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吳伯凡、樑冬《無畏》有感

這本書講了很多作者的觀點,裡面有很多思維模型,但為了解釋這個論點,很多論據有牽強附會之嫌,因為整本書介紹了不下20個模型,總有幾個適合你,比如:你害怕其實只是因為習慣害怕而己,因為我們的父母從小就用大灰狼和警察來嚇我們,直到有一天,我們變成了一個害怕兒童;有一種企業就永遠不變,只做一件事情,永遠做最好的服務,或者永遠做最好的產品,最後那些競爭對手並不是被它們擊敗的,而是自己把自己折騰死了;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不講效率的,也是不講績效的。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幸福感更強。人之所以覺得不幸福,不是因為他沒有吃的,而是因為他不如別人。現代人的“貧困”來自鄰居的眼光,這就是相對幸福感。你的幸福指數是和鄰居對比出來的。不管是哲學,經濟學,倫理學還是宗教,都要解決幸福的問題,因為這是人的終極關懷。我們追逐金錢,地位,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呢?經濟越發達,個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因為你在不斷的比較,妒忌別人,競爭的壓力讓人與人之間出現的貧困感,人人都覺得自己沒錢,沒有幸福感。一位經濟學家講過,如果用金錢來衡量幸福,這種方式通俗易懂也容易操作,但是它的麻煩就在於總是有人更有錢,所以任何人都會感覺自己是一個窮人。這裡有相對貧困感和絕對貧困感,飢寒交迫,上無瓦片,下無立錐之地,這叫絕對貧困感。現代人的貧困感不是絕對貧困感,都是相對貧困感,相對貧困感就會引起相對幸福感,人們的幸福感都是比較出來的。​


讀吳伯凡、梁冬《無畏》有感


有效執行力。有些機構效率不高的原因,在於很多年輕的公務人員缺乏一種有效的執行力:有的還沒弄明白領導到底要什麼就去做了,結果往往是做錯了,有的則是領導吩咐了很多遍仍然不去做。最好的情況是,領導安排的時候認真記下,等他全部講完,確認幾個關鍵的問題,明確了領導的意圖之後迅速執行,然後迅速反饋。一件工作吩咐下來之後,半個小時之內得到一個交待。現在很多人是沒交代的,有的人認為所有的信息都差不多,交待可不交待就不交代。然後過一兩個小時能完成並彙報工作,你就一定會飛黃騰達。要記住,在盲人的國度裡,有一隻眼睛的人就有資格稱王稱霸。

認真的價值。既使你是在犯錯誤,那也要認真的犯。要記住,一切彎路都是直路,每一個人都絕沒有半天浪費,細心體會,會發現犯的每一個錯誤其實都是上天的眷顧,都必不可少。只要當時犯這個錯誤的時候是認真的,一定會留下痕跡,一定會在看不見的賬戶裡留下存款,在不經意的某個時候被調用

。就如看《喬布斯傳》的時候,喬布斯每一次的學習當前看來沒用,但後續在蘋果上面都變成了極致。每一個點,變成了線,組成了面,成就不一樣的人生,前提你是認真的生活,沒有浪費時間。

輕視長處定律。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經典定律,叫“輕視長處定律”,意指對自己擅長的東西很不在意,卻往往羨慕那些自己所沒有的,所不擅長的,去做自己不能勝任的工作,認為只有這樣才有挑戰性。簡言之,人們往往輕視自己的長處,卻看重那些自己不能勝任的工作。大文豪托爾斯泰擅長鴻篇鉅著,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但他卻很羨慕契科夫,寫那種精緻的,短小的,意味深長的短篇,經常時不時的去嘗試寫一寫,可他一篇大師級的短篇小說都沒有寫出來,可還是不停的嘗試。這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如果讓人在自己擅長的事和喜歡的事當中選擇,很多人會選擇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是站在讓自己卓有成效的維度上來說,應該去做那些自己擅長做的事情。

權利與影響力。簡單的說,就是改變世界還是改變自己,我們一般人想的都是去改變世界,管理別人,但很少有人想到改變自己和管理自己。

管理者謀求的通常是權利,但這種思維是錯的,人們應該謀求的是影響力。權利和影響力有什麼差別呢?權利是強制別人去做一件事情,影響力則是用迂迴的,側面的力量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德魯克把權利劃分為兩種:一種叫職務性權利,一種叫知識性權利。在一個公司裡,有的人的權利來自於他的職務,有的人的權利來自於他的見識和為人。所謂知識權利,就是影響力,我們謀求的是影響力,而不是權利,影響力是一世的,權利是一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