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开学了,是每天让孩子在学校吃饭还是家长送去呢?

90后宝妈欢妹儿


我感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除非国家真正有了疫苗或者有效药物。虽然现在孩子可以上学了,先可以看看学校的环境是否对这次疫情后续有什么防范应对措施,如果学校条件还不错,我觉得可以在学校吃,如果不放心可以自己接送。往好处想,我们国内确实安全了,那多孩子在一起也安全,如果有了疫苗,孩子一人一针,更安全。但往坏处想,孩子已经接触了人多的环境,接回家也无济于事了,你说对吧!


康姐有画说


近期,有的学校已经开学,有的开学在即。虽然目前疫情明显地好转,但有的家长心有余悸,如担心孩子中午在校就餐,人多拥挤。家长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也有利于疫情防控。

其实家长担忧的,政府和学校早就提前考虑,做好疫情防控。我工作初级中学,初三年级本月13日开学。为了迎接开学,近几天,学校正精心准备,从各个方面做好防控,不留防控漏洞。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题主所关心的,如何避免学生中午就餐扎堆。为此学校设计学生就餐方案,具体易操作。学生分批,按照班级顺序,先后到食堂就餐。

  学生分批就餐,虽好,但持续时间过长,影响学生中午休息及下午上课。为了缩短就餐时间,学校又想了一个方案。工作人员,把盒饭送到教室,学生在班级就餐,不去食堂。通过这两套方案,彻底解决学生就餐拥挤现象,有效防控疫情。我相信,题主孩子所在的学校,也急家长之所急,做好疫情防控,包括中午孩子就餐。

孩子在校就餐?还是父母送餐?我的建议,如果父母工作繁忙,离校又远,送饭很麻烦,考虑在校就餐。父母不忙,如在家专职照顾孩子,离校又近,不妨家长送餐。以上仅个人想法,疫情防控是大事,最终决定权还在父母手中。


爱跳舞的书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寄宿和走读哪个很好。

我其实有个理论,只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所得,全无依据,那就是孩子寄宿的时间越早,和家人的感情越淡薄。

血浓于水,其实是扯淡,亲情,是要用大量时间换来的。孩子如果不和家人相处,自然会对亲人的感觉淡薄。被欺负了,他无法即时倾诉,生病了,没有家人照顾,慢慢的「家人」,就变成了一个周日节假日吃饭,很模糊的影子。

确实是这样的,至少我这是这么理解的。

简单说一下我的经历:

从小学六年级,我就在在私立学校全寄宿,好像是每周回家一天,具体周期记不清楚了,只是留下很深的印象是,有一个周末爸妈忘记接我回家,整个年级只剩我一个人,学校老师也联系不上我的爸爸妈妈,我实在没办法只能骗老师我家里离得很近,就几步路,撒谎,道答,允诺最后年轻的老师才放我回家。

但其实学校离家很近,我走了大概3个小时,回到家时,我没有气力说一句话,而看到爸妈惊讶的表情,是的他们忘了。

后来问起妈妈为什么那么小就把我放在学校,她说「当年比较流行住校,后来她也很后悔。」

后来中考,我也没有关于家的任何感情,我只想去市里读书。

在市区读完了7年中学后,再去外地读大学,再到来北京工作。这十多年来每年在家住的时间,只有念书时的寒暑假。

住校期间,主顾起居的是宿舍阿姨和管理员。生病自己去校医务室,只有严重需要住院学校才会通知家长。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学期末的奖状。

从小到大接触的大部分学生还都是住校生,生活圈子一直都在学校内。大学时期,最初看到宿舍同学有人不会叠被子,有人不会洗衣服甚至每天打电话要回家的时候,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寒暑假期里,我也总是出去旅游和提前返校,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被我下意识的尽量缩短。

想说,从小住校真的会减少对家人的依恋,对亲戚更是缺少感情。每年过年回家,看到很多亲戚长辈基本不认识,开口也不知道叫什么好。永远记得有家在等我支持我,只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从来不会选择回家。

想说,从小住校换来的所谓独立,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只是把感情都藏起来,减少和别人的接触来避免发生应付不来的情况。因为小时候需要关爱的时候家人都不在身边,所以经历更多辛酸,以至于心胸都不那么宽广,总在建立自己的小王国,缺少包容。

如各位前辈所说,学会独立有很多方法,独立不仅仅是自理,更是意识是能力。

应对困难的能力、成才的疑惑、理财交朋友等等这些事,是学校家人小孩三方面的事。

对于提问,以亲身经历来发言,很不建议可以说是反对小孩过小就开始住校。从小在家人的关爱成长下的小孩,享受到的温暖,内心才有充足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如果缺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小孩的成长要面临的课题那么多,家人和小孩一起努力才有更好的结果啊。

最后:从小就和家人疏远了,你会发现你真的是一个人情淡薄的人,你不会理解同学分手了为什么那么伤心,为什么我分手没有感觉。你不会理解同学一个爷爷奶奶死了,为什么那么悲痛欲绝,而我的姥爷周末死了,我甚至周末都没有回去。

还是让小孩儿和你一起吃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