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文|白茅如玉

这是你的孙子吗?

这是我养的一条狼。

本应把孙子当成心头肉来疼爱的奶奶,为何说出这样的话?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01

沉迷游戏,10岁男童骗光了奶奶的积蓄

​成都的胡奶奶去银行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存下的五万五千多元钱不翼而飞了,账户里只剩下二百块钱。

经过追查才发现,原来是胡奶奶的孙子——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把钱都拿去玩游戏了。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小朋友是怎么偷走钱的呢?

胡奶奶说:他跟我要银行卡,然后喊我点头,喊我眨眼睛……他是我养的一条狼!

胡奶奶的儿子和媳妇离婚了,孩子父亲在广州打工,小孙子就留给了奶奶照顾。孩子沉迷游戏,老人无能为力。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何止老人,即使是年轻的家长,面对孩子沉迷在手机游戏里,不少也是束手无策。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学校迟迟无法开学,上课改成了网课,手机交到了孩子的手上,家长的监督稍微不到位,不少孩子就玩上了游戏。

一提到手机游戏,家长们简直如临大敌,深恶痛绝。仿佛游戏就是万恶之源,是孩子一切“不如意”、“不听话”的罪魁祸首。

那么孩子为什么就那么喜欢玩手机游戏呢?

02

沉迷游戏,是孩子叛逆和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 未成年的孩子沉迷游戏其实符合孩子身心发育的特征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沉迷游戏的孩子往往脾气暴躁,很难管。即便表面上听了家长的话了,暗地里抓住机会也要玩上一会。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孩子或许还没学会这句成语,却已经运用得行云流水了。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而且不少孩子玩游戏几乎不计成本,同样的游戏,成年人玩起来可能不会花一分钱,孩子却可能会想尽办法往里砸上家里的全部积蓄。

看起来问题很严重,但其实这些都符合孩子在成长路上的身心发育特征。

1、沉迷在游戏里,首先证明了孩子在自制力上的缺乏

玩起来没完没了,甚至不惜花重金玩,这些都表现出了孩子缺乏自制力。从孩子的身心发育特征上来说,未成年的孩子在生理发育和心智发育上都还做不到成年人的自制。

从生理发育角度上来说,健康的成年人一般体内激素水平稳定,情绪也相对平稳,玩起游戏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孩子处在旺盛的生长发育期,体内各项激素水平易受到环境和外界事物刺激的影响,情绪变化剧烈。

未成年人玩起游戏来,体内激素短时间内受到剧烈刺激,他们又无法妥善处理这种由激素激烈变化带来的情绪上的波动,于是会沉迷其中。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从心智发育上来说,大多数成年人都懂得玩游戏不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为成年人有生存和生活的压力,承担不起沉迷游戏带来的后果。

可孩子不一样,他们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对他们来说唯一的后果就是被父母骂一顿,学习成绩下滑,既无法让他们受冻,也不会让他们饿肚子,更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他们体会不到沉迷游戏带来的深刻的长远的影响,因而也就找不到“克制”的理由。

所以往往是孩子不急,家长急,家长的着急是来源于生活经验,可这些是孩子没有的。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除了无法真切体会到后果的严重,孩子沉迷在游戏里面还在于他们能从游戏里获得短暂的成就感和快感。

手机游戏的设计往往画面精美,关卡环环相扣。不少孩子花钱,就是为了买好看的衣服、道具,获得一时的虚荣感。

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在游戏里穿得好,玩得好就有面子。这份虚荣感吸引孩子无法自拔。

2、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游戏,其实是叛逆的表现:他们想证明自己长大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网友分享,她在游戏里认识了一个男网友,男网友在玩游戏的时候对她百般照顾,两人于是加了微信私聊,后来还发展成网恋的关系。

网恋后,男网友很会撩,说话体贴,简直把女孩当成了公主来宠。在女孩过生日的时候,男网友发了20个红包,从女孩1岁生日算起,每个红包还附上一句情话。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没想到,女孩还沉浸在感动中,就收到了男网友妈妈发来的微信。原来这个男网友才13岁,两人一直没视频过,最多只是语音。妈妈发现最近儿子的钱花得特别多,这才想起来检查他的手机。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男网友的妈妈还算温和,表示钱就不要了,但希望女孩知道真相后不要再和她儿子联系。女孩震惊之余,赶紧删除了男网友的微信。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事情真相大白后,其实不用想都知道这个13岁的少年对女孩能有多深刻的感情?他只是在用这样的行为来标榜自己已经长大了,这符合青春期少年的叛逆行为特征。

青春期叛逆在哪?其实就是“对自我的掌控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习惯性替孩子代办,代做决定,但随着孩子青春期到来,他们逐渐有了“自我做主”的意识,开始看重自我的想法,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为自己的事做决定,渴望得到家长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渴望外界将他们当做成年人来看待。

在对“自我的控制”的拉锯战中,孩子越叛逆,就是“自我”越强烈的表现。

家长越反对孩子玩游戏,孩子想玩游戏的欲望就越强烈,这就是孩子在跟家长对抗,要夺回自己“是否玩游戏”的控制权。他们实际上希望的是“玩不玩,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被动服从家长。

在这一层面上,与其说孩子被游戏吸引,不如说孩子是在反抗家长对他们的控制。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除此之外,玩游戏的时候,在游戏中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孩子能通过操控游戏人物满足操控自己人生的欲望,满足青少年叛逆期在心理上“自我掌控”的需求。

“业精于勤,荒于嬉。”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虽然可以从家庭和身心发育特征的角度来理解,但仍不可否认这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 未成年的孩子沉迷游戏的危害

1、脾气暴躁

沉迷游戏的孩子大多会有脾气暴躁的现象,这是因为孩子在游戏中处于短暂、激烈刺激的状态,容易让孩子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失去耐心;并且沉迷在游戏中,容易导致生活失去规律,作息无法保证,大脑刺激过度,使得精神疲劳,因而脾气暴躁。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2、性格内向,甚至抑郁

沉迷于游戏中,和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就会缺乏互动,逐渐丧失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兴趣,导致性格内向,甚至精神空虚,走入抑郁。

3、丧失人生目标

在游戏中获得虚无的成功后,会导致未成年人在现实世界中失去人生目标。游戏中的成功来得那么简单,来得那么轻易,与之相比,现实世界中的成功就太难了,所以孩子会对现实世界失去兴趣,沉迷于游戏虚幻的成功中,进而丧失人生目标。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4、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世界,受到误导

近日,一个11岁的哥哥牵着9岁妹妹的手从四楼跳了下来,两人身受重伤。虽然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已经保住了性命,但哥哥的面部毁损,并且眼睛保不住了,而妹妹肺部挫伤严重。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呢?他们并不是对生活绝望,只是由于玩一款游戏,误以为从四楼跳下来是不会死的,没有关系,所以才一起去挑战。

孩子的人生经历和所受到的教育都有限,因而许多事情无法考虑到真实后果,容易被游戏误导,从而犯下大错。

5、影响学业

影响学业是沉迷游戏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了。游戏时间一多,肯定会减少放在学习上的时间。心思都花在游戏上,也必然会导致在学习上的耐心和专心不够,学业成绩自然就无法保证了。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孩子沉迷在游戏上,不少家长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甚至病急乱投医,希望游戏消失,游戏公司倒闭,其实这些都没有找到根本原因上。

成都那个10岁的小男孩,很明显他的家庭是有问题的,父母离异,爸爸在外打工,他常年和奶奶一起生活,生活中缺乏双亲的陪伴,他会沉迷游戏上,一点都不奇怪。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如果孩子离不开手机游戏,首先要检讨的一定是家长。

03

孩子沉迷游戏,家长难辞其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家长先有问题了。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做过什么,很快就会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

1、家长缺乏陪伴

给孩子一个电子产品,孩子就安静了,相信不少孩子接触手机就是从此开始的。当家长将手机主动递给年幼的孩子的时候,是将手机当做一个游戏机交给了孩子,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玩手机游戏,家长用手机代替了自己去陪伴孩子。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每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身后都是家长在有效陪伴上的长期缺席,结果本应由家长去陪伴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却变成了手机游戏。

11岁的哥哥牵着9岁的妹妹一起跳楼,就是兄妹俩休息在家,轻易地以要上网课为借口就将家长的手机要了出来,实际上是在玩游戏。而家长因为要工作,无法有效监管,也没有进一步跟进核实,结果差点酿成了惨剧。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2、家长沉迷手机

家长在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沉迷手游的孩子中有不少就是从看家长玩游戏开始的。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家长即便不玩游戏,但整天抱着手机刷各种消息和小视频,将手机当成了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又如何去责怪孩子整天抱着手机玩呢?

家长将手机当成工作的工具,孩子就会将手机当成学习的工具;家长将手机当成娱乐的方式,孩子就会将手机当成游戏机,这些都是和家长学的。因而这样的家长在劝诫孩子不要沉迷手机游戏时,才会丝毫没有说服力。

3、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平等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和家长平等对话,想要获得家长的尊重。这一时期,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心智发育的需求,他们就会转向从其他方式,比如手机游戏中赢得队友的尊重。

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对自己的事情有掌控权,如果家长还是不愿适当放手,孩子就只能通过激烈反抗(也就是叛逆)的方式来争夺控制权。因而家长越反对玩游戏,他们反而会越想要去玩。

4、家长缺乏对孩子在心理上的关爱

中国不少传统的家长习惯在生活上照顾孩子,在学习上监督和要求孩子,却往往忽略了从心理上去真正关爱孩子,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内心的想法,无法及时发现并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又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爱。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会以为家长只是爱他们的学习成绩,爱他们的优秀,而不是真正爱他们这个人,因而内心难免失落,进而从外界,从游戏中寻找“爱的补偿”。

5、家长过度关心孩子的学习,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家长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会让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感到深受打击,进而失去自信。

长此以往,因为孩子无法在学习上获得自信,就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反而在手机游戏中,由于获取成功相对更简单,他们轻易就找到了自信,所以沉迷其中。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沉迷游戏,并不是现在的孩子才有的问题。其实家长们仔细回想一下,在青春期的时候,自己或身边的朋友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只是这一代的家长在青春期时沉迷的不是手机游戏,大多是上网和网游。

所以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相信家长只要从自身开始做起,一定可以改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现象。

04

把孩子从游戏里拉出来,家长要从改变自身做起

1、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

家长首先要克制自己,不要反应过激,从孩子的身心发育特征去理解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这个行为。不要动辄将沉迷手游拔高到与孩子的道德品质乃至人生成败挂钩,让自己过于担忧。

要相信孩子的状况只要找到深层原因,正确应对和干预,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2、家长要放下自己的手机,多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庭娱乐氛围和习惯

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放下手机,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不要再让手机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

当放下手机,全家人坐在一起寻找别的集体娱乐活动时,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丰富多彩。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带孩子多走向户外,接触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研究鱼、鸟和虫。在家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培养好的兴趣习惯,比如一起阅读,在书里一起探索科学和宇宙,一起玩益智类游戏(比如象棋、围棋)等。

3、关心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孩子的成长,不只有是否长高了,身体是否健康等指标。与身体发育相比,心理发育更重要。

家长要懂得每一时期孩子心理发育特征,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孩子认识和控制情绪,多拥抱孩子。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当家长开始关心孩子的情绪,而不仅仅是身体和学习,孩子就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从而满足心理对爱的需求。

4、正确引导孩子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培养自制力

事物都有两面性,手机游戏虽然有许多危害,但其也有好的一面。玩手机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所以只要孩子能有克制、有计划地去玩,不影响学习和正常的生活作息,不影响户外活动时间,是可以让孩子接触的。

家长可以和孩子平等探讨,规划好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将每日必做的事情都放在表内,将玩游戏的时间也规划进去,让孩子自觉执行,家长监督,这样孩子也会比较乐于接受。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探索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更多功能,引导孩子探索游戏背后更深层的技术含义,而不只是当做娱乐工具,这样玩游戏才更有意义。

比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手机和电脑查学习资料,将电子产品当做帮助学习的工具。

还可以告诉孩子手机和电脑游戏是怎么设计、开发出来的,引导孩子对编程和代码的兴趣,这些都可以通过书籍和相关教育软件来实现。

在国外,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在电脑教育软件的帮助下探索编程了。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5、适度让孩子面对生活“现实”,体会生存不易

未成年的青少年,可以在节假日体会一些社会基层的工作,比如发传单、当小模特等,工作一定要辛苦,并要求孩子哪怕再累,也要坚持做完。让孩子知道成年人的世界将会面临什么,进而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这样,孩子就知道自己当下该怎么做了。

孩子自己决定的人生目标,要比家长强迫的更坚定和有效。

结语

​孩子的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孩子在年幼时犯错,因为犯错和承担后果,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家长从自身找到原因,才能真正帮助孩子纠正行为。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每个家长都能和孩子共同进步。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创,今日头条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欢迎转发。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即删。)

白茅如玉,80后创业者,愿意和你们一起分享身边的故事,探讨生活的奥秘。关注两性话题、婆媳关系、婚姻生活,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动,你们的转发和关注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男童游戏花光奶奶积蓄,少年游戏玩出早恋?孩子,拿什么来拯救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