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為什麼孔子有“宿命論”思想?

偉大的時代


孔子應該是有《宿命論》的思想的。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史人,而《儒家》主要是普及和規範人的思想與行為的學說。

 

如:三綱,五常,五倫,四維,八德。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說的是階級文化。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個人的行為道德。

 

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用以規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理與行為準則。

 

四維:即禮、義、廉、恥。

 

八德:人類所表彰的八種品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中國從夏朝開始就以:君權神授,天命所歸,來給君權定義。

 

 而身為教育家的孔子 是一個講究三綱五常,倫理道德的人,自然會認為君為天,臣為地.不可逾越  自然而然會認命,不與人爭。

 

所以他應該是有《宿命論》的思想的一個人。

 

再者孔子本身是一個教育家,所有的論理都是引人向善,為統治階級服務,如果他的思想不是《宿命論》者,那他勢必起義攻城略地,自立為君。

 

就是因為他有這種《宿命論》的思維,所以 他才安分守己教育世人。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大意是:道如果能行於世,是天意;道如果不能行於世,也是天意。不主張強求,一切順乎於自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半庭秋


命是什麼,基因,或老話說的種,有孬種,壞種,好種之說。孬種是指轉做壞事的人。性命。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無也,將行生也,無中生有,與給生命也。

道之將廢也,與命也。生在道中,死也在道中,壽命有長短在遺傳基因。人本不近親結婚也有轉基因之意,轉基因命也。

什麼是宿命?每人都有宿命,是說天上的星星下凡來完成它的使命,後迴歸本位。如紫微星,文曲星,武曲星,二十八宿保劉秀,刮王莽,黃巢放出惡魔八百萬,下凡收回惡魔殺人八百萬在數難逃。等都是小說野史。沒有見過孔子有這樣的文章。


馬振廷1


  這句話的出自《論語·憲問》第14篇。原文是: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從“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這句話來看,的確有些“認命”的意思。為什麼孔子有這種思想呢?這就要從好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孔子當時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

  孔子生活年代處於春秋末期,當時正值社會制度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過渡期,政治架構和經濟秩序也正在轉型。加上,諸侯各自為政且明爭暗鬥,互相之間講的是誰的實力更強大,武器更先進,軍事擴張是諸侯各國的正經事兒。因此,天下大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而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深刻了解到連年戰亂給社會給百姓造成的破壞和疾苦,於是提出了“仁政”思想。但當時他的政治主張並不受待見,因為其他國家都在拼命爭搶,唯獨你一個國家實行“中庸”之道,那下場也是可想而知了。

  孔子曾在魯國做到了非常高的官職,但是因為魯國的君主不再信任孔子,所以孔子最終還是離開了魯國開始周遊列國。而後,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一直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任用。遠大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空有一身學問,而無用武之地,絕大多數人都會悲嘆命運不濟吧!

  其次,看看孔子說這句話的場景

  當時,魯國政權掌握在季孫氏手中。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在季孫氏做家宰,而公伯寮(據傳也是孔子的弟子)嫉妒子路的才能,就向季孫氏誣告了不利於子路的言語,季孫氏由此開始猜忌子路。魯國大夫子服景伯(據傳也是孔子弟子),跑來將這個情況告訴孔子,並承諾自己將盡力讓季孫氏明白是非,同時把公伯寮給殺了。

  而孔子卻拒絕了他的好意,說:“道之將行,那是天命。道之將廢,那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天命何!如果他的讒言,就能把子路給廢了,那也是命該如此。如果天命要我的道行之於魯國,公伯寮也不能把子路怎麼樣!”

  從說這話的場景來看,孔子更多的是無奈。他不是沒能力救子路,而是覺得自己所推行的“道”前面有太多的阻礙。

  其實,公伯寮所代表的並不是他一個人,他的態度正是魯國統治集團中大多數人的態度。孔子固然能以己之力挽救子路的生命,但他能否憑藉一人之力與整個國家統治階級的大多數人相抗衡呢?

  所以,這句話我認為他實際上並不是對子服景伯說的,也不是針對子路的事情說的,而是對自己的政見不能有效施展而發出的由衷感慨。

  再次,看孔子的思想主張

  孔子認為天是至上的尊嚴,人應該順應天意建立尊卑秩序,構建與自然的關係。由此可見,孔子是十分尊崇“天意”的。《論語》裡就多處有關天命的語錄: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還說: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弟子子夏說: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從這些言論可以看出,孔子及後世的儒家學者都有“宿命論”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