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說到心理創傷,人們往往會想到地震、海嘯、火災、洪水、病毒肆虐等天災,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當中都或多或少地遭受心靈創傷。

包括兒童期喪親、被父母或他人情感忽視、言語暴力、軀體虐待或性虐待;成年期的喪偶失獨、離婚、家庭暴力、重大意外事故、軀體嚴重疾病等。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中對於心理創傷的定義是”以某種方式接觸實際的死亡、死亡威脅、嚴重的傷害或性暴力“。

有科研成果表明:遭受心理創傷的個體並不一定表現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以扳機、閃回、噩夢、高度喚醒水平或麻木、迴避行為等一組症狀為特點),

也可能表現為焦慮障礙、抑鬱障礙、進食障礙、睡眠障礙、酒精成癮或藥物依賴、軀體形式障礙等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紊亂。

心理創傷會對人際、學習、親密關係、工作、自我效能、甚至免疫系統等造成長期負性影響,而且還會在家族中進行代際傳遞,影響我們的子子孫孫。

遭受創傷的人,常常被建議“你就把它忘記吧!

但,真正的創傷從來不會被“忘記”!

它會儲存在我們的大腦、心靈、骨骼、肌肉、腺體裡!

心理創傷治療一直都是心理治療中的難點!但是上個世紀後期,隨著腦成像技術、神經科學、發展心理病理學、人際神經生物學等的發展,許多科研成果揭示出:

心理創傷的確會造成神經生理方面的一系列改變,比如大腦報警系統變得異常敏感或者麻木,而使得他們不能進行日常生活。

他們不是不努力、不是意志薄弱不思進取、不是道德感差,而是他們的大腦、外周神經系統等的反應機制和他人不一樣。

只有瞭解了心理創傷在心身中的存儲和反應機制,才能夠對創傷進行精準治療。有創傷治療經驗的同行也許會發現,傳統的談話式心理治療技術常常很難幫助來訪者從複雜創傷中恢復,而“迴歸身體”——理解和使用身體體驗——或許是創傷治療的方向之一。

不管是對自己和家族負責任的普通民眾,還是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工作者,創傷療愈都是一門必修課。

好書來襲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身體從未忘記》

—心理創傷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

譯者: 李智

本書作為心理創傷治療的聖經,是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範德考克的集大成之作。

作為全美最暢銷的心理創傷療愈書籍之一,書中全面介紹了目前為止美國心理創傷治療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通過這本書,您能夠建立起對心理創傷的嶄新理解,學到更切實有效的創傷療愈方法,也為自己的心理事業或個人成長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作者介紹

巴塞爾·範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教授、國家創傷綜合徵治療聯盟(National Complex Trauma Treatment Network)主任,布魯克林創傷中心創始人和醫療主管,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有超過30年的前沿研究和臨床實踐經驗。

譯者推薦

“除了傳統的藥物和談話治療之外,本書提出了多個被證實有效的創新療法(包括神經反饋、正念、遊戲、瑜伽、眼動脫敏與再加工等),這些方法可以激活大腦自然的神經可塑性,重新連接被創傷扭曲、失去功能的大腦回路(尤其是那些與快樂、投入和信任有關的腦區),一步步重建“感知當下“的能力。

這些治療方式也能夠提供新的身體體驗,消除創傷留下的無力、憤怒和崩潰的感覺,讓人們重獲自我控制。”

選讀本書的原因

在《身體從未忘記》這本書的前言部分,來自神經科學、精神病理學和心理學界的資深人士對它的推薦語中,總結出這本書的6個必讀理由:

1. 在創傷療愈領域40年的豐富經驗。

2. 對創傷及其意義的跨領域整合。

3. 針對創傷療愈療法的創新。

4. 對無論是治療師還是大眾的實用性。

5. 結合大量案例插敘,語言平易,引人入勝。

6. 充滿感情和同理心的視角,人性化的療法。

【咖說】系列讀書會 心理創傷篇

華章心理與致道中和邀請到六位業內資深心理創傷專家,將結合大量臨床經驗,為各位解讀《身體從未忘記》。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領讀人介紹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程文紅,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心理治療與督導師,碩士生導師;目前任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副主任,兼任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1997-2000年中德行為治療師培訓第一期學員,2000-2001年間接受德國兒童行為治療師巴夢吉博士督導,目前為國際精神分析師候選人;主要學術任職有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分會委員,認知行為學組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學組副組長,上海醫學會精神衛生分會兒少精神醫學組組長等。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李箕君,男,江蘇第十一批援鄂醫療隊(國家心理救援隊)隊長。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科主任、醫學心理學教研室主任;中國心理學會首批註冊心理督導師(D-06-030);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江蘇省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江蘇省心理學會理事兼醫學心理專委會主委;江蘇省預防醫學會衛生應急專委會院內應急專業學組副組長、心理應急專業學組組長;南京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南京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會主委。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王振,男,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身醫學專委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干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CBT協作組副組長,CSNP強迫症研究者聯盟副主席、CPA強迫症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長期從事心理應激與創傷相關障礙、強迫症、焦慮障礙的臨床診療與病理機制研究工作。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李豔苓,女,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首屆臨床催眠培訓師;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臨床總督導;精神科主任醫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艾利克森研究院(CEI)註冊會員;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常務理事;中德班高級認知行為治療師連續培訓項目中方教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諮詢師專委會常委;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專委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認知行為治療工作組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催眠治療學組常務工作小組成員;中國心理學會伴侶與婚姻諮詢學組成員;簡單心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高雋,女,北京大學本碩博畢業生;復旦大學公共發展與社會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X-12-007)。國際催眠學會(ISH)青年委員會成員;亞洲催眠學會常務理事。在國內著名學術大會及培訓項目中擔任同傳和主翻。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委員會委員/註冊系統工作委員會委員/臨床與諮詢委員會伴侶與婚姻諮詢學組副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師專委會常務理事/青年委員會委員;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行為催眠組”中方常務理事。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方新,女,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國際催眠學會常務,亞洲催眠學會候任主席;德中心理治療研究院中方副主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CBT和心理諮詢師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催眠學組創建組長;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倫理組委員、首批註冊督導師、伴侶與婚姻諮詢學組創建組長;曾獲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頒發的“突出貢獻獎”。2002年起,從國外引進了EMDR、危機事件壓力管理、自我狀態治療、軀體體驗整合式創傷治療等危機創傷相關培訓。

大咖推薦

程文紅:“創傷相關心理工作如同身體創傷治癒,需要理解,果斷,穩定,安全與減輕痛苦,多讀書有助於我們的大腦迅速在實踐中學習。”

李箕君:“22年天災人禍的危機干預心理救援經歷,深深體會到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多因素對我們個人、群體的全方位影響。綜合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知識才能更好地從事精神科、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危機干預。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去一線的精神科醫生短平快培訓即成心理救援主力。《身體不會忘記》告知我們,身體是河床,心理社會…是河水,流水不腐。河流是個整體,命運共同體。”

王振:“心理創傷可能是不少人一生都在經歷卻很少去面對的一個話題。差不多二十年前接觸這一領域,卻一直在河邊淺行,十三年前偶然機遇踏入PTSD研究領域,又趕上汶川地震的發生,從此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一直試圖將精神、神經、身體結合起來去深刻理解人們面對心理創傷時的一切,直到看到此書忽然如獲光明。本書深入淺出的用通俗的語言向讀者呈現了心理創傷後諸多現象的機制及自我調控和療愈的途徑。在我帶領援鄂心理醫療隊返回上海修整時候再次看到此書,毫不猶豫的把它推薦給我的戰友們,我深信它同樣值得你去探索。”

李豔苓:“ 心理創傷是心理諮詢和治療繞不開的話題,但又是難以面對的話題,本書的作者以專業者的勇氣和智慧去接近並探索了心理創傷,又以包含深情的筆觸,描述了深陷創傷痛苦中的人們那些難以言表的靈與肉的感受,然後又介紹了身心整合的療愈方法。我是在接受Hartman博士的自我狀態治療和心理創傷整合式軀體治療的培訓過程中閱讀了這本書,深感這些對我的臨床工作非常有幫助。”

高雋:“心理諮詢與治療在關注于思維與語言的同時,往往容易遺忘身體的重要性,這在創傷治療中表現出了明顯的缺陷。對於專業人員而言,閱讀本書不僅是為了看到談話治療的侷限,更是為了積極實踐身心整合的取向來增益治療效果;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以肉身姿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凡人來講,閱讀本書或許是一個機會讓我們體悟“安身立命”的含義。”

方新:“創傷,儲留在我們的骨骼、肌肉、腺體裡!它的形成原因,不僅有天災,還有大量的人禍;它進而會侵蝕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認知,影響我們對外界的情緒反應,還使得我們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行為;它讓我們痛苦一生,並且還會在家族中進行代際傳遞;《身體不會忘記》很好地解釋了創傷的神經生理機制,以及基於此的有效治療方法。而且,大量的案例和流暢的翻譯使得該書可讀性極強,是普通民眾和專業人士的必讀物!”

學習大綱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創傷帶給當事人本身的易感性,書中的有些描述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激發你的回憶和情緒,因此在閱讀時務必尊重自己內心的步調,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靈。

系列讀書會:心理創傷篇《身體從未忘記》

【公開課回放】

原來你也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