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读》41-匹夫不可夺志


《论语通读》41-匹夫不可夺志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见过喜好道德如同喜好美色的人。

有人说,这是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和南子同乘一驾马车招摇过市,让孔子乘坐在后面的马车上跟随其后。孔子因此而说了这话。

古人说,“食色,性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经·关雎》也说“君子好逑”。

但是“礼不下庶人”,作为领导者、控制公权力的人,你身居高位,手上掌握着各种资源,那你就得做出好的表率,至少得装装样子,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在古代就是要符合礼制,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能沉溺于肉欲享受,否则就会给百姓、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这样的历史教训实在是太多了。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就如同积土成山,还差一筐土就堆成了,要停止下来,是我自己要停止的。就如同在平地上(积土成山),虽然刚刚倒了一筐土,要继续前进,是我自己决定要干的。

在这里,老夫子对众弟子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形象又出现了。

他意思是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肯不肯、愿不愿、能不能做、坚持做、做到最后,全在自己,不在别人。

不论是学习某种知识、技艺,还是从事某项具体工作,自己的主观意志与决心最为重要。没有这颗坚定的心,什么事情都会半途而废。

夫子以山为喻,这是在说,只要你自己有决心,不动摇、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哪怕就是一筐一筐地堆土,日积月累也能成山。

所以,在前面你也曾经听到他强调说:为仁由己,岂有他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和他讲话始终听讲而不懈怠的人,大概就是颜回吧!

颜回的好学、敬业,夫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永远不知疲倦地学习,这和夫子有一比。夫子自道“学而不厌”,颜回也如此。

古人也有说“颜也解,故不惰”,意思是他听懂了,理解了,越学越觉得有意思。而其他学生没跟上来,没听懂,所以会有惰。

人都是肉长的,精神总有松懈的时候,作为一个老师,我特别有体会。在课堂上看见有些学生能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讲、跟上思路,互动中能感知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理解了,心情就特别愉快。孔子这么看好颜回,是有道理的。

你看,《论语》我们读了这么多篇,孔子称赞颜回的话是好学,他的自我评价也是好学。在这一点上,孔子是发自内心肯定颜回的。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说到颜渊,叹道:太可惜了!我只看见他永远进学向上,从未见其停止过。

这是颜回早逝后,夫子对他的追忆和赞叹。这么一个好学不倦,永远进学不止的人,可惜英年早逝,天不与人。

如果说前面讲“积土成山,进,吾往矣”没有具体的对象,那么颜回就是这样的人。永远不惰、不止,生命不息,进学不止。

眼睁睁看着这么优秀的学生早死,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老师,那是一种什么心情啊。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小苗出土了却未开花,这样的情况存在吧。开了花却没有结出果实,这样的情况存在吧。

我觉得,这段话似乎也和颜回有点关系吧!可能暗含了对颜回生命短暂,未见其结出果实的无奈叹息。

做学问,从事某项事业,都要像颜回那样,不惰、不倦、不止,永远向前推进,不在半路停步。

否则就如地里的庄稼,或者出苗、拔节,却没有开出花穗;或者虽然开出了花穗,可是却停止了生长,未能灌浆结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后来者将来的发展不如今天这辈人呢?要是年纪过了四十、五十仍未闻道,那样的话也就不足以让人敬畏了。

“后生可畏”这句成语你肯定熟悉。这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表明对年轻人和未来的信心。

年长者阅历和经验都强过年轻人,有时容易以老眼光来看待新生事物,对年轻人不放心、看不惯、信不过。孔子的意思却不是这样。他有信心,否则还有什么必要花大气力来办教育、教学,培养下一代呢?

作为一名老师,孔子一生致力于培养年轻人,所谓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教过这么多学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眼看着学生们不断成长,一个更比一个强,能学为君子,足以独当一面,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经过自己手把手地教,学生们都这么有出息,老师的心情,这一句“后生可畏”真是表露无遗。

真正的老师,都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的。

韩国围棋大师曹熏铉(xuàn),当年曾师从日本围棋界的名人濑越宪作,可惜因为服兵役离开师门,没能完成学业。但他自己后来不但成为一代棋王,而且培养出了新一代国手李昌镐。

当李昌镐第一次完胜曹熏铉的时候,曹熏铉把这盘棋谱公开发表出来,并且说了一句话:“我终于报答了师恩。”你从这话里就能体会出,作为一个真诚尽责的老师,看到学生出成绩甚至超过自己时会由衷赞叹,反映出曹熏铉对年轻一代抱有多大的希望!

后一句“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也有人解释为还没有传播于世的好名声,似乎也说得通。

但考虑到这段话的重点是要强调年轻人有更光明的未来和远大的前途,提醒人们要有信心。年轻人未必不如前辈,别光看他们现在不成熟的样子,这是教年长者不要轻视眼前尚未成熟的后生晚辈。所以我觉得“无闻”,说的不是没成名,而是没到达大道。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对合礼严正的话,能不听从吗?真诚改过为贵。恭顺软语的赞美之言,听了能不开心吗?细致辨析人家的言外之意才可贵。光是听了开心而不细细思量,只是表示接受却不实际改变,我对这种人实在也没啥办法了。

这段话,你注意,重点在这两个“贵”字。孔子提醒我们注意两种情况——

第一,对方出于公心善意,严肃地据理而发,当面指出我们某些做得不对、不合规矩的毛病。一般来说,稍有良知的人都会俨然正色点头称是,承认对方的话讲得有理。可转过身来,我们是否有决心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呢?这可就不好说了。

第二,听到别人赞美的话,表扬的话,谁不开心高兴?可能有时我们也会表示一番假装谦虚,这叫“其辞若有憾焉,其心乃深喜之”。

可你得自己心里头掂量掂量,这些顺耳之言、溢美之词,特别是那些无根据的过头话,说话的人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在其中,心中应该明白才是。不能光顾自己洋洋得意,甚至就轻飘飘起来,真以为自己如何如何高明,那可就上当了,吃亏的一定是自己。

孔子阅人无数,深通人情世故,见得太多了,这里专门拈出这两点来警示后人。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章在《学而篇》里出现过,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过失不要害怕改正。咱们简单复习一下,这里就不重复解释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三军之众可以夺取它的主帅,一个普通男子汉却无法剥夺他的意志。

夫子究竟是在什么场合说的这句话,如今已不可考。但这句话,真是铿锵有力、一口唾沫一个钉、掷地有声啊。

按周制,天子六军,诸侯三军。这里三军泛指整个军队。

关云长在曹操面前夸赞他的三弟张飞,说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温酒斩华雄的传说也世人皆知,都是称其勇猛过人。

实际战争中,确实有斩首行动,突袭成功,打掉了对方的主帅或指挥部,但这样的例子非常稀少,难得一见。

我给你举个例子。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一战,以数千人面对数万敌军,夜袭直取对方主帅大营成功,一战称霸,最终由他的部下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这是极为少见的战例。

夫子以如此强烈的反差来比喻,意在激励后学立志。确立起真正强大的主体性,自由意志,掌握自己的命运,完成自己的使命。

明代李卓吾说:三军夺师,绝非易事。而夫子就是要以这种极端的例子来激励年轻人,关键是你要立志、践行,坚定不移。只要你内在的力量足够强大,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住你前进的脚步。

当年威震天下的马其顿国王亚里山大,在广场上来到犬儒第欧根尼的木桶旁,盯着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我来满足你!第欧根尼抬眼望了一下说:陛下,您挡住了我的阳光。

敢于对权势说“不”,这就是匹夫不可夺其志。

摘自靳大成《论语通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