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為中國修身養性的“三大奇書”,以前幾乎被奉為養家教子的聖典,年歲長點的人都能時不時來上幾句書中的經典之言。

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而在教子方面,尤以《圍爐夜話》見長。因為這本是清人王永彬歲末冬日閒散之餘,與兒孫晚輩們圍坐在爐火邊的閒言碎語,經仔細斟酌推敲之後留下的智慧之言。他在原文的開頭中寫道:

“歲晚務閒,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

王永彬生於乾隆,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在同治年間逝世,享年78。生逢亂世,在西方炮火和文化的強烈攻擊下,他能夠如此恬淡,如此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並悟出自己的心得,真是難能可貴。雖然經過時代的變遷,書中當時記下的警語有些對今日的我們已經不再適用,但時至今日,當我們從浮躁的生活裡靜下來,回過頭來看這本經世之作,仍然不乏真知灼見。

近些年,在“孩子就是一切,一切為了孩子”的鼓吹下,快樂教育已成為主流,老師已不敢拿起教鞭,全社會興起對原生家庭的聲討,致使父母的過錯被無限放大,似乎孩子的所有過錯都是我們家庭和教育的過失所致。現在的孩子,似乎心靈已經脆弱到容不得一丁點兒照顧上的疏忽與管教,只能讓他們盡情釋放天性,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教養。

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青少年們並沒有變得更好更快樂,而是開始變得更不知滿足更飛揚跋扈,校園欺凌與青少年犯罪也變得日益嚴重,目前甚至不得不修改未成年法,加大對他們進行嚴懲的力度。而這本《圍爐夜話》中的一些教子警言,卻使我們眼前一亮,驚覺處處是真知灼見,對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如一壺醒酒湯。

從小教孩子養成自己的個人氣質

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的個人氣質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顯露,如果沒有後天的刻意修正,很可能惡習就會伴隨終生。而書中寫道: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功夫。

譯文:教導子弟晚輩就要從幼年開始,以便培養他們在為人處事時正直寬大、光明磊落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切記應該保持憂患意識,不能沒有自我砥礪的修養功夫。

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所以說,教導孩子養成一身正氣、落落大方的樣子,應該從他們還小時的微小之處就該培養。遇事時時加以糾正,事後讓他們懂得反省,這樣就能不斷在實踐中得到歷練,在理解中漸漸吸收。

因為任何人都反對說教,任何人都反對脫離事實的空談,而尤其針對還未經事的孩子,他們還不能理解那些道理,那些深刻的道理他們聽起來一頭霧水,根本不可能真正接受,所以我們還是省省心,不能把自己的願景當孩子照做的事實。

少時的磨礪都在生活中,並非只有到了學校才開始學習,因此少時的玩是最好的實踐與歷練,也是最好的成長。

把孩子當人看,孩子不僅僅是孩子,更是有獨立感受的生命個體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需求,也能根據身邊的人對待他們的態度調整他們的行為方式,他們的自我概念就是在這一時期慢慢形成的。我們說一個人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往往是我們能相信他能做成某事,也能承受某種可以承受的壓力。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讓他負起某種責任,他也會變得積極向上,充滿自制力和正能量,因此,書中指出: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兒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譯文:教育自己的孩子應當嚴格,這樣才能用剛正之氣來壓制住他們浮動的躁氣,使他們能夠安心學習;對待邪惡陰險的小人,我們可以採取尊重的態度,因為尊敬的態度可以感化他們不正的心術。

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現在我們可能最缺失的就是對孩子“嚴”了,一來是因為現在富裕少子,二來是因為現在專家都在說小時候的經歷會造成終生的心理創傷。但是大家忘了,沒有承受能力的孩子更容易受傷。其實我們要做的是鼓勵他們約束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起責任。如果真的受傷了,我們需要的是幫他們分析、理解問題,找到讓他們釋然的方法,而不是一切包辦,幫他們屏蔽。

從小長到大,誰還能避免受傷呢?主要是看我們能不能面對、如何面對。一個在成長中受到過度保護的孩子,成年後走入社會會遇到更嚴重的問題,那就不僅僅是受傷這麼簡單了,很可能是抑鬱或崩潰。

所以既要拿孩子當孩子看,正確引導他們;也要拿孩子當成人看,給他們信任與尊重,讓他們變得自重自愛。

成長中的孩子不僅要用愛來澆灌,還要以嚴教來讓愛澆灌入心

現在大家都反對棍棒教育,但任何事也不能因其不好就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家長和老師的小小懲戒都談之色變。育人重在一個“育”字,因此“育”一定要有一個天花板,讓孩子知道不可無法無天,要有敬畏之心,要懂得在一定的規則之下蹦跳,不可超出這個界限。

沒有界限的人生是無趣的,正如餘華《活著》作品中的福貴,在家境優裕衣食無憂的時候,他是個窮奢極欲的浪蕩公子,對一切滿不在乎,人生似乎沒什麼意義,而在以後一次又一次失去之後,他卻知道了家人溫情的珍貴,知道了金錢的重要,更明白了生命的無可取代,一無所有孤身終老的他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選擇珍惜每一個活著的當下,詮釋活著的意義。書中寫道:

每見待弟子嚴厲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繫也。又見有弟子聰穎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較為上達。

譯文:那些平常對待子孫十分嚴格的人,才容易使子孫養成良好的品德;對待子孫姑息遷就的,子孫大多道德行為敗壞,這絕對是與父母的教育分不開的。一些後輩原本聰明,卻忽然做了品德低下的事;一些天資原本愚笨的後人,後來卻成為品性高尚的人,這都是父兄教導培養的緣故。

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溺愛是愛,但它氾濫成災,讓人避之不及;嚴愛是愛,滴滴珍貴,點點盡數流進心裡,滋潤孩子的心田。常言道,“養不教,父之過”,而在“教”裡不嚴,則教就只是一種行式,沒有孩子切實執行的行為的“教”還不如不教。大家說“嚴師出高徒”,它的意義就在於此。

“嚴”並不一定非要打罵,而是言必行,行必果。老師一個嚴厲的眼神,一聲無聲的嘆息,都讓孩子感到如千鈞重擔壓心頭,即是“嚴”。這樣的孩子會認為不達到老師要求,就對不起自己。

對成長中的孩子要一視同仁,不過分溺愛也不輕言放棄

對優秀的孩子,我們不要一味誇獎優待,而使他們生出優越之感,對經常犯錯搗亂的孩子,我們也不要一味訓斥打壓,而是與他們交心,認真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以一視同仁的眼光對待孩子,不僅是對壞孩子的公平,更是對好孩子的公平。

因為有差別的愛,造就的是離真正健康的人格越來越遠的兩極分化,最後殊途同歸,都可能成為人渣。書中道: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行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乎),勿溺愛以長其自肆之心。

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譯文:當子弟們尚年幼,天性還沒有流於淺薄之時,教導則容易被領會施行,應該按照孔子所說的“愛之能勿勞乎”的言辭去教導他不辭勞苦,不要因為過分寵愛放鬆教導而助長子弟們的放縱心態。當子弟們已養成了壞的習氣時,教導就難以被領會奉行,這時則應以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言辭來培養他們,不要輕易放棄而斷絕了子弟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成長中的孩子不管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我們都不能放鬆其教導。雖然惡作劇不值得提倡,但自視過高、驕傲自滿同樣是一種惡習,我們不得不防微杜漸。

任何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利,當“好孩子”遭遇“壞孩子”,並不一定就是壞孩子的錯。我們對待任何一件事都要做到就事論事,使事中的疙瘩都解決清楚不留疑問,不要讓疙瘩在任何一個孩子心中像癌細胞一樣任意隱留、腫大、擴散。

每個孩子都存在著千差萬別,我們不能用對待甲的方式對待乙,但愛他們的眼光應該是一樣的,千萬不可厚此薄彼。

以身作則,做好孩子的榜樣

一個厚此薄彼的人,是不能得到人們尊重的,同樣,孩子也不會喜歡這樣的父母。書中道: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吾所見亦多矣。

譯文:刻薄地對待族人的人,必定沒有好兒孫;不尊敬師長的人,必定沒有優秀的子弟;這種情形我見得多了。

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許多的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恨不得含在口裡,而對別人的孩子卻極其刻薄。這樣勢利的人,必定沒有敬畏之心,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有,也是口是心非。

這樣的人,勢必讓孩子厭之,但由於耳濡目染,孩子長大後,也會不自覺地成為這樣的人。當某些惡習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看不見察覺不到,往往不以為意,但當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時候,我們卻能瞬間察覺並厭惡。如果你不想自己孩子沾染上某種惡習,最好經常自省己身,嚴格要求自己。

從曠世奇書《圍爐夜話》裡見教育真知,看有哪些是需要我們自省的

《圍爐夜話》是一本修身齊家、立德立業的書,全是由一些短小精闢、富含哲理、勸誡世人的小品文組成,其中的為世、處世哲學當然不僅僅限於教子育兒了,對現在緩解焦慮、治癒抑鬱的心理問題,以及跳出無效社交、無效努力、擴大舒適區的學習工作方面的問題也有許多指導性的建議,這不愧是一本從生到死、包羅人生萬象的精闢好書,它能指引我們各個時期、各種狀態下的生存之道,以不變應萬變。

現在冬日將近,我們也能體會到溫暖爐火邊,小酒配紅泥,爺孫就著氤氳的熱氣飲下一杯暖胃的茶酒,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人生的無常,享受著存在的真實,互擁著耗過一個個漫長清冷的冬夜的脈脈溫情。如此,圍爐夜話,剛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