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如果你沒有價值,認識多少牛人都沒用

文/第一職場網文馨(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生涯首創者)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所以在你沒有牛逼之前,認識多少牛逼的人都沒什麼用。


我只想問你一句:作為你的“人脈”,他真的會幫你嗎?

去年,遇到過一個畢業3年的女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女孩3年換了4位工作,沒有存款,月光族。她很迷茫困惑,極度渴望做一個職業規劃,好不容易在網上找到了我們,話裡話外感覺像抓住了她人生的救命稻草一樣,殷切的希望我們可以拉她一把。

深入瞭解女孩的成長背景,也按照流程先做了詳細的基礎資料評估,我跟公司領導特別申請了最大程度的優惠,但女孩還差了一些,她跟我特別自信的說,“老師,您放心好了,我身邊有好多的不錯的朋友,同學同事,朋友圈有上千人,我分分鐘就能湊完付款諮詢啦……”

可是,一連過去了2天,她沒了動靜。

終於,那天晚上她跟我留言,發了好多流淚的表情,她哭訴著說那些在大學裡關係很好、畢業後也經常聚會聯絡的朋友,到了這個節骨眼兒上,一聽說她要借錢做職業規劃,卻沒有一個人肯借給她,反而打擊她、奚落她。

朋友圈1000多號人,發了,除了幾個點贊,根本無人多問什麼。

誠然很多人,並不瞭解職業規劃,更不會切身體會到女孩身處的艱難,但不可否定一個事實: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的朋友們都拋棄了她!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如果你沒有價值,認識多少牛人都沒用

試想,今天,如果你遇到了難事,特別需要用錢,周圍能借給你的朋友有幾個?又能借給你多少呢?

這個女孩,之前也是覺得應該有一些不錯的朋友,應該能幫助她,可是想想,憑什麼覺得別人一定會幫助你呢?

1.有人說“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

但我想說,人脈才是銀牌,能力才是金牌!

人際關係的本質,其實就是價值交換。

2017年,自媒體達到了高潮,我也跟風去參加了2個寫作營,幾節課上下來,運營老師一看你這能力挺好啊,你下一期給我們做助教官吧,有次還做了優秀班長,總之,人脈就跟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多的人加我,最多的時候,一晚上有1000多人加我,手機忙到爆。

別人之所以願意結交我,也是希望能儲備一個用得著的人脈,希望我在日後的職場中有所“價值”,先鏈接上。

但是90%的人,真的,只是停留在了加上的第一步,之後,就沒了下文。

我自己呢,也結交了一些網絡大咖,坐擁幾百萬粉絲的大人物,簡單寒暄了兩句,真的,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人家也不過的是客氣客氣罷了。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如果你沒有價值,認識多少牛人都沒用

我深深的明白,自己要是沒有價值,結交誰,都沒有用。自己有了價值,人脈自然都會圍過來。

讀書的時候,我在班上考第一第二,儘管我內向,但依然有很多同學圍著我,討好我,自然,可以抄抄作業,考試的時候多答對兩題,遇到難題了,有人可以代老師來給她分解。

學生都如此,職場上,就更別說了,你有了價值,領導都高看你一看,什麼情商低情商高的,這都不是太大的事。不是嗎?

我特別想說,你能否結交到對你有價值的人,取決於你身上有多少可以被對方利用的價值。

如果你自身毫無價值,或者價值遠遠低於對方的價值,你去結交別人時,別人肯定一眼就看出來你對他有所圖。

即使對方出於道義給予你一些小幫助,但不太可能在你的人生“轉折點”上助你一臂之力。

所以,想多拓展人脈,想讓人脈關係變得更強,不要抱著完全自私的心態,期待鏈接牛人而建立,你需要把自己打造得更“硬核”, 將心態調整成為“開始提供幫助”,作價值付出者,將自己從接受者轉換成給予者,更有利於建立更有價值的弱關係連接。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如果你沒有價值,認識多少牛人都沒用

2.萍水相逢,我憑什麼要幫助你?

不可否認,有的人,雖然大家都不熟,但還是願意幫你一把。

比如,我開頭說的那個女孩,這個客戶對於公司來說,接與不接,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客戶,甚至還算不上優質,但為什麼我願意格外給她一些力所能及的優惠呢?

第一,她很誠懇,實在,自己也深刻認識到了錯誤,願意痛下決心去改變。

說實話,誰沒有年輕過,誰有沒有犯過錯誤,我願意給那種跌倒了願意爬起來繼續趕路的人,這份勇氣是值得被鼓勵,被讚賞的!

第二,她的成長背景和家庭有些不幸。

一個人的出生,父母,我們都沒辦法選擇。我們唯一的,就是後天的努力,改變自己出生的命運。我能想象她一路走來,也承受了很多的磨難和壓力

,同樣一個如花的年齡,有的人生在蜜罐裡,有的人卻日日寒冬。

第三,身份認同吧。

她從農村走來,一路拼命學習,考大學立足這座城市,農村的孩子起點本來就低,我本身也是從農村一路打拼過來,我能深深的理解。所以,我願意多盡一分力,多一些社會的溫暖吧,這也與我一直以來的職業理想、職業願景相吻合。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如果你沒有價值,認識多少牛人都沒用

其實,我每天在後臺都能收到很多很多陌生人的留言,有的人不過是尋求一句安慰、鼓勵的話語,因為,生活本就戴著枷鎖,不過想多一個結伴人,同行罷了。

也有一些,實實在在想尋求一些建議,很小心謹慎的問我,是否有時間,是否可以指點一二,事後,也會三番兩次表示感謝。

但,如果你一上來,就頤高氣使,好像別人欠了你一樣,去尋求幫助,那真的不好意思,即便有心,也不會幫助了。

所以,這段話很火,它說:“不要把別人的情分,當成你的福分。不要把別人的客氣,當成你的運氣。不要把別人的包容,當成你不要臉的資本。對於這些不識趣、不看臉色、不為他人著想的,拒絕你,也是應該的。”

很多調查表明:

人們願意幫助與“自己同頻”的人——你的品味、你的思想、你的興趣,都可能讓“別人”覺得你是“自己人”;


人們願意幫助那些實際上是在幫助“自己”的人——讓自己的夢想,成為“別人”的夢想的一部分;


人們願意幫助有禮貌、積極向上、樂觀與有奮鬥精神的人——對美的欣賞與追求是人的天性或者本能;


人們願意幫助能夠“幫助”的人——不要讓“幫助”成為“別人”的負擔。

我記得,梁寧《產品思維30講》中談到,把人和產品的關係分為了5個層級,從外到內依次是感知層、角色層、資源結構層、能力圈和存在感。這個資源結構,除了包含人的財富資源 ,還包括人的精神資源和人脈資源。

我們上學,畢業,成績單也不過是一個敲門磚,一旦門開了,後面的路要怎麼走,靠的是人。

當然,有一些東西可以後天爭取,因為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完成所有事的。我們需要更多的人認同你,願意幫助你;需要有人願意追隨你,才能達成更高的成就。

所以,如果你真心想尋求別人的幫助,請表現出你的誠意。還是那句話,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誰都不欠誰的,沒什麼理所應當。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如果你沒有價值,認識多少牛人都沒用

3.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但真正有價值的只有的5%的朋友。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圈層。

試想,一個流浪在街頭的乞丐,不太可能結交到為數眾多的企業家,助他飛黃騰達。

同樣,一位成功的商業人士,也不太可能樂意結交一個臭名昭著的窮人。因為他們屬於不同的圈層。

一個人在結交另外一個人時,都會判斷這個人是否屬於自己的圈層,然後再決定是否與其交往,以及交往的深入程度。

如果你與對方的價值相等,那麼,你們屬於同一個圈層的人,雙方也有了建立人脈關係的基礎,以後還有可能深入合作,互相幫助;如果不相等,那麼,對不起,不要指望他們在你的人生“轉折點”上幫助你。

每個人都有250位朋友,他們分別出現在兩個場合,一個是你的婚禮,一個是喪禮,而這些朋友有80%是對你毫無幫助,他們通常不會給你正面、積極的影響。而當你渴望有任何作為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澆你冷水,告訴你種種的壞處和各種失敗的可能。

有20%的朋友,他們是屬於較積極的,會給你正面的影響,而有5%的朋友則會幫助你,重大改變你的一生!

所以,你對朋友們不該一視同仁,你應該花80%的時間跟那些會重大影響你一生的那5%的朋友在一起。


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如果你沒有價值,認識多少牛人都沒用

如何發現這5%的朋友呢?

5%的朋友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種是可以完全信任的朋友。

志同道合,一是跟你的三觀很一致,聊得來,為人真誠、人品好,二是有自己的專業圈,往往在專業圈裡認識的人更有深度,也有質量。比如讀書群裡,有很多牛人,書讀的好,思想有深刻,為人也不錯,跟你有共鳴。

完全信任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可以推心置腹,可以完全信任,甚至比兄弟姐妹還要鐵,不需要每天問候,即便很久不聯繫,也能交心談話,“他需要幫助,你說好。你需要幫助,他說沒問題。”

還是那句話,要想建立高效人脈,說到底,還得看你自身擁有多少被對方利用的價值。

這就要求你必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擁有明確的職業生涯方向,並圍繞此方向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成為有價值的人。

這樣,你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人脈網絡,甚至你不主動結交別人,別人都會親自找上門來。

相反,如果你自己不學無術,把自己的成功寄希望於別人的身上,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會導致你隨時都有被社會拋棄的可能。

不過,最後,我還是想對所有人說,我們做人做事還是對“他人”持有善意。

有一項“助人為樂”的心理學實證研究發現,善意和幸福之間的密切關係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善良的人們體驗到更多的幸福、並擁有更多的幸福回憶。

令人詫異的是,不僅僅是實際的助人舉動,僅通過為期一週的對善舉的記錄,人們就會變得更加幸福和感恩。

可能,你無意間,伸出的一次援手,說過的一句善意的話,改變了別人的命運,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因為幫助別人,內心多一些成就感,也多一些由衷的快樂,人生苦短,誰又願意一直在困難的深淵掙扎呢?

所以,多說一些暖心的話,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善意的幫助,少一些譏諷,少一些蠻罵,少一些咄咄逼人,畢竟人人出身、境遇都不同,有你無法理解邊界……

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熱的問題:有哪些越早知道越好的人生經驗?其中有一個回答,獲得了超過100K的贊同。

在這個回答中,有一條是這麼寫的:“最快的學習方法是:找到行業裡的優秀人物帶你。如何讓他帶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證明自己的價值,或者支付費用買他的時間。”

PS: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談到自己刪除了很多陌生人,精簡人脈網路,歡迎點擊讀一讀:“斷舍離”1980個萍水相逢之人,給真正想關心的人一個位置



本文作者第一職場網文馨,10年知名地產企劃人,第一職場網合夥人,向上管理金牌導師,在行行家,青雲計劃獲獎者,多平臺簽約作者。職場路上,與您一起蛻變!

延伸閱讀:

1.從30歲到35歲:為你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

2.從20歲到30歲:多想想後路,少幹些自毀前程的事

3.對職業規劃的無知和誤解,才是你職場不順的根源

4.女孩畢業7年瞎折騰,涉獵5大行業,心酸之路望你引以為戒

5.迷茫?困惑?如何職業規劃?解析數萬名諮詢案例,給你貨真價實!

6.真實案例,111分鐘深度剖析、解惑80後小碩失業一年的慘痛經歷

7一張圖看清窮人思維: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致畢業12年:我踩過的坑,是你明天要走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