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解:帛书《老子》第16~20章

第十六章[经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情。情,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㠵,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沕身不怠。

1.至虚极也,守情表也——“情”:《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他说,达到空的状态,是顶点的状态;守住喜怒哀惧爱恶欲,是表象的状态,并非情、并非性之质。

2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旁”通“磅”:本义是“广”;例如:《庄子·逍遥游》里有:“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

“作”:上古时是:生长、振作、造就的意思。例如《左传》里有:“一鼓作气。”

“复”是往来、返回的意思。《诗·豳风·九罭》里有:“公归不复”。

他说,万物广泛地在那里生长,我用观察来了解万物返回的情况。

3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情。

——万物象云样的很多很多,万物返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万物最后都归于其根,这个根就是情,就是性之质。

4 情,是胃复命。——他说,性之质,这个东西好比是跟“道”这个领导汇报工作样的;汇报什么呢:汇报:“我这一个转回完成了。”就是说,万物都是转回的,这是万物的一个性质。

4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㠵,作凶;——“常”:规律。例如:《荀子·天论》里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天的运行有规律。象四季转回样的,都是一种规律。

“㠵”:《广雅·释器》:“㠵,幞也。”;“幞”:古代中国男子用的一种裹头发的头巾。

他说,事物的循环往复,是恒定的规律,知道规律就明白,不知道规律就会被束缚住了、困住了,就蛮凶险。

5知常,容;——“容”:古代行射礼,用皮革做小屏风作为障蔽,谓之容。

例如:《荀子·正论》:“居则设张容负依而坐,诸侯趋走乎堂下。”张容就是小屏风。

他说,知道规律,你就象有了盾牌样的,可以保护自己。

6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知道规律,你就“有道”,就有做公、做王、做天子的资格。(古代人认为君王就应该是有道的,否则就称他为:无道昏君。)

7道乃沕身不怠。——“沕”:隐没;“怠”:本义:懒惰。例如《国语·周语》:“可先而不备,谓之怠。”

他说,道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道的身子象是隐没了样的,但道这个东西从来不会懒惰。就是说,你懂道,你有道,就不会有凶险,就可以做大人物。

第十七章[经文]: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1大上,下知有之;——他说:“最好统治者,下面的人、下面的百姓都知道他的存在。”“大上,下知有之”这一句颠覆了通行本的“太上,不知有之”。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上面写的都是“下知有之”;东周以前用

的字是甲骨文或金文,秦汉时用的是小篆,“下”字和“不”字的字形不是相差一点,是相差蛮多,是故决不可能写错。

古代家里能藏有《老子》的书的,至少是士人以上阶层,而敢改动《老子》的,估计只有统治阶级上层,改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对统治阶级自已有利。

2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次一等的老大,大家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大家都怕他。

3其下,母之。——这里的“母”,应该是作动词。就是说最差的老大,只管让大家养着他,他象个猪样的什么都不做:象那个明朝的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什么政事都不管,吃得比猪还胖,想到那里去玩玩走路都走不了,都靠人抬着的。

史界有个说法,说是明朝想死了,就是从万历朝开始的。

前面再三讲过了,老子的“无为”不是叫你什么都别做,是叫你别做进一步文明化的事,节省精力用来做关乎民众生存的事。

4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案通安。他说:好象这样说不怎么可信样的,怎能不可信呢?你看那个猷的动物,话都不怎么说。(言下之意,他连‘为人民服务’之类的话都不讲,他还会帮百姓干什么吗?)

5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所以老百姓不管做成了什么事,都说是我自己做的。(等于是白养那个老大)。

第十八章[甲本]经文:,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快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第十八章[乙本]: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智出,案有□□?六亲不和,安有孝兹?;国家昏乱,安有贞臣?

前言

以上是汉墓里出土的两个版本的帛书《老子》,学界分别称之为甲本和乙本;甲本的“邦家昏乱”,到了乙本这里就成了“国家昏乱”可见乙本改了,它把“邦”改成“国”,因为要避皇帝刘邦的讳。可见甲本是汉朝以前的本子,更接近于老子原意,所以,这里在下只解甲本,就对了。(乙本中的□□,是这两个字被腐蚀掉了。)

1大道废,案有仁义?——“大道无处不在”,大道自己是不会废的,这里的“废”,是指人们不走大道。“案”通安。

他说,人们不走大道了,哪里来的仁义呢?

老子认为,道的仁义就是没什么仁不仁、义不义;道的仁义就是:该仁则仁该义则义;道的仁义就是:只管生生不息、只管生、长(“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2智快出,案有大伪?——“快”的本意是:高兴、喜欢、痛快、舒畅。例如战国的宋玉《风赋》:“快哉此风。”

老子说,喜欢用智慧的人,哪里他就一定有大的伪装了?

3六亲不和,案有畜兹?——六亲:指最亲的六个血缘关系的人。“兹”的本意指草木茂盛 ,这里大概指农作物。

他说,六亲不和睦了,哪里会有饲养的禽兽?哪里种得好农作物?(上古时农具落后,单打独斗是种不了田的,至少也要小集体合作。)

4邦家昏乱,案有贞臣。——邦就是国;贞通正。他说:国、家昏乱了,哪里会有正臣?(正臣是有的,实质是国家昏乱了,邪恶势力太盛,容不下正臣,正臣或被贬或自隐了。)

第十九章[甲本]经文: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负”:背。例如:《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利”:老子前面讲了:“有之以为利”。“知”通智。

他说,统治阶级不要发出声音(命令),也抛弃智慧,老百姓背上就有一百样东西背,就是说老百姓的物资就多了、就发财了。

2绝仁弃义,民复畜兹——他说,统治阶级绝仁弃义,就是不谈仁义;老百姓也就不会讲仁义,那老百姓就养得好猪种得好田了。

反过来说就是:老百姓讲仁义怎么饲养得好禽兽?怎么种得好庄稼呢?应该是怎样做好就怎样来。例如禽兽不听话就抽它;大家协作种庄稼,有人老偷懒你就罚他;你老讲仁义,怎么弄?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他说统治不要玩那个淫巧,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私利,就无盗贼。

4此三言为文未足——文:文饰。

他说统治阶级用前面三个办法来装饰、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还不够。

5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统治阶级还要有所归依,归依到不看荤的只看素的、抱着纯朴的观念不放,也就是少私寡欲(就是满足了本性上的基本的私欲的需求,就行了)。

第二十章[经文]:绝学无忧。唯之诃,其相去几何?美之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朢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人昭昭,我独若□呵。鬻人蔡蔡,我独□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门元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绝学无忧。——就是“无知者无畏”的意思。

2唯之诃,其相去几何?美之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他说:唯唯诺诺和苛责相距有多远呢?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呢?人们所畏惧的,其中也有人,人也是可怕的。

3望呵,其未央才!——望:人站立地上张大眼睛远望的样子。才,本义指草木初生。未央:未尽。

他说,望不尽天涯路样的,这才刚开始。

就是说,知道人是可怕的,还只是开了个头,可怕的还多着呢。

4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熙,通“嬉”。嬉戏。例如《庄子·马蹄》里有:“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他说众人在那里嬉戏,就好象到乡政府去领取分的祭肉样的,就好象春天登台唱大戏样的。

5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泊:停。“佻”:人+兆,兆是远,就是离人远;边远地区的人;咳:婴儿哭累了就哭得咳了。

他说,我停在这里也没离人群好远,却象婴儿没哭就累了。好象没那里好去样的。

6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禺通愚;

7鬻人昭昭,我独若□呵。——鬻:是煮粥;鬻人:普通人、俗人;后一句少了一个字,搞不懂。

前一句是说:“俗人都活得明白”,那么,后一句应该是“唯独我活得糊涂。”

8鬻人蔡蔡,我独□呵,——这两句不懂。

9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从21文章可知,这里的“其”指道。

他说,道象大海样的无边无际,他把这个情况起个名安叫“忽”;他说,道是无休无止的,他把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叫“望”。

10众人皆有以,我独门元以悝。——以:用。后一句弄不懂。

前一句是“大家都有用”,估计后一句就是:“唯独我没用。”

11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他说,我想独自跟别人不同,是因为我不以当大官为尊贵,也不以发大财为贵,我以能体味、体悟得到“道”为尊贵。

余解:帛书《老子》第16~20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