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长大后喜欢“和珅”,而不是喜欢纪晓岚?

宇宙小郎君


纪晓岚迎合了我们小时候的世界观,而和珅的手段却是我们成年后所羡慕的。纪晓岚在剧中刚正不阿,足智多谋,一心为公,对于对错的判断十分清晰,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而且一直在阻止和珅的贪污,这简直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污点的正面男一号的形象。他符合了我们小时候的想法,小时候单纯,认为世界上的事情只有对错两种情。小时候我们崇拜英雄,尤其是在电视剧中反派明显势大的时候,正派男主角作为正义的化身,独身反抗反派,多么英雄、热血的一幕!


渴水绿洲


小时候喜欢一身正气,视权势如粪土的纪晓岚,讨厌那个贪污受贿,猥琐谄媚的和珅。

而长大之后除了少数依然坚持理想的人之外,大部分人都羡慕和珅那醉生梦死,大权独揽的生活,而对清廉自守,胸怀天下的纪晓岚却都敬而远之。

所以我们大部分人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为什么呢?

儒家经典中,有喜,怒,忧,惧,爱,憎,欲这七情之说。而在这7情当中,喜爱是正面能量,怒忧惧憎是负面能量,欲算是个中性能量。

我们在小的时候心里恐怕只有喜和爱这两情,两情相悦。

我们不会有忧愁,不会害怕,没有憎恨,没有愤怒,甚至很少欲望。

无欲则刚,这才有资格去胸怀天下。

当我们长大后呢?

爱情让我们可望不可得,你所珍惜的往往是别人不在意的;

愤怒迷茫了我们的眼睛,不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匹夫一怒,都血溅三尺。

憎恨让我们心神不安,每天精于算计,却往往误了其唧唧性命。

害怕让我们小心翼翼,胆战心惊。那种盲人骑马夜半临渊的忧惧,能有几个人能安安稳稳的睡一觉?

何以解忧,唯有权势

当你能够做到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当你能够一掷千金,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的时候,

当你的家人朋友,因为你所拥有的权势而受益无穷的时候,

又有几个人能够不忘初心不问西东呢?

和珅的一生总结起来就是我来过了,我享受了,我走了。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不畏过往,不惧将来,让现在身上这副臭皮囊得到最大的身心愉悦,谁说这又有多大的错呢?

历史到底是谁创造的?

有人说历史是大多数人书写的,

有人说历史是由少数人书写的。

当乱花渐欲迷人眼,暮然回首,我们小时候那颗初心却在灯火阑珊处。

争渡争渡,争起一滩鸥鹭

知否知否,却爱环肥燕瘦!

谁不想成为一个君子呢?

你看我原先也曾是坐怀不乱柳下惠,现在还不是做了西门大官人?!


西门不带刀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变的是社会的本质,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性。

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正史而言:他和和珅应该是忘年交,工作中有磕磕绊绊,也有相互的配合。文学成就较高。

和珅: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从“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窥其一般。

影视而论:纪晓岚嫉恶如仇,两袖清风;和珅贪污腐败,忠于事君。爱谁?憎谁?大家心中自有公论。

就自己而言,对他们有喜恶的思考是从一集电视剧开始的:

二人在牢中就燕城赈灾一事发表各自的意见(二人对话见附图,视频版观看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一部第八集)救一人的粮食换救三人的麸糠,合理与否?所处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也不一样,国库空虚,赈灾银两不足,当如何解决?赈灾银两是否能足额用于灾民?不得而知。饥荒灾年,人们吃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于易子而食!重要的是能活下去。在有限的条件下救更多的人命,孰轻孰重?总不能泛泛而谈:“何不食肉糜?”吧? (剧中救民先救官的理论不认同)

还有一次赈灾,和二在赈灾的粥里放了一把沙子,有效的避免了蹭饭的人。因为真正的灾民只想裹腹。比较火的视频平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因事导致困难的人去饭店寻一碗吃的,店主毫不犹豫就给了他一碗面和一些帮助。事后店员问他:“你不担心他是骗子吗?”店主说:“面里没放盐。”确实,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是最想吃饱还是寻求味蕾的满足?结果不言而喻。

纪晓岚所讲固然有他的道理,和珅所为也有他的原因。就事论事,爱谁?憎谁?只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随着学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有了更多的评判标准,这些标准也影响着我们的喜好,处事行为。

就事而言,纪晓岚未必没有自己的圆滑之处,和珅也未必没有自己的刚正之行。每个人的少年都有一个侠客梦,仗剑天涯,快意恩仇。长大一些便会发现,往往事与愿违,只能事成曲中求。所以就会喜欢和珅的某些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