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創造一切的“本質”,是為了提升自身能量,迴歸“本源”


人類創造一切的“本質”,是為了提升自身能量,迴歸“本源”

世間本沒有創造,因為萬物早就存在於自然之中了。

所謂創造,就是迴歸本源。

——安東尼奧●高迪

修遠,用《道德經》“道生萬物”來領悟高迪這句話,用在人類生存上是簡單又樸素的本質問題。我們人類大忙了一場,體驗過人性,情感 、名譽、利益、生兒育女的一生。到離開的那一天,突然醒悟這一切都不屬於自己,也帶不走。可能,有的人還會留下遺憾,把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沒做,而偏離了生命的歸途。

那麼我們人類為什麼還要“大忙一場”呢?因為,“聖人”直接了悟放下,而我們“凡人”需要經歷過種種才能放下。本質原因,“覺悟”不夠,所以凡人必須在紅塵中經歷過“生老病死”種種體悟,那麼在生死輪迴中,才能慢慢接近“聖人”,“神”,“佛”,也就回到了本源。

古往今來,修道成真者寥寥無幾,有大成者是老子,孔子,孟子……這樣的人物。而,我們“凡人”行走在迴歸本源的邊緣,越走越遠。說“創造”是外在一切虛幻的創造,已經偏離了生命的本質,生活的本質,生存的本質。

生存是性命攸關的問題 ;

生活是使命攸關的問題 ;

生命是生命攸關的問題 ;

生存是性命攸關的問題

說生存,我們當代人已經脫離了基本生存問題 ,不在是老一輩人還吃不飽穿不暖的時期。大多數50後、60後、70年代出生的人,從小他們就忍受著貧困潦倒的生存環境。於是“天道酬勤”在這三代人身上最能真真感受到,用血水與淚水打下的家業是多麼不容易。我們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富足的生存環境,完全是他們為後代子孫做好基礎。

當我們一出生,就有牛奶麵包吃,還有新衣服穿。自然並不懂得“節儉樸素”家風是多麼重要。對花錢也是大手大腳的習慣,對物質的追求也更加不同。樸素的一日三餐已經滿足不了我們日常生活慾望。於是追求物質財富的想法更加沉迷貪戀,所以,我們在拼命的賺錢,為得就是滿足“內在匱乏”的慾望。

生存是性命攸關的問題 ,這句話在當下一點都不含糊。我們為了得到財富把“性命”健康活著重要問題,拋擲腦後。面對的是“疾病”“亞健康”“財富紛爭”身心的折磨,於是市場醫療、保險、保健行業就起來了。

老子說“三生萬物”可不是這個道理,人類把自己逼上“失去性命”的時期,那麼一定要有相對應解決的方法。於是“趨勢”行業的崛起,人們又覺得“財富機會”的到來,又可以大賺一把。

“性命問題”的發生,自然追求物質財富的能力就會削弱,生存本能也在不斷降低。於是我們又重新回到保住生存的問題 ,“物價”被慾望推起來的“生存成本”提高,讓我們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與精力去做“生存”之外的事,也就天天圍著當初的選擇而繼續前行。

沉迷貪戀,是壓抑性命生存的重要問題 ,如果我們自身不去解決,誰又能幫得了我們,“自知者明“,要明白的活著,比糊里糊塗的活著幸福多了。不在於“金錢多少”問題,只在於,身心得到解放。

人類創造一切的“本質”,是為了提升自身能量,迴歸“本源”

生活是使命攸關的問題

生活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生活方式,無關財富多少的問題。把“賺取財富”多少當成生活,無論擁有多少財富,也不會滿足。人“知足”包含著內在豐富,精神愉悅,外在自然喜悅的表現。“內在豐富”需要社會閱歷的磨練,“精神愉悅”需要書本知識的餵養,“外在自然喜悅”是人生磨練得來的心性自如與知識餵養的思想達觀。

享有“財富生活”是件不可多得的好事,對有些人來說,是自我認可的獎勵,是件美好的事情。而對有些人來說是貪念與慾望,是件苦惱的事情。活在後者的人完全掉在“內在匱乏”黑洞裡,所以,他越想要就越得不到。

前者之人,明白“物質財富”是為自己所用的,同時與“金錢”關係相處和諧。後者之人,明白“物質財富”是為自己所有的,同時與“金錢”關係相處並不和諧。

所“用”—就和諧

所“有”—就不和諧

這兩者區別很大,一個是用,有就用,沒有就不用;一個是有,有了還想要,沒有更想要。

修遠,通常跟朋友說笑,我說有些人談戀愛,不是為了愛對方,而是為了擁有對方。愛對方是一種付出的心態,擁有對方是一種索取與佔有的心態。這兩種情感表達方式不同,也就可以想到,現在人的情感相處有多麼的脆弱。

人與財富相處的方式何嘗不是這樣呢?

生活是使命攸關的問題,是當下人們生活面向未來的新起點。生存問題是人的基本保障,當我們沒有把“生活問題”真正搞懂,那麼追求一切都成了“生存問題”的困惑纏繞。

歸屬到本質是“人生問題”文化屬性,強勢文化打造強者。自己的人生文化屬性定在哪一方面,也就是“使命”問題 ,如果沒有意識或者思考,那麼我們想要“高品質生活”是個笑話而已。

當人們把“物質財富”定為個人所享受與擁有,甚至是能力架起的金山。那也就代表著,人脫離了“財富”的本質?中國文化之根“厚德載物”包含了名譽與利益,一個人享有名譽與財富,一定是跟自己所做的事有關係,能為多少人付出責任與擔當,為多少人共享自己所賺的財富,就代表自己有多大的“德”行。德行深厚才能承載起所匹配的名譽與財富。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大“德”的模樣,唯有隨著“道“而變化。當下我們要想修德,就要隨著時代發展需求去做事,時代的變遷是“道”的變化,固然我們做事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唯有“使命者”才能不斷增加自己的“厚德”,當一個人有夢想或者立志,願意為國家與社會或者家鄉做貢獻時,心中自會勵志。“價值貢獻”不是有了錢有了人有了名才去做,而是去做了自然變成“價值人生”。

而當下,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反了,沒有錢沒有人沒有名,覺得自己活著底氣都不足,這是多麼“悲催”的思想。修遠,甚至覺得這些思想“荼毒”性地在傳播著,在傷害著我們的下一代。如果,作為一名父母,自己都沒有在做的事,把“成功”命題硬往孩子身上套,孩子如何做到“成功”人生,心裡又有多大的負擔?

“價值貢獻”不分大小,一定是在自己喜歡的事與天賦能力能做的事當中,當我們自己起航了,孩子自然就跟上。所謂“成功”也是自己獨立思考出來的價值權限,跟其它人毫無關係。

人類創造一切的“本質”,是為了提升自身能量,迴歸“本源”

生命是生命攸關的問題

在丹⊙布朗《本源》一書中提到,生命是“無”的狀態,世間所有的生命是宇宙能量耗散的問題。“生命並不是宇宙的重心,生命只不過是宇宙為耗散能量才創造和繁殖東西。”人類創造的一切本質是為了提升自身能量,迴歸本源。

“比方說,樹先吸收強烈的太陽能量,利用太陽的能量促進自己生長,然後發出紅外線——一種能量欠集中的形態。光合作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熵(熱量分散)工具。太陽聚集的能量被樹分解和削弱,導致宇宙中熵的整體增加。所有的生物體——包括人類——都是一樣的。生物體把有組織物質作為食物進行消耗,將其轉換為能量,然後再把能量當作熱量耗散回宇宙中去。”

修遠,對《本源》生命用生活中常見的狀態來說,人吃飯的問題,當人餓的時候,是不是要補充食物來增加自己的體能。成熟的食物來於大自然陽光雨露的滋養,到時間成熟了,我們人就可以吃到。食物的生命來源於“陽光雨露”能量的吸收,所以食物才會成熟。那麼我們人類是不是間接吸收“陽光雨露”能量來補充自己的體能。食物的生命是鮮活的,人類生命也是鮮活的,在自然規律中,每個生命價值用處不同,自然能量大小也不一樣。能量越大者,吸收與消耗能量越大。

人與人不同,本質是能量的不同,不同在於個人認知的所作所為。當一個人想要同時擁有愛人、孩子、事業、財富、名譽等等,也就代表著,你要有相當高的能量去承載或者說支撐。

能量是一種“無”的狀態,那麼在生命本質上講肉體的生命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能量轉換。一個人精神面貌飽滿時,這個人的能量一定高。當一個人生病了,一定是能量消耗過大,導致外在肉體生命顯示出衰竭現象,人也就越來越脆弱。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是我們肉體生命特徵,“無”是我們靈魂生命特徵。說得直白一點,肉體的生命只是個假象,而我們靈魂的生命才是真象。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人有了家庭,有了事業,還要擁有“高品質”生活,擁有名譽等等,我們要消耗多少能量?可我們又為自身增加了多少能量?體能可以靠食物補充,那麼我們要的財富與名譽一定要靠內在高能量去承載。這個高能量也就是“愛”,愛的體現價值是“使命”感,為國家社會或者說眾生提供“貢獻”價值 ,自然享有財富與名譽。

人類創造一切的“本質”,是為了提升自身能量,迴歸“本源”

《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外面繽紛的世界使人眼睛失明,聒噪紛繁的音樂使人聽覺失聰,豐盛的美食使人味覺遲鈍,放縱情慾過多追求外在事物使人內心瘋狂,稀罕的器物使人德行敗壞。

老子說的恰恰是當下我們生活狀態,不斷的在消耗自身生命能量體,為了滿足私慾,破壞生態環境,人文情感,以“物質文明”為上的思想行為,在消耗自己的德行。老子這裡表達的思想是守護自身能量體,所以,下一句,聖人只求溫飽而不追求外在的虛幻,應該摒棄物慾的誘惑而吸收有利於身心自由的東西。

這一章是老子的道篇,用出世的心態守護與吸收能量,讓自身能量體保持高維狀態,到了時機入世,去釋放高能量為天下人做事,這也是由道入德的“無為”之心做“有為”之事,也是“聖人”的事。

回到高迪,世間本沒有創造,因為萬物早就存在於自然之中了。所謂創造,就是迴歸本源。要不說老子才是天下學識鼻祖呢,因為他已經告訴我們後人,如何“迴歸本源”的方法,只是這套方法需要後人去體悟。《道德經》為聖人絕學,也是為新時代使命者所寫一部經典,人類大忙了一場,目的就是為了迴歸本源,老子先生早就告訴我們怎麼去做了。

天下所有的學識都是為了“迴歸本源”,只有中華《道德經》之孤本才能真正幫助到人類,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用工具。

不讀《道德經》不知生命真諦。

天下萬物為我所用,不為我所有,擁有再多也只是生命體驗過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