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痞证如何总结?

用户12345670wys888


痞证是指胸腹间气机阻塞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痞为时病、杂病,病名最初见于《黄帝内经》,又有否、痞气、痞塞等多种叫法,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一般习惯,若兼有胀满感觉的,则称为“痞满”。邪热阻滞在上焦,胸部痞塞的称“胸痞”。若夹有痰湿,胸痞程度较甚。如有物堵住的,称为“胸中痞硬”。邪热阻滞在胃脘部,按之软而不痛的,称为“心下痞”;若按之有抵抗感的,是邪热与胃中停水相阻,称为“心下痞硬”。

《临证指南医案》里说:“古称痞闷都属气分之郁也。”痞证有因病邪壅聚的,有因气虚气滞的。可总结为:

一者因脾胃虚弱,经误下之后,邪热内陷所致,治则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二者因伤寒汗后,胃阳虚弱,而水饮内停所致,治以则胃消痞,散结除水;

三者因多次误下,致脾胃虚损,而胃虚气逆而致,治则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四者因无形之热邪壅塞于心下所致,治则泻热除痞;

五者因胃虚痰阻气逆而作痞,治则和胃降逆,下气消痞;

六者因阳虚于外,热结于胃而致,治则温经回阳,泄热消痞。

此外,又有热痞、寒热痞、痰气痞、饮气痞、客气上逆痞等不同情况,临证当识。

总的来说,痞证属五积病之一,为脾之积,无论各种情况,总与脾积有关。

对于最常见的心下痞,因部位在心下,即胃脘部,故又称胃痞。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胃痞。

分型上,又有暑阻气分型、气闭化热型、肝胃不和型、饮食内停型、邪热内结型、肝郁气滞型、痰湿中阻型、饮食积滞型、肝胃阴虚型、水热互结型、寒热互结型、脾胃虚弱型等多种分型。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实邪之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因此,胃痞寒热虚实的辨证,还应与胃痛互参。

另外,各种病邪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形成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至于妇人症瘕、小儿痞块,因为嫌麻烦,不在本文所述。


纯钧LHGR


痞证”之“痞”,从字形结构来看,由“疒”加“否”组成,“否”的含义来源于《周易》,乾上坤上为“否卦”,引申为不通顺,不通泰。痞证是一种因气机不通畅引起的胃脘满闷不舒感觉的疾病,胃脘处于中焦,脾升胃降又是中焦气机升降的关键,脾气当升反降,胃气当降反升,二者壅积于中焦部位,正如“乾上坤下”之“否”,从而引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为痞证的核心病机。


齐铮医生


痞满的概念  

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本节主要讨论以胃脘部出现上述症状的痞满,又可称胃痞。

痞满的病因病机

病因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  

病机  病机关键——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基本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性质——虚实两端。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为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  

痞满常与脾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脾胃虚弱,易招致病邪内侵,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  

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  

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类证鉴别  

痞满与胃痛 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压之可痛。胃痞起病较缓,压无痛感。  

痞满与鼓胀 两者均为自觉腹部胀满的病证。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症。胃痞以自觉满闷不舒、外无胀形为特征。鼓胀发于大腹,胃痞则在胃脘。鼓胀按之腹皮绷急,胃痞却按之柔软。  

痞满与胸痹 胸痹是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内外疼痛之证,以胸闷、胸痛、短气为主症,偶兼脘腹不舒。而胃痞则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之症,偶有胸膈不适,并无胸痛等表现。  

痞满与结胸 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痞满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1.首辨虚实 2.次辨寒热  

实痞——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  

2.次辨寒热  

寒——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热——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  

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补消并用。  

扶正——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  

祛邪——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