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朱允炆削藩失败是必然吗?

邪门正道


朱允炆削藩之所以失败辩证的看是朱棣靖难怎么会成功。

个人认为,朱棣的靖难之役(举兵造反)出兵前,估计朱棣也没想到能够成功的从侄子手里得到皇位,估计他的上策是与北方诸王结盟划江而治,缓慢图取天下,中策是逼建文皇帝取消削藩的政策,拥兵燕地,独立门户。下策是退守塞北,以皇叔的身份,建文帝黄口小儿也不会置其余死地,建文帝的叔叔多了,他敢逼死一个试试。所以一开始朱棣是有本钱的,朱棣明白朱允炆削藩操之过急,得罪了天下朱氏皇族,所以这一步他也是看准了才走的。何况朱允炆继位不久,资历尚浅,各方势力还未彻底臣服,他比当年汉景帝削藩之时的条件差的远了,当年汉景帝汉武帝这样的政治高手,还要弄什么推恩令慢慢分化和瓦解各个诸侯国,而朱允炆面对手握兵马的叔叔们,上来就干,也是太过于自信了。

朱棣估计也没想到打的这么顺,远没有预期的困难,靖难之役相对历史上大多数夺取天下的残酷战争来说,就都跟打着玩似的,一共才打了三年,朱元璋26个儿子,除少数太小的没有封国和与朱棣关系不错的个别兄弟之外,没有一个勤王保驾的,而朱元璋《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又给了朱棣一个起兵很好的口实。

朱棣一路向南,耿炳文战败逃遁,李景龙踌躇不决,在兵马钱粮上远胜于燕军的政府军居然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了,直到铁铉升任山东,朱棣才算勉强遇到敌手。东昌之战,夹河之战中朱棣数骑游走于战场之上,面对这么一个大造反头子,政府军遵照朱允炆的旨意,没人敢杀,没人敢抓,让朱棣巡视一圈之后绝尘而去,这样的话胜败其实早已注定。

燕军在攻击线路上,是从北京一路攻济南,入南直隶取南京,几乎是两点之间取最近的路线,根本没有什么战略迂回,后方牵制,左右包抄之类的战略佯动,打过几次打胜仗之后,沿途州府不是望风而降,就是任由燕军通过,灵璧之战中政府军被燕军断了粮道,袭击了押粮部队,弄得政府军居然因无粮而军心涣散。扬州,镇江两个南京门户重地不战而降,这个仗也就不用打了。最后守卫京师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看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

朱元璋为朱允炆留下的大明江山不可谓不稳固,虽然很多名将被朱元璋屠戮殆尽,但是天下诸王和朝中文武如果真的起兵勤王,十个朱棣也不可能成功,或者他大哥朱标如果活着的话,估计朱棣就老老实实的在北边打一辈子猎了。以一藩之力敢搏取天下而功成,朱允炆不成熟的政治失误和优柔寡断占九成,朱棣雄心壮志和破釜沉舟占一成,但是也要明白明太祖当年的一片苦心,好歹子孙杀来打去天下还是姓朱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1398年,老朱朱元璋崩殂。小朱朱允炆登基。经过老朱的培养,小朱已经风度翩翩,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形成气场了。而且,他聪明伶俐,品德更是岀类拔萃。老朱称其“仁明孝友”,是有事实依据的。小朱在老爸朱标死后,跟随老朱练习政务,参与军政大事的探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以此看来,当个守成之君是绰绰有余的。

可惜,由于削藩失败,小朱只当了四年多的皇帝,就下落不明了。一手好牌被自己打乱了,令人唏嘘。小朱即位后,两位文臣——其实是名副其实的书呆子,齐泰和黄子澄秘奏,建议削藩。看起来这两位大臣是忧国忧民,为皇帝谋权益,事实上,葬送了小朱的江山。

你认为朱允炆削藩失败是必然吗?是的!

1.小朱不会审时度势,他即位伊始,政局稳定,天下太平。由于老朱祖训的作用,也没有哪个叔伯亲王当出头鸟,来挑衅其地位。他完全有时间运筹帷幄,用隐蔽而巧妙的手段,把自己的叔伯哄成亲爹,只要诸王消除了紧张状态。他就可以借鉴汉朝武帝实施推恩令的作法,以让自己的名位堂兄弟受益的名义,让叔伯诸王的权力越分越小。直到他们没有与中央的实力与脾气了,再找借口逐步收回诸王的军事指挥权,然后只给有名无实的官衔,让他们锦衣玉食、养尊处优、颐养天年。就没有靖难之役了。可是,他在三大书呆子的鼓捣下,迫不及待地削藩,违背了老朱的遗嘱,首先,在道义上就处于下风。

2。凭着老朱留给自己的家底,小朱完全可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朱棣一个下马威。毕竟,朱老四当时兵少将寡。可是小朱爱惜面子,一举一动要讲究名分,既当婊子,还要树贞洁牌坊。他总在削藩的借口上下功夫,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找到了,机会也没有了。尤其是已经与四叔不共戴天了,还对讨伐朱老的统帅说,对四叔要悠着点!这简直就是小孩子过家家,把战争视为儿戏了,怎么不败?

他即位后第三个月起到第二年六月,先后削了五王的藩。不仅废除爵位,贬为庶人,还公布他们的罪状,目的是让百姓知道,他师出有名。其实,自己决心一定,就要勇往直前,不能在借口上做文章。死要面子活受罪,小朱有点虚荣,害了自己。

3。擒贼先擒王是硬道理,小朱君臣商议多次,却制定出“先除枝叶,再除根本"的削藩策略。你妈,给了朱老充分的装疯卖傻与准备的时间。其实,诸王中,干掉了实力坚强,野心最大的朱老四,杀一儆百的效果就出来了。其他的亲王不成气候,削藩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可这个小朱,以边防紧张将燕王精锐调至塞外,又派亲信来管理北平地方行政。早已打草惊蛇了,自己没有一点主动权,焉能不败?

建文帝实质是一书生,齐泰、黄子澄是迂腐的儒生。在明初险恶的政治江湖中做事,脸不够厚,心不够黑,失败是必然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子孙众多,当大明一统江山之后,朱元璋先后将他25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封为藩王,来保卫京师要地。将大儿子朱标封为太子,可没想到朱标是个短命鬼。朱元璋另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将来继承大统。

朱允炆登基后,总是琢磨,他这些叔叔们又有领地又有军队的,要是真造反了,可咋整?他就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研究的结果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直接手段就是削藩。将所有藩王的领地和部队都收归中央,而且先要从力量弱小的藩王开始。

年轻气盛的朱允炆,意气风发,根本不管那一套,立即采纳建议,下旨削藩。他们这个削藩策里有个致命的问题,本来朱棣那边没有造反的打算,一看你已经对其他藩王动手了,那早晚都会轮到自己头上。

大明朝自建国以来,就有屠戮功臣的传统!正好这时候朝廷先对周王、代王、齐王、湘王这些人下手,还没功夫对付对付他。这就给了朱棣喘息之机。

公元1399年到1402年,3年时间,朱棣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就把大明天下拿下了。后来又前后经过15年时间,把整个原来明朝的版图,完全纳入明成祖的范畴。

朱允炆在后宫里天天四书五经读着,学问倒不少,也重用了一些读书人,可这些人治理国家有一套,真正打天下平息战乱,没这个能耐。

而朱棣在血雨腥风中经历过,所有残酷的事儿在他看来,都是很正常的,最多是做起来如履薄冰而已。所以,他以这种方式打自己的侄子,那可以说是手到擒来。这也应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