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什么会疯?

这几天我阅读到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其中作者写到了一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至于究竟给我什么样的体会,先让我把这个故事简单叙述给大家听吧。

明治二十四年(1894年),一位以优秀成绩从县师范学校毕业的小伙子留在了当地藩主建的小学就职,稍后又得到了校长的格外器重;在同事中,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众人称羡的对象。两年后结婚了,妻子是校长的远亲,从小离开父母,校长夫妇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对待,妻子也是十分的柔顺、爱害羞。像他们这样的夫妻虽然没有什么大喜大乐的事,日子也是算过的平静幸福。

可是意外发生了,那一年发生了大地震。大概是早上七点钟,他和妻子正在房间里,他猛地跳了起来,立刻奔了过去,他妻子下半身压在了屋檐之下,痛苦的挣扎着。他拼命的像把妻子从中拉出来,并且也一直陪伴着妻子给她打气。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围发生大火,而且快要蔓延到妻子周围了,这时候他经历了很长的思考,想着与妻子一起去死吧,这一时间顺手捡起一块掉在地上的瓦片,一下又一下砸在妻子头上,之后他一个人活下来了,他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

后面的岁月里,虽然校长和同僚都安慰他并且在一年之后又给他介绍新的婚事,他刚开始拒绝了,但是禁不住再三劝说,他动心了。在一年的漫长时间里,他经常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大地震时杀妻真的万不得已,他想出了很多的理由,比如他想到他的妻子是个不幸的女人,她身体有缺陷。到了他快要重新接受一门新的婚事的时候,他内心的这种疑问时时环绕在他的耳边,最后在新婚之夜时,他声嘶力竭的喊道:“我是凶犯!罪大恶极的凶犯!”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大概情节,各位如果对这个故事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阅读一下原文。我来说说我读到这个故事的体会吧。回归今天的题目,那个男人为什么最后会发疯,我认为他是被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所逼疯的,他是自己被自己所认知的罪恶所打败的。所以说我今天想为大家讲述罪恶这个话题,虽然读过这个故事的朋友并不认为这个男人是罪大恶极的,可能有人会想如果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书中作者也写到那个男人的一段心理对白:“然而,发生了大地震那样的天灾人祸,一切社会的约束暂时都隐遁消失,我的道德感怎么会不随着产生裂痕呢?”在现实的选择中无论我们怎样的理智选择,但是最后我们最将逃不过自己内心的谴责,这就是罪恶感的产生。

其实罪恶与罪恶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罪恶行为我们现在社会可以通过法律道德来限制,它就像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它是人们大家所公论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超越了这个公共标准的行为,我们每个人就可以去谴责他。但是就像故事中这个男人单以行为来作为判断,他可能是及其罪恶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有一丝对于他的同情和理解呢,而他最后也认为自己充满着罪恶呢?这就是罪恶感的含义,罪恶可能是有标准可以划分的,但是罪恶感确实我们自己给自己所定义的,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件不符合自己内心标准的事情而产生罪恶感,但是每个人是具有独立人格思考的,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标准会因为自己价值、经历、体会等因素所不同。罪恶行为的产生其实就是自己内心中存在的罪恶感不同而有些超出了公共价值标准最后表现在自己的具体言行之中。那个男人是否有罪我不愿意去思考和判断,但是读到这个故事最后我发现人真的不能够犯错,就算这个错误不足以侵犯公共法律,但是你自己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它会时时让你的内心受到谴责,这是男人最后疯狂的原因,他最终也不能逃脱自己内心道德对于自己的惩罚。

那最后我想谈论男人的结局到底是否圆满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最终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他所信仰的是他所一直准守的道德原则,而且他最后也践行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每个人到底应不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呢,信仰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自己对于社会认知水平的一个自我限定,有了信仰就一定会心生敬畏,而敬畏这个词我们可以分为两个词来理解。“敬”就是我们对于世界认知的高度,我们对于每个自己了解领域的顶点心存敬佩,这个可能是你的师长、家人、朋友;而“畏”则是我们对我们所未涉及的领域心存好奇和恐惧。我们应当保有敬畏心。用知识去充实自己、在自己的内心同时保留一份准则。


他为什么会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