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我卖掉北京的房子,辞职去打造一件小器物

2015年,我是一家媒体的总编,和弟兄们奋战到午夜为了新浪地方站上线;2019年,我离开干了近20年的媒体行业,走进大山,成为一名铁匠。几个月过去了,以前胃疼、腰疼的毛病没有了,人也黑了,连头发都比以前密了。

我卖掉北京的房子,跟一位匠人合作,创立“燕风”茶刀品牌。“燕风”者,燕赵之风骨也。横刀立马,是我少年时的梦想。与茶为伴,是我成年后的爱好。碌碌半生之后,我想做一件属于自己的器物,用它充实我人生的后半场。

人到四十,我卖掉北京的房子,辞职去打造一件小器物

做一件属于自己的器物,燕风茶刀

我的前半生算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毕业、就业、恋爱、结婚、买房、生娃、升职、加薪、供娃上学、送娃留学……好像很丰富,又似乎很苍白。我曾一度感觉到生活哪里不对劲,却说不清问题究竟出在哪。直到有一天,我认为自己知道了。于是决定换一种活法。

想换一种活法的人太多,敢换一种活法的人太少。想一想,左右都是煎熬。

“毕业即失业”的恐惧、“剩女”的焦虑,“凤凰男”的自卑,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现代社会每个忙碌的成年人头顶。儿时的梦想,青春的激情,都在社会这座大熔炉里化得一干二净。

人到四十,我卖掉北京的房子,辞职去打造一件小器物

做一件属于自己的器物,燕风茶刀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刚出大学校门,那时候的大学生都希望成为白领,特别是到外企工作。但现在的大学生又纷纷热衷报考公务员,回到体制内。不论去外企还是回到体制内,仿佛都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替我们做选择。这个无形的指挥棒,指挥着人们一窝蜂奔向某一个地方,几亿人去挤一个独木桥,仿佛挤过去了,人生才有希望。可是,关于幸福和成功,是不是可以有更为多元化的理解?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当年为什么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离经叛道,偏离了世俗的成功学。后来有新闻报道,说另一位北大学生也去卖猪肉,开养猪场,身价达到20亿。很多人对这位养猪场老板报以热烈掌声。但是,我却在掌声中不寒而栗。如果你选择了一条与世俗观点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又没有获得世俗所认可的成功(财富,权势),结果会怎样?恐怕得到的不是掌声,而是白眼和嘲笑。世俗的掌声不是鼓给某个人,而是鼓给财富和权势。站在财富之巅的那个人具体是谁,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有趣还是无趣,甚至是不是人,都不重要。

人到四十,我卖掉北京的房子,辞职去打造一件小器物

做一件属于自己的器物,燕风茶刀

如果不按常理出牌,与流行的成功学背道而行,你能否承受自主选择之后的代价?

这个问题困扰着今天的年轻人,也困扰着和我一样正在一天天老去的7080后。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被这个问题困扰,可能不是想通了,而是已经老到无力改变。

人到四十,我卖掉北京的房子,辞职去打造一件小器物

做一件属于自己的器物,燕风茶刀

世俗总在潜移默化中替我们做了很多人生最重要的抉择。然而,又是谁在操纵世俗?

世俗是善变的。从“美人爱英雄”、“佳人爱才子”,到“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从“书中自有颜如玉”到“集体鄙视‘凤凰男’”。从“我扶老奶奶过马路”到“老人倒了扶不扶”。唯利是图的是非观,择偶观,当代人往往一边诟病,一边劝自己和身边的人顺从。

为理想而坚持?为爱情而等待?为独立自主而特立独行? 有人说:“算了,好累”。

我说:“去特酿的,我的余生,我说了算!”

<script>/<scrip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