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界裡“撿漏”的故事

撿漏,是一句古玩界的行話,形象的體現在‘撿’上,因為古玩界普遍認為撿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故而,北方的方言,用一個‘撿’來寓意它的難得,是極詼諧的表達,也是漢文化中調侃文化的形象化。

撿漏-就是很便宜的價錢買到很值錢的古玩,而且賣家往往是不知情的。

在古玩界,有很多“撿漏”的故事,就連大收藏家馬未都老師都說過自己是“賊不走空”,每一出手,必然能淘一兩件寶貝回來。

《百年琉璃廠》裡就講過“撿漏”的故事

有個在北京前門大街掛貨鋪的掌櫃到山東農村走村串巷收購東西。某天,他在黃縣城裡閒轉,看見一位大嫂坐在門道里梳頭,旁邊小凳子上放著盛皂角水的杯子(過去的人用皂角熬水洗頭,可以去頭屑,使頭髮有光澤),像是個好東西。於是他用當地話跟這位大嫂攀談,聊的熟了點,他就提出來想看看小杯子,大嫂就答應了。他拿過來一瞧,嘿,是鬥彩,松鼠偷葡萄的圖案,做工精細,色彩豔麗,很漂亮。她又舉起杯子看杯底,上面有“大明成化年間制”的青色雙藍楷書字樣,心中暗暗驚喜,他知道這可是件寶貝,值錢。不說是不是真的明朝成化年間的,就是後來康乾雍三朝官窯仿製的“官仿官”,那也是稀罕貨!

古玩界裡“撿漏”的故事

於是他靜下心,故意把玩著杯子,套大嫂的話,問杯子的來歷。大嫂說是她男人在外面撿的,她看著沒什麼大用,就放了皂角水。掌櫃的心裡有了底,就表示想要這杯子,大嫂一聽有點警覺,於是開了一塊現大洋的高價,想把他嚇走。早知道,那個時候一個大洋能換460個銅子、買230套燒餅麻花。掌櫃的故意討價還價一下,然後掏出一塊大洋給了這個大嫂,拿走了杯子。大嫂暗暗自喜,以為自己佔了個大便宜。

這個松鼠葡萄杯果然是明成化官窯鬥彩的精品。第一次以800大洋賣出,掌櫃賺了799個大洋。第二次賣到上海,賣了4000大洋,賺了3200大洋。第三次賣到了美國,賣了10000美元!

古玩界裡“撿漏”的故事

還有一個“撿漏”的故事。說的是清末一個古玩商搬家到騾馬市四川營住。他家對面巷子有個賣西瓜、酸梅湯的貨攤。有一天,他口渴,買了一碗酸梅湯,一看這個碗,他眼前一亮,憑藉職業習慣,他知道這個碗有故事。這個碗是以雲龍為主的圖案,配以海水江崖,青花五彩細瓷,很像明代官窯瓷器。他想要這個碗,可又不能明說,怕攤主知道了開口要大價。

正在想辦法呢,這時,過來一夥出殯的人,正抬著棺材,熱的滿身流汗。他計上心頭,對著攤主說:“哎呦,我差點誤了,有幾個朋友在送殯的人群裡。天熱都渴了,您把酸梅湯給我填滿了,我給他們端過去,我這兒有二兩銀子,壓您這兒,這碗是壓是賣,聽您的”。

攤主一聽,眼睛亮了,二兩銀子哪,可不是小數目,不就一個碗嗎?於是順水推舟說:“您就別還回來了,連碗帶湯都給您了”。

這位古玩商揣著碗一溜煙兒回到家裡,把酸梅湯潑了,翻過碗底一看,上面有雙藍圈六字楷書“大明萬曆年制”。沒錯!這是貨真價實的明萬曆官窯五彩青花!這個大碗可能是從宮中流失出來的御膳餐具,他以500大洋的現價賣給了李鴻章的後人,後來不知流落到何方。

古玩界裡“撿漏”的故事

現在古玩市場充斥著造假和不少贗品,高仿、精仿讓人分辨不出。不過,運氣好也有撿漏的機會,就看機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