中小学海洋知识大赛,打造海底隧道博物馆等海洋教育类未成年人社会课堂、海洋科技成果展示展览等特色研学旅游品牌。办好国际帆船周等重大海洋节庆活动。

围绕重点攻坚任务,今年我市将持续优化工作体制机制,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工作协同,全力保障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健全市委海洋委工作体制机制,配强攻势推进专班,实行海洋经济差异化考核指标,突出对主导产业、“双招双引”、投资增长、经济总量等指标的考核。深化海洋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试点,每季度发布海洋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支持头部企业、平台性公司、协会联盟参与制度设计,有的放矢制定“精准滴灌”产业政策。建立以重点任务为依据的资金分配体系,优先保障攻势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把攻势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下期财政资金项目会商的重要依据。我市还要进一步简化优化海域使用等公共资源使用领域审批流程,畅通促进海洋发展的高效服务渠道,打造全国最优涉海营商环境。

(本版撰稿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