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不效忠“西楚霸王”项羽,非要追随“沛公”刘邦呢?

铁男春秋


接下来,韩信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先是平定了反叛的魏国,然后跟刘邦要了三万军队,去征伐中国的北方各国。他先下代,然后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消灭了赵国的主力,占领了赵国。接着他听取李左车的建议,迫降了燕国。

随后,他又趁齐国不备,袭破了齐国。在接下来著名的潍水之战中,韩信消灭了以楚军第一猛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齐楚联军,彻底平定了中国的北方。到了这个时候,项羽感到了韩信的威胁,派人去劝韩信背叛刘邦,可是韩信拒绝了项羽的使者和手下的劝告,忠于刘邦。在最后的垓下之战中,韩信亲自指挥,彻底打败了项羽率领的楚军,项羽被迫自杀。

可是,韩信虽然忠于刘邦,而刘邦却不信任他。在汉初三杰中,唯有韩信被封了王。可是,封他为王不是刘邦心甘情愿的。在战争年代里,韩信向刘邦上书说想要当齐国的“假王”,刘邦就破口大骂。在张良和陈平的劝告下,刘邦才改口,顺水推舟的封韩信为齐王。

在垓下之战前,刘邦叫韩信率领军队去跟他会师,但是韩信不到。刘邦的军队不是项羽的对手,所以被打得大败,只能坚壁自守。在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后,又给韩信新的封地允诺后,韩信才带兵前来,打败了项羽。

这一切都说明,封韩信为王并不是刘邦情愿的。所以在打败项羽之后,刘邦马上就袭夺了韩信的军队,然后把他转封到楚地,成为楚王。虽然刘邦实现了他当年的承诺,从陈向东直到海边的楚地都封给了韩信,可没几天就找个谋反的借口抓捕了韩信,并把他带回了长安。

在长安,刘邦将韩信的王位废掉,改封为淮阴侯。从此,韩信知道刘邦对自己才能顾忌的心理,闷在家里不去上朝,郁郁寡欢。最终,韩信还是没有逃出吕后的毒手。在刘邦亲自带兵讨伐陈豨造反的时候,吕后用萧何的计谋,把韩信骗进宫里,以谋反罪给杀害了。

那么,韩信跟随刘邦的下场这么悲惨,那么当年他为何还要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呢?如果当年韩信还留在项羽的阵营里,也不会这样枉送了性命。

这是因为韩信内心的梦想,正是这个梦想,使得韩信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这是因为项羽无法满足韩信的梦想,而刘邦可以。如果刘邦没有拜韩信为大将,满足韩信的梦想,那么韩信还是会继续寻找能够满足他的君主的。

韩信的梦想是什么?他的梦想就是出人头地,分茅裂土。我们看韩信的出身,虽然历史上没有明写韩信的出身,但是,我们从他的姓氏和做派,就能够看出来,他是韩国逃亡的小贵族。

韩国灭亡后,那些贵族流落在江淮一带,以韩为姓,韩信的家庭应该也是这批人中的一个。他的名字也不是像刘邦那样叫做季之类的,也是家庭有一定的文化。

再从韩信的家庭情况来看,他的家道已经败落,连饭都吃不上了。可即便如此,韩信依然出门佩剑。佩剑的贵族士人的做派,难怪会引起地痞无赖的反感。而韩信自认为自己有一定的身份,所以也不去从事那些他认为有损身份的工作。

这一切,都让韩信陷入了生活的困顿当中。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曾经斥责他,说是“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也点明了韩信的身份。他应该是韩国灭亡后逃走的韩国贵族的家庭。到后面封韩信为齐王的时候,刘邦专门派韩国世代老臣的后裔张良去封韩信,并给韩信做工作,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韩信由于家庭的原因,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才华,而贵族的做派也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留存了下来。他不愿意去操贵族眼中的“贱业”为生,而又因为自己的身份,去效忠秦朝,这让他的生活陷入困境。

但是,韩信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他在等待出人头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与常人格格不入的作风,引起了当地地痞流氓的不满。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韩信不愿意轻易的去招惹麻烦,他宁可忍受了“胯下之辱”。

韩信在此之后,虽然得到了胆怯的名声,但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色。没有人再对他产生怀疑,可韩信的一些做法还是暴露了他的梦想。他的母亲去世后,韩信因为贫穷无力埋葬她的母亲,就在周围宽敞的高地将他的母亲安葬,在他母亲的坟墓周围可以安置上万家人口。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到,韩信人穷志不短的脾气一点也没有改变。

等到秦末战乱的时候,韩信的机会到了。他先是投奔了项羽,项羽并没有重用他。于是韩信又去投奔刘邦,在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下,韩信终于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韩信家贫如洗,又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依靠。他投身战争的洪流,唯一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就是自己的军事才能。可是,韩信不是一员勇将,他以计谋擅长。他的本领可以说是屠龙之技,难以得到施展。

他去投奔项羽,项羽乃是当时最强的猛将。在垓下之战中,韩信指挥四十万人马才勉强打败了项羽的十万军队。项羽根本就看不上韩信的军事才能,所以韩信不可能得到重用,当然更不可能实现他的梦想了。

项羽这一方既然无法实现自己梦想,那么韩信只能去寻找项羽的对手,也急速刘邦。刘邦正好需要军事才能出众的人,所以两人一拍即合。韩信作为大将,为刘邦打江山。刘邦分茅裂土,封韩信为王,为他实现梦想。最终,项羽灭亡,两个人皆大欢喜。

可是身为贵族出身的韩信,实在是对社会了解太少了。他跟周游天下的张良不同,不知道刘邦的用心。张良在汉朝建立后,就马上寻找出路,退出世事的漩涡。而韩信则志得意满,以为自己能够割据一方,如同周朝的诸侯王一样,安然度日。

结果,韩信发现自己彻底错了。刘邦可不是什么贵族,他建立的汉朝也不是韩信、项羽这些贵族想要建立的周朝延续。最终,韩信失去了国土,失去了自由。而成天抑郁不满的韩信,还失去了生命。

结语:

韩信的一生,是为了实现他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出人头地,分茅裂土。在项羽那里,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又投奔到了刘邦那里。

在刘邦的阵营,由于刘邦和韩信各有所需,所以一拍即合。韩信为汉朝的建立尽心尽力,刘邦则在韩信需要的爵位上不吝封赏,直至封韩信为王。韩信自以为自己的梦想得到了满足,在最关键是时刻,谢绝了他人的良言相劝,没有背叛刘邦。

可是,天下已定,刘邦就马上把一切都收了回去,韩信落了个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个时候,韩信才明白过来,自己的梦想被刘邦当做了胡萝卜,自己则是那条被刘邦骑着的驴。可是,到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韩信是成也梦想,败也梦想。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韩信投军,最早就是投在项羽麾下。

项羽为人狂傲,在武力方面很少人能与之匹敌。军事造诣并不低。这一点造成了韩信在项羽那里并没有得到重用。

而刘邦恰恰相反,军事上一直处于弱势。但在用人上,刘邦真的有一套。因此,大批有志之士,有才能的人都聚在他的麾下。最为有名的就是著名的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因为韩信在项羽那里并不得志,萧何把他引荐给刘邦,刘邦看中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并重用了他才走了后面的大汉天下。

最重要的原因概括成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西门吹灰2020


其实韩信也不是非要追随刘邦,他只是像今天的公司职员跳槽一样,换个公司试试运气而已。

韩信这个人很有意思。通过历史的记载,以及流传下来的肖像照可以判断,韩信这个人属于此种类型:明明是个牛人,却天生一副怂像。

就像《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一样。

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很吃亏的。因为大多数人是没有意愿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你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韩信给人的第一印象,肯定不会那么好。

所以泼皮敢欺负他,所以项羽瞧不起他。等他投奔了刘邦,刘邦也没把他当回事儿。

为什么所有人都不重视他呢?只能是一个原因:韩信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

这就像女孩一样,不管你的心灵有多美,长相太丑,直接就被大多数男孩给忽略掉了。

韩信就是这样一个长得丑但心灵美的女孩。

那他肯定很郁闷啊。怎么办呢?抓住一个人就跟他聊天,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反正自己说得挺痛快。

时间久了,大家都说有一个叫韩信的人,特别能装,老爱跟人聊什么高深莫测的战略战术问题,而且还不用打击都能懂的通俗的说法聊,总之特别能装,烦死了。

韩信不仅没能得到重用,在士兵中的人缘也越来越差。久而久之,韩信就觉得没意思了,又想跳槽。不过因为尚未找到合适的下家,只好暂时在刘邦那里忍耐着。

想想也是,既没前途,又没银子,同事关系还不好,确实干着没劲。

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

有一次,萧何到士兵中间去体察下情,听到大家闲聊,都很厌烦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韩信。

萧何是个聪明人,他就想啊,一个人若是被所有人称赞,这个人肯定很虚伪;一个人若是被所有人都厌烦,这个人……那得有多烦人啊。

韩信成功引起了萧何的兴趣。萧何想看看,这个韩信到底有多烦人呐。

于是,韩信就被萧何叫了过去。韩信觉得自己反正打算离职了,也不管萧何是什么高管了,直接把平日里跟士兵们聊的那套话,对着萧何一顿猛喷。

喷完后,韩信舒爽无比。再看萧何,他惊了。

韩信聊的东西,普通士兵听不懂,可萧何能听懂。

瞧瞧,这就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什么叫知己?这就叫知己。

萧何像发现了大杀器一般两眼放光,他当即向韩信表示:立即向老板刘邦举荐。

可举荐了三番五次,刘邦总是呵呵一生,笑曰:就那个韩信啊,哈哈哈,老萧你别闹。

韩信听说了刘邦的评价后,感觉自尊严重受损,于是辞职信都没递,就跑步离职了。

萧何听说,赶紧去追了回来。然后再次向刘邦举荐韩信。

刘邦估计也是烦了。或者,他怕再不给萧何面子,萧何也跑了。便筑坛拜将,心不甘情不愿地晋升了韩信。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韩信成了战神。

所以说,项羽和刘邦的最大差别,就是少了一个萧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