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八路軍是如何從三個師發展成百萬雄師的?

抗戰時期八路軍是如何從三個師發展成百萬雄師的?


1936年,紅軍三大方面軍與紅25軍在陝北會師,因為紅軍部隊來自不同的根據地,所以後來紅軍合編為八路軍,不得不將多支部隊整合在一起,所以出現一個團或者一個營的內部都可能來自以前不同的紅軍部隊。

紅軍合編為八路軍其實是一種臨時組合,120師的359旅就是由紅6軍團、紅9軍團及紅2軍團一部分組成,115師的獨立團1營來自紅3軍,2營來自紅7軍,3營是在陝北組建的。

抗戰時期八路軍是如何從三個師發展成百萬雄師的?


部隊合編很多隊伍都打亂了,所以改編後不久,八路軍各部就開始悄悄複製和整合。

比如:359旅下轄717團與718 團,717團留守陝北對外是359旅,718團出征山西對外也是359旅,兩個團分別擴編一個團也就形成了兩個359旅。東征抗日的359旅的對地方武裝進行整編,又憑空多了一個719團番號。所以正規番號359旅由2個團編制直接變成2個旅(359旅,新編第1旅)5個團編制,也就跟八路軍整編時期120師的規模了一樣大了。

抗戰時期八路軍是如何從三個師發展成百萬雄師的?

1937年年底115師獨立團第一次分兵單幹,很快就由115師獨立團擴展為晉察冀獨立師,團部直接升級成師部,一營、二營分別擴充為團,三營拆分出2個團,這5大部分後來都獨立發展,建國後也就成了5個軍。

八路軍前線抗日,自然越打越分散,多次分兵,所以很快就遍及了華北廣大區域。每到一個新地方,當地有了新的抗日武裝,派遣過去一部分八路、部隊幹部、地方黨員,先是成立支隊,然後再由支隊編為縱隊。

八路軍的縱隊與師平級,大約是副師級別,主要是由八路軍各部在各地發展的的部隊進行整編形成的,共有5大縱隊:第1縱隊負責山東區域,第2縱隊負責太行山南部地區,第3縱隊負責河北中部地區。第4縱隊負責華中地區。第5縱隊負責蘇北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