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如何挖掘,体现在哪些方面?

笔耕三农


既然称之为文化,必须要体现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耕文化,农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辉煌灿烂。

挖掘农耕文化,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要体现历史性。农耕文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提现利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农耕文化要体现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转变到耒耜等低级工具的使用,发展到人畜耕种,再发展到农业机械的普及,最后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农业。

二、要体现文化性,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工具的变革上,而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夜必然带来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符号,必然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衣食住行、民俗艺术,甚至朝代更替等方面表现出来。因此,农耕文化必须通过这些方面的典型来衬托。

三、要体现时代性。文化是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当前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而进行搜集整理的。知古鉴今,从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感悟今天的巨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现代农业的发展信心。


蓝田老安


既然称之为文化,必须要体现历史的积淀。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耕文化,农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辉煌灿烂。

挖掘农耕文化,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要体现历史性。农耕文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提现利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农耕文化要体现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转变到耒耜等低级工具的使用,发展到人畜耕种,再发展到农业机械的普及,最后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农业。

二、要体现文化性,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工具的变革上,而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夜必然带来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符号,必然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衣食住行、民俗艺术,甚至朝代更替等方面表现出来。因此,农耕文化必须通过这些方面的典型来衬托。

三、要体现时代性。文化是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当前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而进行搜集整理的。知古鉴今,从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感悟今天的巨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更加坚定现代农业的发展信心。


骚文客话


男耕女织之说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我们的先民已经在耕种土地了。人们的活动主要以男耕女织为中心。随着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及各种表现形式;如语言,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发展起来了。这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

农耕文化的兴起于发展

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耕作技术改进,农用工具改革与发明。裴李岗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尤其是精制的石磨盘,成为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欧洲文明具有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中国的文明存在明显的区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其延伸出来的文化传统、农耕思想、乡村宗祠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

我们普遍用茅坑也是农耕文化的特征,把粪便集中在一起。包括饲养牲畜的粪肥。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茅坑与马桶的起源在于粪肥还田。而西方基本上是废弃粪肥的。

大家知道炎帝号称神农氏,教人们播种收获,开创了农业时代。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由河南人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极大地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随着民族的融合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传播到南方,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而洛阳,开封作为远古帝都也就不奇怪了。

与欧洲的远古文明的比较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顺应节气,按时收种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维持几千年的重农轻商对农耕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男耕女织来维持家庭生活,农闲时读书来来提高文化水平。这种自给自足的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顺天应势。符合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而这些是儒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 分别是: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古罗马文明。这些文明是依附在游牧文化与狩猎文化上,靠着战争开拓疆土,从别国那里掠夺财富。也曾经创造国灿烂的文化。包括成吉思汗。他们主要依靠战争,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创造财富,而是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他们加强对人的控制,对别人进行剥削奴役。但是一旦走了下坡路就会无可挽回的灭亡。因为他们的文明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像中国的农耕文化有强大的再生能力。

农耕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

先秦时期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

北周庾信诗:"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体现了农耕文化在解决衣食温饱解的重要作用。

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画了耕读世家的读书人对生活积极向上的理想与追求。

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虽经无数次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磨难,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事实证明农耕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遗产资源,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和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协调平衡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