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什么不愿意与闯王李自成议和?

孟熹知世


关于崇祯不愿意和李自成议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个人愚见。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他曾派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与崇祯谈判。李自成向崇祯提了三个条件,“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如果崇祯答应上面三个条件,李自成给予的报答是这样的,“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胜券在握的李自成为何愿意与崇祯谈判,至今原因成谜。但对固守北京城的崇祯皇帝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

一、皇帝的自尊

作为一个皇帝肯定是不愿和反贼议和的,如果议和,有伤皇家颜

面,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定下祖训:“大明朝从今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李自成的议和条件中是让明朝将陕西,河南等地割让出来,让他自立为王,这已经违背了明朝皇帝的祖训,有着强大自尊心的崇祯皇帝是不可能接受的。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没有能够守卫好大明的江山,但他依旧是一位颇有风骨的皇帝,宁愿自尽而死,随着大明一起灭亡,也不愿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屈辱而活。

二、议和是阴谋

当时那种情况下,李自成已经占据优势,为什么还要议和呢?肯定是存在的某种阴谋在内,李自成在出征之前就已经在陕西称帝,打到北京了却要跟崇祯议和,甘愿当个西北王,不要说崇祯不信,恐怕连老百姓都不信。要知道在之前反明的起义军领袖中,李自成可是最顽强的一个,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投降,投降之后也会很快反叛。现在李自成离推翻明朝只差最后一步,怎么会主动

乞降呢?在崇祯看来,李自成在这个时候请求投降,只可能有两个出发点,第一就是在故意羞辱崇祯,逗崇祯玩儿。第二种则是要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旦李自成掌握了崇祯,就能够借崇祯的名义轻松解决除自己根据地之外的明军,可以省去不少麻烦,最后再搞个什么禅让的仪式,把崇祯逼退位之后除掉他。崇祯皇帝虽然不算是明君,但是他也是个机智聪慧的人,李自成的这些想法自然不可能瞒得过他。在崇祯看来,不管李自成是戏耍自己还是利用自己,都是他不可能会接受的。

三、议和条件苛刻

有的人会说封一个王,犒军100万,割让西北一带,这样的条件并非苛刻,但是作为一个宁愿自杀也不难逃的崇祯皇帝,我们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骨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崇祯皇帝是一个有骨气之人,遵循古训,不会割地赔款来苟且偷生。

四、指望勤王之军

我认为这点很重要,其实按照当时的势头,明王朝面对的两个敌人,一个是起义军,另一个是后金,我认为如果起义军没有攻占北京的话,明王朝有实力将金人抵御在山海关之外,也可以像北宋一样采取议和,这样金人就不为虑,我们在来看起义军,起义军并非占领了全国,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只是占领了两河及西北地区,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地方,还有大部分地方在明朝的统治手里,崇祯皇

帝把希望寄托在勤王之事师的手里,这是崇祯皇帝最大的依靠,只要勤王之师到,京城的危险就解除。


天骄傲狂


战事正进行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李自成,眼看着攻入北京城下,胜利在望,却为何主动找崇祯议和?难道李自成脑袋被大明红夷大炮震傻了么?这其中缘由,我们需要了解这次议和的背景。


这里不得不讲一讲晋北的三大古代场之一的宁武关之战,宁武关背靠芦芽山,东南为忻州盆地,北为朔州盆地,西为晋西高原,作为太原和大同的重要门户,同时为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宁武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元1644年,陕西战场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在宁武关遭受重挫,时任山西总兵周遇吉率几千士兵死守宁武关,重创李自成十余万人,虽最后人海战术攻下此关,却极大的打击了李自成的信心。

《明季北略》记载:“闯贼集头目计曰:宁武虽破,受创已深,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个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了遗哉?不若回陕休息,另走他途。”直至攻下北京城,李自成尚心有余悸:“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

李自成主动找崇祯议和一事在明史中确有记载,李自成在攻至北京城下时,寻得太监杜勋主动找崇祯,建议大明与李自成分封而治,划山西、陕西一带归李自成所有,其他疆域依然归大明掌控。李自成不傻,自己虽能拿下北京城,此时关外与后金军战事正是吃紧时候,端掉明朝,也等于接过了替明朝廷防御关外后金军的任务,自己手底下这伙胜利后只知享乐的游兵散将农民军,虽然能打的过崇祯,却不一定能打过精明且善于骑射的皇太极部队,于是小农思想的李自成一拍大腿,唉,不如退而求其次,我还是回我那旮旯,做一个土皇帝得了。



没想到崇祯一口回绝。自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宗旨定: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也算是有气节之帝,李自成无奈已经骑虎难下,干脆直接把明显干翻吧,这江山是否能坐稳,后话再讲!


兰陵不算黑


崇祯皇帝是一个悲情的帝王,他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皇明祖训,铮铮铁骨的君王气概令人钦佩,掩面自缢也让人唏嘘扼腕。

有人说,他要是和李自成握手言和,联手对付满清,是不是换了一个结局,改变了历史呢?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崇祯是谁?他可不是靖康之耻的徽钦二帝。他的骨血里有朱家子孙的刚硬不屈,也有朱家子孙的刚愎自用。大明王朝的历代君王,对待外辱,历来没有屈服二字。从朱元璋起,朱棣、朱瞻基、朱祁镇、朱厚熜、朱翊钧、朱由校,哪一个不是和对手死磕,驱蒙元、打瓦剌、杀倭寇、拒满清,那都是倾尽全力下死手呀!这一血脉的传承,崇祯怎么会和李闯议和呢?

还有崇祯的鲜明个性,那也是不可能和李自成议和的。崇祯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也是一个刚愎自用、御下无道、猜忌多疑的皇帝。像极了朱元璋,但比起朱元璋的御下手段真是差远了。由于猜忌,凌迟处死袁崇焕,自毁长城。由于猜忌,遥控指挥孙传庭,致使孙传庭多次错失战机,战死潼关,西安失守,李自成从此壮大。一系列的昏招,导致两线战局崩溃,朝堂上君臣离心。

当然还有李自成提出的议和条件:不进京,不朝觐,不纳贡,封王据地,这都是崇祯不能接受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崇祯明白这个道理。李自成的议和条件就是分裂大明朝,给天下人造反合法制造一个样板,必然后患无穷。这一点还是很佩服崇祯皇帝的眼光和格局。

崇祯最后煤山自缢而亡,保留了帝王最后的颜面,比起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还算是死得其所,也为后人所追思,故后人谥号为:明思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