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家人帶來的無力感?

胡航科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無力感應該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己有能有限,無法為家人解決困難,比如經濟困難什麼的,還有一方面就是家人自身的問題,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還有就是和老人孩子相處的問題,孩子還是比較好解決,老人那種頑固不化的有時覺得再多的金錢和精力都解決不了的!現在中年一代特別累,即要照顧父母,又要給孩子上創造好的條件,這種無力感很多人都能體會到,所以心態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藥劑,不然這種無力感常伴左右[捂臉]


辰兮樂園


先談談什麼是無力感。從哲學層面而言,所謂無力感其實就是主觀與客觀的矛盾無法調和而產生的一種心靈感受。人們常常想要達成一項主觀的意志,但由於自己的身份,能力,社會地位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往往達不到預定的目標,而自己卻對此無能為力。這種感受就是無力感。

我覺得我們普羅大眾,或多或少都會有這種無力感的。就我而言,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作為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說實話,是既沒有社會地位,又沒有金錢實力的。也許在別人眼裡,我們工作穩定,待遇也不算太差。但是一旦你想為家人做些什麼,比如買車買房,尤其是小孩有出息,在北上廣深找到工作要安家落戶,你面對那如同雲端一樣的房價,我想這已經不是無力感能形容的了。我們很多人常常把順其自然掛在嘴邊,其實還不是因為能力有限,只能聽天由命?這就是無力感的最深層次表現。

很多人喜歡雞湯文,也有人厭惡雞湯文。無論怎樣,好惡的背後都有無力感的影子。喜歡的人把自己麻醉來逃避現實,擺脫無力感。厭惡的人用憤怒發洩著自己的無力感。

生活本就是五味雜陳的。面對、然後接受也許是無奈卻有效的選擇。我們不能改變世界,那就改變自己來適應這個世界。


貳先生123


一看到這個問題就特別有感觸。

都說人到中年看透太多,也明白太多,要學會悅納和放下。但有些東西永遠也放不下,比如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

01、童年的生活教會我對金錢的認知---錢能改善親密關係


我們都知道,原生家庭對每個孩子的影響都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孩子造就良好正直的人格,使孩子更好地成長以適應社會需要;但糟糕的家庭教育會對孩子造成惡劣的影響。


我和哥哥就是在糟糕的家庭環境孕育出來的孩子,父母長期關係惡劣,婚姻不和,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就是我家最真實的總結。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我家天天雞犬不寧,家境可想而知。每到開學季就是我們兄妹倆最痛苦的時候。年輕時父親脾氣特別火爆,當我們問他學費時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沒錢,這書別讀了!所以最終都是母親去想辦法解決,但每一次的方案都是母親揹著全家人的口糧去街邊賣掉換回學費,回來後再節衣縮食保證我們兄妹倆能吃飽。


那種場景帶給我們深深的受傷感至今都記憶尤新。很幸運的是雖然整體的家庭環境十分糟糕,但我和哥哥之間的兄妹情卻是方圓幾里都是出名的好。也許是排行老大的原因,哥哥對家庭氛圍的覺察能力要比我強,只要聞到父母之間有火藥味,哥哥就會帶著我躲起來。但就算躲得再及時,父親咆哮著揚起拳頭的樣子,和母親扯高嗓子叫罵的聲音就定格在腦海,揮之不去。


打懂事開始一個理念根植心中:父母會這樣天天不停的吵,全是因為一個“窮”字,長大後努力賺錢,讓父母不為錢煩惱。

02、長大後能幹的樣子沒能改變父母的樣子---父母依舊針尖對麥芒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就是這樣一個孩子,4歲上學,5歲下地幹活,6歲的時候就能插得一手好秧,速度快到全村沒幾個人能比,因為那時候一心只想著多幹活就能替家裡多分憂,所以自小就是村裡“能幹”的孩子。


秉承著勞動光榮的傳統,工作後的我亦是一如即往的勤奮。別人不肯幹的活我二話不說做完再跟領導報備;別人不願加的班我時常空腹做到晚上8:00才下班。時間一久,同事和睦、領導認可,我成了同事眼中“能幹”的夥伴,在公司的職位慢慢的發生著改變,收入也在慢慢變多。


原本想用自己的“能幹”感染父母,讓他們能在有生之年化解“恩怨”,幸福生活。所以2009年初工作需要從廣東調至江蘇,因為孩子需要人照顧,也因為不希望父母大把年紀還要重複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和先生帶著孩子攜著父母一起舉家搬遷。幻想著讓他們脫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後關係會得到緩解,但事實證明我的想法是錯誤的。


兩位老人家只要待在同一間屋子裡講同一個話題,不出三言兩語準能扯大嗓門。無論晚輩們如何勸說開導,他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觀點,特別是我的母親。慚慚的我學會了妥協,因為對於上一輩,我不能改變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更無力影響他們對生活的看法。在他們的固執在前,我所有的一切“能幹”都變得蒼白無力。

03、不能改變父母的親密關係,只能改變自己


在父母的生活裡看到悲哀的縮影,也許他們直到終老也無法體會因為他們的不和睦帶給孩子們的傷害有多深。但值得慶幸的是母親一直堅持著讓我上學,十幾年的求學經歷讓我學會堅忍,懂得感恩,明白進取。


為了防止父母的爭吵會給我的孩子造成影響,所以讓二老分開生活,母親一直與我同住,父親就在三公里之外的地方賣著小貨,週末時光再一起共渡,如此也能相安無事。


都說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是最佳選擇,但我卻錯誤的認為一起生活就能完善一切磨合,最終我輸得一敗塗地。在這場與父母的較量中,我註定是個輸家,但輸得無悔亦無愧,因為他們用一生的爭吵給我上了一堂課,這堂課成就了現在的我。讓我明白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深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