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最近朋友和丈夫大鬧一場,麗雯哭著對我說事情的經過。孩子過三歲生日,爺爺奶奶、叔叔姑姑聚在一起,本來好不熱鬧,結果孩子的姑父逗趣問:

“洋洋是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

麗雯本是不在意的,無論是喜歡爸爸還是媽媽都不影響她對孩子的愛,結果孩子的回答令她心驚又心涼。“最喜歡奶奶了,奶奶對洋洋最好了。”


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孩子的稚聲稚語令大人們笑聲一片,尤其是婆婆,抱著孩子親了又親,沒人注意到麗雯苦澀又僵笑的臉。

晚上回去後,麗雯越想越難受,婆婆跟自己“搶孩子”的事情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裡閃過,爭著給孩子餵飯、不讓買的零食偷偷給孩子、孩子一哭就抱走孩子、認為自己年輕不懂哄孩子……,麗雯一夜難眠。

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估計很多寶媽都有這種感覺,請公婆幫忙帶孩子,但卻發現婆婆在照顧孩子方面表現強勢,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存在感越來越弱,起初還能用“隔代親”安慰自己,但隨著失落感的越來越多,婆媳關係會異常緊繃,一場孩子“關注戰”一觸即發。

一、真的只是“隔代親”嗎?

1.孩子是老人情感替代

現代社會,孩子隨著上學、工作、結婚漸漸遠離父母,父母對這種不可抗力的離別產生無力感和寂寞感,並且在以孩子為生活中心目標的父母中尤為明顯。

所以當一個粉嘟嘟並流淌著自己的血液甚至和自己的小孩有幾分相似的娃娃出現時,他們無處安放的愛就釋放了,孫子和孫女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代替性補償。

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2.孩子是表現家庭主權的籌碼

我們都知道一句老話——娶了媳婦忘了娘,這句話在寶媽眼裡可能就是一笑了之,但在婆婆眼裡就是內心感受的直接表達。本來以父母意見為重的兒子,現在把兒媳放在首位,本來一些以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現在兒子要為兒媳一一磨合等等。

這些表現都可能會讓部分婆婆難以接受,認為這是自己地位下降的象徵,安全感會缺失,勝負欲、保衛欲上升,此時孩子對她的依賴就成為了表現自己地位和權力的籌碼。

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二、如何解決婆媳的爭奪大戰

1.轉移視線,攻其興趣

老人其實因為適應不了現代社會,平時無事可做,所以注意力就集中在孩子身上。何不幫助老人適應社會,尋找自己精神生活,比如幫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幫助老人擴大“朋友圈”——廣場舞、舞蹈社、老年大學等。

老人年輕時可能會因為孩子和生活犧牲了自己的興趣愛好,與老人多多溝通或者做有心兒女,幫助老人撿起當年的愛好——花花草草、書法繪畫、音樂唱歌甚至是攝影。生活一旦有了朋友和愛好就充滿了精彩,自然就無暇顧及這些事情。

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2.統一戰線,抓住老公

與丈夫好好溝通,平時一些非原則的事情,儘量徵求公婆的意見,不是一定要採取他們的意見而是做出尊重他們的姿態,一些事情多聽聽老人的想法也是應該的;丈夫做好潤滑劑功能,平時多給妻子表現的機會。

簡單地講就是讓老人看到兒媳為這個家的付出和善意,讓老人覺得兒子的愛人這是加入家庭的兒媳並非拆散家庭的女人,這樣老人就會和寶媽們共享天倫之樂。

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3.迴歸溝通,相互理解

寶媽們從亭亭少女走向為人父母,母親對孩子的天然的奉獻和無私都讓初為父母的子女深刻理解“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寶媽和寶爸們應對父母心懷感恩,以善意的眼光和理解的心情看待父母的行為,這樣就會減少婆媳關係的火藥味,有益於與老人的溝通。

一旦能夠和婆婆攻心交流溝通,就能慢慢把握養育孩子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寶媽們一定要明白最終目的是達到愛的平衡,每個人都能愛與被愛才是家庭的和諧。

奶奶和寶媽“爭奪”孩子關注,可能是代償性情感作祟,不止隔代親

總之,寶媽們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採取和平拿下的思想。這個戰要贏得兵不血刃、贏得和和氣氣,要理解婆婆行為的深層原因,抓住“愛”與“補償”的關鍵點,逐個擊破與婆婆之間的種種壁壘,切不可以強硬、粗暴的方式扯斷婆婆與孩子的聯繫。

這樣做影響孩子心理、傷害夫妻感情,容易給婚姻破裂埋下伏筆。只有給家庭帶來和諧的氛圍、才能給孩子帶來健康的成長,讓孩子沐浴在既有父母陪伴也有公婆疼愛的童年!(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