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干不久,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思考者—文惢


明人不说暗话,作为一位历经猎头洗礼的HR小哥,针对题主所描述的现象深有感触。具体现象表现为:

1、每一份工作任职时间短,一年一跳,一年多跳的人选大有人在;

2、市场上的人选更新简历的周期持续时间增长,离职人选待业时间长度提升,在职人选的观望时间增长;

3、企业岗位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越来越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4、某些行业的企业缩小用人规模,减少招聘岗位。

针对这些常见的现象,根据个人多年的招聘经验,其背后的本质可能有如下几点:

市场波动较大,行业迭代升级加速

每一年的市场行情都各具特色,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19年以前,政府鼓励车企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研发和升级换代,投入了大批的财政补贴,促进行业的发展,大批新能源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抢占市场红利,招聘岗位也迅速增多;

2019年7月前后,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渐消失,7月,政策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式进入了新一轮的洗牌环节,大量企业面临减产和库存积压,2020年,疫情的爆发更是使得原本就在洗牌阶段艰难维生的企业大量倒闭,招聘岗位减少,用人规模减少,不要说大量招人,很多企业都面临裁员的风险。

由此可见,市场波动是人选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久的原因之一,在行业低谷期,人选找工作的难度加大,面临裁员的企业因为效益问题,要么被裁要么自己离职,也是导致工作干不久的原因之一。

就业观念的变化

作为一名90后,在我的认知中,我们的父辈基本都是贯彻从一而终的就业理念,兢兢业业与一家企业共存亡,除非企业倒闭,不然很少会愿意离开目前的公司,纵使有时候确实工作的不是很开心,但是也愿意继续维持。

而对于我们来说,则更加的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发展。因为公司环境不好离职的、因为上下级关系复杂离职的、因为自己工作不开心离职的等情况比比皆是。

我们更加在乎自己的感受,既然这份工作不能使我快乐,也不能赚到很多的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外面有的是机会在等我,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得不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就业观确实相较于我们的父辈在职业选择的心态上自信了不少。

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

作为一名HR,有时候我们的岗位并没有变少,只是我们的要求变高了,在行情不是特别乐观的情况下,我们依旧会进行招聘,而且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招聘,增大的事高端人才的需求,希望能通过这一类人才的引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寻求逆势破局。

正因为如此,企业的岗位依然在招,但是用人标准却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之前合适的人选现在就变得较为鸡肋,这也是为什么人选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了。

因此,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干不久,其背后的本质涉及市场行情,个人就业观念和企业用人需求多个维度,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更应该全面客观的去看待。


鹏北海学长


这个主要指年轻人吧,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儿子,今年即将大学毕业,明确表态不考研,不考公务员。当朋友与其谈工作怎么办时,儿子只讲一句,“别忙,先让我玩二年再说”!这个真实的案例,也许是个缩影。

工作难找或干不长久,主要原因是求职者期望的工作环境和薪资,与现实差距较大。

  • 今年受疫情影响,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还没权威数据。201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平均期望值达6000多元,其中北京和上海最高,达到了12000多元。
  •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水平也不低。像吃饭大多要预算到1500元/月(包括每天一个苹果和一袋牛奶),再加上买衣服和同学出去旅游等活动经费,一个月开消在3000元以上的不在少数。
  • 以这样的消费水准,出来找工作,再考虑租宿舍费用。如果在一二线城市,二个人合租一个小套间,每个人也得出1500元。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出来找工作,没有4500元/月,其正常生活很难独立维系。

再反观用人单位,从较大的面上看,给职场新人工资4500元以上的又有多少呢?

  • 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想要的人,一方面求职者抱怨找不理想的工作。通常,出于生计考虑,能有一份工作先干起来的比较多。
  • 当干一年左右的时间,特别是自己的技能似乎有所提升,以自己感觉入不敷出时,就开始想通过跳槽来获得较高工资了。

无论时代怎么变,对于职场人来说,练就一技之长,有一定的工匠精神和长期主义精神,将消费水平控制在与自己的工资相当的程度,是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之道。


红蓝推演


主要是社会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