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劉備借荊州,有借沒還”是真的嗎?真相是什麼?

鳳皇神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真的,但是,並非整個荊州,而是赤壁之戰後東吳佔領的南郡部分。

赤壁之戰前,劉備客居荊州刺史劉琦處。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

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孫權控制長江以南的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劉備得到長江以南的南郡、以及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南郡之役”周瑜重力攻取曹仁駐守的江陵,曹操退居北方,曹仁孤立無援抵抗不住,退守襄陽。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 ,奪得曹操佔據的南郡部分,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南郡之戰後,周瑜分南郡南岸地與劉備,劉備屯兵公安。

劉備佔據的四郡地盤不小,位置不

(劉備佔踞的四郡在曹操、孫權、劉璋、士燮包圍之中)

佳。東、北有孫權,西有劉璋,南有士燮。 四面受圍的劉備,完全沒有開疆拓土的空間,於是劉備求助於孫權,借和曹操接壤的南郡部分。其時, 周瑜病故,魯肅為東吳都督極力勸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理由是:一是曹操雖經赤壁之敗,實力仍然雄厚,東吳無力單獨抗衡;二是可讓劉備充當抗曹的戰略前哨,減輕東吳的抗曹壓力。孫權採納了魯肅的“聯劉抗曹”的建議,把東吳控制的南郡部分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完整的南郡,即增大了版圖和曹操接壤,又阻止了孫權攻伐益州,可謂一箭雙鵰。剛巧益州的劉璋和漢中的張魯矛盾升級,劉璋引劉備入川協助 ,劉備因劉璋殺了親自己的張松為藉口,趁勢取了益州。自此,劉備北抗曹操,東和孫權,得益州建立了蜀漢基業。

建安十九年,劉備得蜀後,東吳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入蜀要求劉備履約還地,向劉備索還南郡亦或是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以取了西涼再還荊州的藉口搪塞推託,孫權於是自派三郡長吏上任宣示主權及決心,卻被關羽盡數逐回,孫權盛怒之下派呂蒙武力奪取,劉備從益州亦領兵五萬下公安,派關羽到益陽與魯肅對峙,雙方劍拔弩張,陷入即將兵戎相見的關頭,此時傳來曹操攻取漢中的消息,劉備恐蜀地有失,迫於形勢,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只好選擇妥協將長沙、桂陽兩郡割讓給了孫權請求停戰,是為湘水和議,於是雙方偃旗息鼓。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等。


塞外沙駝


 【劉備曾經向周瑜借南郡,被周瑜、魯肅誇大成整個荊州。】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文章,嚴禁抄襲剽竊。

劉備有沒有向孫權借整個荊州呢?沒有,赤壁之戰前,荊州七郡是劉表的地盤: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不是東吳孫氏的地盤,從何而來借給劉備呢?。赤壁之戰後,劉備把司令部設在油江口,改名公安,由於地方狹小軍民眾多,就向周瑜借了荊州的南郡。周瑜、魯肅把劉備借南郡,玩文字遊戲誇大成借整個荊州,孫權故意弄假成真,屢屢地威逼劉備。

東吳孫權和荊州是世仇,初平二年四月、既191年,袁術讓孫堅進攻荊州,劉表手下黃祖初戰不利,逃往峴山之中,孫堅追擊黃祖時,中了黃祖的埋伏,孫堅中箭而亡。赤壁之戰前不久,江夏太守黃祖在和孫吳的戰鬥中戰死。劉琦以“上屋抽梯”向諸葛亮求計,諸葛亮說:“申生在內而亡、夷吾在外而安。”劉琦向劉表請求為江夏太守,率領一萬多人馬守衛江夏。

建安13年10月,劉表病逝,劉琮即位荊州之主,曹操乘機南下,劉琮投降了曹操。劉備長坂坡之敗,劉琦率江夏兵,關羽江陵水軍接應,劉備、劉琦、諸葛亮就同往江夏。孫權派遣魯肅以弔孝為名,前來江夏打探曹軍的虛實,魯肅提議劉備和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就隨同魯肅去往柴桑見孫權,諸葛亮代表劉備和孫權簽訂共同抗曹的協議,孫權派周瑜、魯肅、程普等將領,率領水軍3萬,前往江夏和劉備共同抗曹。

孫劉聯合抗曹,史書僅記載了雙方聯合出兵的決定,劉備出兵2萬多,孫權出兵3萬,雙方共同協作破曹。史書沒有記載,破曹後雙方如何瓜分地盤,劃分勢力範圍。赤壁之戰時,劉琮已經被曹操暗害了,可是劉琦還在,也就是說荊州之主是有繼承人的。而且劉備是漢室宗親,當時的頭銜和官職是:左將軍、豫州牧,人稱劉豫州。當時,孫權的頭銜和官職是:討虜將軍、會稽太守、駐紮吳地。顯然,無論頭銜、官職,劉備都比孫權要高。

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孫劉兩家破曹後的地盤、利益分配,但是可以想象的是,荊州不是孫權的地盤,按照當時的習慣劉琦對荊州有繼承權,劉備對荊州有輔佐發言權。孫劉兩家對各自的地盤、勢力範圍是有劃分的,荊州是劉琦、劉備的地盤勢力範圍,合肥和淮南是孫權的勢力範圍。赤壁之戰結束後,劉備立即表奏劉琦為荊州刺史,劉備攻取武陵、零陵、長沙、桂陽。當時,孫權、周瑜、魯肅等人既沒有派兵也沒有阻攔,說明,戰前對荊州的歸屬問題,雙方是有協議的,至少諸葛亮和孫權有口頭協議。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給瓜分了,曹操佔領了南陽郡和南郡的一部分,劉備佔據了南郡的一部分,江夏郡的一部分,武陵、零陵、桂陽、長沙四個郡都被劉備佔領。孫權佔據南郡一部分和江夏郡的大部分。赤壁之戰後,孫權久攻合肥不下,也就是說孫權的戰略目標沒有實現。孫權從合肥退兵後,孫權心裡打起了小九九,劉備得到荊州的大部分,自己只得到南郡、江夏之一部,小肚雞腸的孫權開始心裡不平衡了。

《三國志•吳主傳》:“權自率眾圍合肥,使張昭攻九江當塗、昭兵不利,權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車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孫權不能攻下合肥的原因,第一,張昭攻九江、當塗不利,影響了孫權攻取合肥;第二,曹操派張喜率領車騎兵增援合肥,孫權聽說後,還沒等張喜的援軍到達合肥,孫權就撤兵了。周瑜在南郡和曹仁相持了一年多,曹仁把守城的任務交給別人離開了。孫權任命周瑜的南郡太守。由於孫權的頭銜和官職太低,劉備就上表漢獻帝,推薦孫權為車騎將軍,做了徐州牧,當時合肥屬於徐州管轄。劉備做了荊州牧,屯兵在公安。劉備的這個做法,從法理上肯定了荊州是劉備的地盤,合肥是孫權的勢力範圍,可惜孫權沒有能夠攻取合肥。

劉備為荊州牧,孫權為徐州牧,這也說明赤壁之戰前雙方是有約定的,就是荊州歸劉備,合肥歸孫權。但是,由於孫權未能攻取合肥,劉備獲得了大部分荊州,孫權就覺得東吳吃虧了。一年後,劉琦也死了,孫權就開始打起了荊州的主意。劉備借荊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劉備駐紮在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因為地方狹小軍民眾多,劉備曾經向周瑜借過南郡。周瑜和魯肅就玩起了文字遊戲,魯肅向孫權奏文說:“劉備很窮,東吳把荊州暫借給劉備,等以後劉備取得西川后再歸還。”

“十四年,瑜、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權以瑜為南郡太守。劉備表權位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備領荊州牧,屯公安。”

劉備向周瑜暫借的是南郡,魯肅向孫權彙報的是把整個荊州借給了劉備。孫權、周瑜、魯肅共同編造了一個謊言,玩弄了一個遊戲文字。周瑜上奏孫權說;劉備是池中之龍,非久下人也,關羽、張飛有萬夫之勇,還有諸葛亮為輔,還是儘早想辦法。孫權、周瑜就使美人計,把孫尚香嫁給劉備。本來劉備的歲數、頭銜、官職都比孫權高大,把孫尚香嫁給劉備,劉備就成了孫權的妹夫。再後來,孫權向劉備提借荊州的事情,劉備礙於孫劉聯盟和親戚的面子,又不好反駁只好含糊其詞,周瑜、魯肅等人大肆向外宣傳,孫權把荊州借給了劉備,從道義上來說就把劉備給綁架了。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資治通鑑卷六十六》記載:“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

《資治通鑑卷六十六》記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

孫權、周瑜、魯肅三個人,好好的玩弄了一把文字遊戲,把劉備向借周瑜南郡誇張成借整個荊州,並且自己也對這個謊言深信不疑。孫權深知劉備不會輕易和自己翻臉,借荊州的事情劉備也說不清楚,就屢屢以歸還荊州相威逼。東吳弄假成真讓世俗誤解,這種輿論攻勢作用很大,搞得劉備很狼狽,時間長了,劉備只能疲於應付了,落得一個老賴的名聲。建安十九年既214年,劉備攻取了西蜀,孫權覺得機會來了。

建安二十年既215年,孫權就給劉備寫信,你已經得到西川了,應該把荊州還給我了。劉備很生氣地回信說:“將來得到涼州,就把荊州送給你。”孫權很是憤怒,就命令呂蒙襲擊長沙、零陵、桂陽三個郡。劉備親自帶領五萬兵馬,從西川來到公安,命令關羽進兵益陽。這時候出了一件大事,曹操平定了漢中,張魯逃到巴西去了。劉備聽到以後,還是覺得必須和孫權聯合,才能抗擊曹操。劉備就把攻打東吳的事情忍下來,向孫權通報:把劉備佔據的荊州一分為二,江夏、長沙、桂陽歸東吳所有;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讓關羽把長沙、桂陽交割給東吳。然後就引兵到江州,派遣黃權去迎接張魯,張魯已經投降了曹操。

《三國志•先主傳》:“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遣黃權將兵迎張魯,張魯已降曹公。”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假如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是一句民間歇後語,來源是三國時期的一段歷史故事。

但“借荊州”的說法多是來自於民間傳奇故事以及正史中孫權一方的說法,實際上蜀漢並沒有承認。

這一事件的關鍵就在於,劉備得到荊州到底是不是“借”的。

劉備沒有“借”荊州,更不用“還”荊州

什麼是“借”?將所擁有之物暫時給予他人,這才是“借”,孫權一方其實並沒有荊州的所有權,那麼何談“借”呢?

我們來看荊州的歸屬問題。

在最初,荊州是歸劉表所有,也是漢室宗親,和孫權一方非但沒有友好交往,反而有著殺父之仇。

相反,劉備曾經投奔過劉表,為劉表守禦疆土,名義上二者是兄弟,實際上雙方為君臣。劉備的勢力也是在這一時間得到了極大發展,形成了其稱霸路上的班底,諸葛亮、馬良等人都是在此時收於麾下。

後來,劉表逝世,沒有將荊州交給長子劉琦,反而是立幼子劉琮為荊州之主。

曹操南征,劉琮等人一時害怕,就以荊州為資本,投降了曹操,一班文臣武將也都成為了曹操手下的人才,比如中了反間計而被殺的水軍首領蔡冒等人。

這時候荊州的歸屬在名義上是屬於曹操的,和孫權沒有關係。

而劉備等人自然不會降曹,於是擁立了劉表長子劉琦,在荊州的地方與曹操作戰,最終大敗,不得不逃向東吳,尋求聯盟。

劉備與劉琦名義上是叔侄,荊州在孫劉雙方看來,名義上是屬於劉琦的,但實際上能做主的是劉備,但有趣的是,地盤卻在曹操手中。

從這層關係來說,只有劉備等人來東吳結盟,荊州和東吳沒有任何的關係。

真正出現問題的是赤壁之戰以後。

荊州七郡(或為八郡、九郡)被曹、孫、劉三家瓜分,曹操北還,但依然手握襄陽、南陽,孫權只取得了南郡的一部分;南郡剩下的一部分以及零陵、桂陽、長沙、武陵都落入了劉備的手中,再加上其原本的勢力江夏,可以說荊州大部分城池都是屬於劉備勢力的。

有鑑於此,孫權曾經借過小部分的南郡給劉備,使得其城池完整,但這背後另有目的:

  • 首先,曹操雖然兵敗,但並不是孫劉任何一方可以抵抗的,孫劉聯盟還必須保持住,暫時不能散夥;

  • 其次,孫權一方害怕曹操嫉恨,想讓劉備在前方頂住曹操的報復,所以才將南郡交於他守禦;

  • 最後,也是最實際的原因,荊州百姓不認可孫權,而劉備在此地的威望極高,只能他來治理。

所以,從這裡能理出事件的始末:

從東吳的角度來說,孫權沒有“借”荊州,最多最多就是借了一小塊“南郡”給劉備,還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治理的原因,那麼這塊南郡算不算得上東吳的地盤,還是兩說。

從劉備的角度來看,他沒有向孫權“借”荊州,荊州本來就是劉備等人擁有的地盤,此次不過是重新拿回罷了。

退一步講,曹操是名義上還是大漢丞相,劉備是漢室宗親,他們佔據荊州都有道理可說,孫權不過一軍閥,拿什麼來“借”荊州?在大義上這也說不通。

只不過因為孫劉聯盟的需要,孫權不想散夥,劉備不敢散夥,所以一方說“借”,另一方也就打個哈哈,不承認“借”,也不承認“沒借”,這才出現了歷史上“借荊州”這一段公案。

那麼,東吳一方為何一直要強調“借荊州”呢?這要從孫吳一方為自己定下的戰略規劃說起。

“荊州”對孫吳來說,是必須要取得的地盤

劉備一方有《隆中對》,諸葛亮曾經這樣給劉備規劃: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也就是說,荊州實際上是蜀漢政權的發力點,一切都要從佔據荊州開始,這也從後續的歷史走向裡得以證實。

但相對於這個故事,其實孫權一方更早地便提出了“三分天下”說。

《隆中對》最遲發生在208年春,但早在公元200年,魯肅就向孫權提出過類似的意見。

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規劃當中,“三分天下”的主人公是曹操、孫權和劉表,進軍的路線是先滅劉表取荊州,再滅劉璋取益州,最終和曹操二分天下,完成一統。

而孫權一方另一個人甘寧也曾經提出過類似看法:

據《三國志·甘寧傳》:

宜先取黃祖。……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其實都是想要劃江而治。

這種路線和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方略其實是一樣的,雖然明面上說要攻打曹操,但未嘗不可東取孫吳,最終劃江而治。只不過礙於孫劉聯盟,這種路線明白就好,不好說出來。

如果蜀漢能同時據有兩川和荊州,那麼完全就可以以荊州為戰爭中心,通過長江,將益州富饒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至荊州地區,而川內易守難攻的地形,也並不擔心會受到攻擊。

劉備出兵漢中,就足以威脅到曹操勢力,荊州地區無論是北伐曹魏,還是東取孫吳,都是合理選擇。

這一方略的威力從曹操漢中和荊州兩線就能看出來,漢中地區曹操折損了夏侯淵,荊州地區因為關羽的進攻,折損了于禁。

這樣的蜀漢是被曹魏所驚懼的,所以曾經的敵對雙方聯合起來,清除了蜀漢在荊州的地位。而這也是在孫權“討還”荊州不成的前提下。

從孫吳一方來看,荊州必不可少,否則其無從發展。

南方的逐漸富庶是在宋朝之後,之前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都以北方為主,所以孫吳在江東地區的發展速度是遠遠不及北方的曹魏和富饒的巴蜀。

長江雖然是天險,但也將東吳鎖死在了東南一隅,只能慢性死亡。

偏安東南只能逐漸滅亡,被歷史證明了無數次,無論是晉朝的永嘉南渡,還是宋朝的靖康之恥,亦或者是南明的建立,歷次南渡都無一北還,很能說明偏安江南地區是不足以成就王圖霸業的。

所以,孫權要想發展,就必須要將勢力範圍擴展到荊州地區,不僅僅是為了進取,也是為了自保。

這樣一來,孫權一方自然要極力鼓吹,荊州本來就是他們的戰果,只不過借給了劉備而已,實際上是將“南郡”偷換成了荊州。

在名分上佔據道理,實際上也是為了最終以武力奪取造勢。

所以說,“劉備借荊州”一事,就是孫權單方面宣佈“借”荊州,劉備從來沒有當自己“借過”荊州。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