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行業有什麼新趨勢

前段時間,有一條美食方面的新聞引發了不少爭議。米其林公佈了2020年年度指南。一些傳統的老北京小吃,比如豆汁兒、爆肚、滷煮店,登上了米其林北京地區的平價美食榜單。

這個榜單一公佈,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吐槽。我看到的最一針見血的評論,是中國的頂級廚藝大師、人稱“大董”的董振祥的觀點。他說這些北京美食的特點是“逐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但是逐臭其實是歷史上特定階段,人們因為沒有選擇而形成的一種味覺偏好。什麼階段呢?就是食物匱乏的時候。當時人們為了延續生命,不得不在邊角料甚至腐爛的食物當中尋求蛋白質。

不可否認,現在仍然有人喜愛這類小吃,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們已經變得相對小眾了,大眾的口味當然越來越“精緻化”。大董認為,米其林的榜單沒有重視這種變化,他們對中國美食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過去。

如果你真的在中國生活個幾個月,那你肯定很容易看到,餐飲行業的變化得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就比如說,一個特別傳統的品類,火鍋。這幾年,火鍋出現過多少新品牌、新形式、新需求?如果你拍腦袋想不全,沒關係:這個月,36氪研究院發佈了一份《火鍋行業研究及消費者調研報告》。

這份報告30多頁,對全國的火鍋市場做了一個相當全面的盤點,還採訪了1200位火鍋消費者,瞭解大家的涮鍋習慣。這裡面有幾個有意思的變化,在今天的我們也從火鍋來看一看,中國美食發生的變化。

你可能聽說過“火鍋經濟”這個詞。火鍋能跟“經濟”這個詞掛鉤,從側面反映出火鍋行業的市場規模不可小覷。這是一個4800多億的市場,什麼概念呢?這在咱們國家的餐飲行業中,佔比13.7%,是所有細分品類裡佔比最大的。

而且火鍋行業的發展勢頭也很猛,在2013-2018年之間,平均增速達到11.6%,比其他品類的平均增速高出1.9個百分點。報告還預計,火鍋市場的規模在三年之內,會從4800多億增長到7000億。

其實我們不用看數字,按常識想想,就知道火鍋市場前景廣闊,在餐飲行業裡是個優質賽道。

火鍋有三個獨特優勢,讓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第一, 兼容性高。火鍋食材豐富,鍋底和蘸料有很多組合方式。在組團用餐的時候,不管用餐的人多挑剔,都能在火鍋這件事上達成一致。各個地方都發展出了特色火鍋,比如麻辣火爆的川渝火鍋,老北京火鍋那樣的北派火鍋,還有粵系海鮮火鍋、酸湯魚雲貴火鍋等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川渝火鍋,佔據了64%的市場份額。

第二, 社交屬性強。一個人吃火鍋多孤單?調研報告顯示,有83%左右的人都選擇3-6人組團去吃火鍋。朋友、家人、同事聚餐,火鍋往往是一個受歡迎的選擇。

第三, 火鍋店更容易標準化經營,因為食材好準備,而且成本相對低廉。這也讓火鍋成為了一個典型的低門檻、高利潤的行業。一般來說,我們會用平效,也就是每平方米的營業額來衡量一家店的場地盈利能力。報告裡的數據顯示,火鍋平效達到2.63萬元每平方米每年,高於其他所有品類,甚至達到了“中餐正餐”平效的2.5倍。

也是因為這些原因,很多人都想在火鍋行業裡分上一杯羹,導致火鍋行業的競爭比較激烈。2013年有一波對火鍋行業的投資熱潮,進入了一批新玩家,但是很多隻存活了短短一兩年,2015年整個行業發生過一次整合。

但是進入2017年以後,隨著海底撈上市,投資熱潮又起來了一波。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火鍋餐飲企業大幅度增長的時間節點上。火鍋餐飲行業高度分散,頭部公司也只佔據了7.3%的市場。

你可能會想,火鍋行業這麼分散,要了解行業的全貌,似乎不太容易。其實梳理一下,火鍋賽道上的經營模式現在主要分為三種,分別以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火鍋為代表。

海底撈是火鍋行業的龍頭企業,定位中高端市場,已經成為“服務”的代名詞。

呷哺呷哺是吧檯式小火鍋,走低價大眾路線。

這兩家都是頭部的企業,品牌和模式我們都比較熟悉。不過還有第三個品牌,相對小眾,但卻堪稱火鍋行業的黑馬:巴奴毛肚火鍋。從名字你就能聽出來,巴奴只專注於一個招牌菜——毛肚。

這份報告顯示,毛肚的確是我國消費者心中最喜愛、最推薦、最在意的火鍋單品。川渝火鍋裡的第一單品就是毛肚,2018年,毛肚在全國川渝火鍋中點擊率超過80%。毛肚在大眾點評平臺被推薦次數,也超過150萬次。因此,選擇聚焦毛肚、差異化細分也成了火鍋賽道的一個新模式。

巴奴火鍋其實2001年就創立了,但是它們是2012年之後轉型專門做毛肚的。從門店數量上來看,這家連鎖品牌規模仍然比較小,只有65家門店。但是從效率來看,巴奴有潛力和另外兩家頭部企業抗衡。報告中寫到,海底撈和巴奴的翻檯率都達到了1桌5次,呷哺是3-4次。但是在平效上,巴奴還稍微弱一些,海底撈平效最高達到5萬/每平方米/每年,巴奴大約是在平均線附近,2.5萬/每平方米/每年,呷哺呷哺的平效是2萬。

事實上,自2015年以來,海底撈和巴奴就成為火鍋業內被頻繁討論與比較的對手。2015年的時候,海底撈有149家店,巴奴只有37家店,都位於二、三線城市,但是,巴奴在區域中的表現卻超越了海底撈。

巴奴火鍋成為黑馬,這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趨勢。它背後反映出的是火鍋消費者在偏好上的變化。

在過去,海底撈絕佳的“服務”成為最能被公眾感知的優勢,但是隨著“80後”和“90後”成為消費主力,這部分消費者對過度的服務和干預反而是持消極態度的。

我自己就有這種感覺,我去海底撈,當服務員過來噓寒問暖的時候,反而會感到坐立不安。

那現在的“80後”和“90後”們去火鍋店,他們看重的是什麼呢?

報告的調研結果顯示,他們更注重的是產品本身。消費者對火鍋菜品的質量是最關注的,其中,食材新鮮、乾淨衛生、種類豐富、口味正宗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前4個因素。價格、環境、服務等因素都被排在質量後面。

而巴奴走的正是“產品主義”的路線。雖然毛肚是個傳統菜品,但是巴奴重視改善毛肚的口感,保證健康,還要開發冰鮮毛肚。

在菜品的選擇上,他們也選擇了精簡,從100多個減到了30個左右。從報告裡你會看到,雖然吃火鍋的人想要有豐富的菜品種類,但是實際上他們常點的、喜歡的火鍋菜品是高度一致的,除了毛肚外,有五成左右的消費者都喜歡肥牛、金針菇、蝦滑。豆腐、豆皮等豆製品,羊肉、海帶和娃娃菜也在top10裡。

從產品主義這一點延伸一下,你馬上就會明白:對於未來火鍋市場的競爭來說,火鍋品牌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將會很關鍵。因為這會決定產品質量,當然還有成本。

火鍋行業的產業鏈,分為上中下游。下游是海底撈、巴奴這樣的火鍋餐飲店,中游是火鍋調味料和速凍製品,上游是火鍋食材原料的生產、加工與配送。這份報告指出,頭部的火鍋企業其實已經把整個鏈條打通了,建立了穩定的供應鏈管理體系。

比如,在食材供應上,海底撈有自己的子公司“蜀海”。在調味料上,海底撈也投資了底料公司頤海,佈局行業中游。巴奴毛肚火鍋也有自己的調料生產基地。

基於成本考慮,僅頭部企業有這個能力。這也意味著,未來火鍋行業的頭部聚集效應會更明顯。目前,中國火鍋的top5是海底撈、德莊、呷哺呷哺、小龍坎和劉一手。報告預計,到2022年,這5家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將從現在的7.3%,增長到10%。

好,前面跟你分享了火鍋行業的三種經營模式,以及“產品主義”為什麼能讓巴奴成為黑馬。

除此之外,這份報告還指出了一個有意思的趨勢:有兩類火鍋業務增長很迅猛,一個是火鍋外賣,一個是自熱火鍋。先說火鍋外賣。

近年來,外賣市場迅猛發展,也帶動了火鍋外賣行業的發展。2018年,火鍋外賣佔據了行業5.7%的市場份額,並且火鍋外賣的增長速度是12.4%,遠遠高於其他模塊。報告預計,3年後外賣整體的市場規模會翻番,80%的餐飲行業會被外賣滲透,而火鍋外賣也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共有28個項目涉及火鍋外賣業務。除了海底撈和呷哺呷哺以外,其他都處於早期融資階段。

火鍋行業另外一個增長點,是自熱火鍋。自熱火鍋自帶加熱包和速食食材,加水後就能加熱,十幾分鍾就能熱一小碗,是非常方便的一人食。如果你吃過小龍坎,那你肯定知道這種火鍋。

2018年,自熱火鍋熱度呈爆發式增長,市場規模達20億左右。新零售百科數據顯示,2018年,已經有300多個自熱火鍋品牌,市場規模達到了20億左右。除了傳統火鍋品牌海底撈、德莊外,統一、康師傅等方便食品品牌也出了自熱火鍋,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等零食品牌也紛紛入局。

報告預計,2025年自熱火鍋市場規模將達到130億元。

好了,總結一下。在今天的《邵恆頭條》中,我為你介紹了36氪這個月發佈的火鍋行業報告。火鍋行業正處在一個快速增長的時間點,形成了以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毛肚為代表的三種經營模式。

與此同時,隨著年輕消費者成為主力,外賣火鍋和自熱火鍋成為新的增長點。

年輕消費者的口味雖然多元化,但是產品品質正在成為他們共同追求的重要的因素,這會讓頭部企業的聚集效應更為凸顯。

其實,火鍋是特別古老的飲食形式。這份報告的開頭,回顧了火鍋發展的歷史:從戰國時期起就有了火鍋的原型,三國時期出現了鴛鴦火鍋的鼻祖;宋代,火鍋已經傳入民間;明代,隨著辣椒傳入中國,又出現了辣椒火鍋。火鍋美食的文化一直都在演化,而它背後的推動力量,是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等諸多因素的演進。

今天,社會環境迭代的速度,可以說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更快。美食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會發生怎樣的演化呢?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