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的人生哲理?

清极不惧寒


从喜欢上诗歌开始,我就非常喜欢读苏轼的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欣赏苏东坡对人生的态度。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放下与解脱。

要想理解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句话的人生意义。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全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的来历是:作者和弟弟在赶考的路上曾经在渑池古寺借宿,老和尚接待他兄弟俩。

在此之前,苏东坡曾经做过这个地方的主薄,只是没有赴任。所以渑池的人们不知道他是这里曾经当官的。后来苏辙一路相送苏轼到陕西凤翔做官,回来路过此地不免感慨,做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此后苏东坡做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流芳千古的充满禅意的诗写给了弟弟苏辙。

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几经磨难,但他越挫越勇的精神是我的楷模。人生本来就是坎坷的 ,伤感和迷茫虽然经常出现,但都是偶然的出现。

就像诗中的飞鸿踏雪泥,老僧已死成新塔,所有的曾经都会随风而逝不复存在。

“雪泥鸿爪”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比喻。想想人生的短暂,所到之处不过是偶然留下的足迹。也许人的一生都是虚空的,生命如白驹过隙,苦过,累过,转眼之间如同鸿雁飞过留下的爪痕,微小而不足,等到雪化成水,爪痕也会无影无踪。

这首诗告诫我们,凡事不可过分执着,既然无法把握境遇,不如坦然处世。心平气和是人生最高的生活境界,记起名人的一句话“天空没有鸟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了”……

很久以来,苏东坡处世的洒脱,随遇而安的哲学思想一直对我是一种引导。

这也许就是我喜欢苏东坡诗词的原因吧!






丽水凝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出自苏东坡写给弟弟苏辙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诗中。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诗,我们先简述下该诗的来龙去脉。

苏东坡和弟弟苏辙不到二十岁时,兄弟二人出川进京赶考路过渑池,借宿在一个古寺里,兄弟俩还曾经在照壁上题诗。后来兄弟双双考上进士。在此之前,苏辙还曾经被任命为渑池主簿,因为考上进士而没有赴任。

苏东坡也是考上进士后,第一次被外派到陕西凤翔做官。苏辙一路相送,回来再次路过渑池,看到兄弟俩曾经住过的僧舍,共同题诗的照壁都残破倒塌,不免心生感慨。

苏辙写了一首诗送给苏东坡。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诗里有一种人生四处漂泊的感伤与迷茫。

苏东坡为了规劝弟弟别太伤感,看开,看淡人生,于是和了一首诗,寄给其第。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东坡和诗的诗心❤就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到处”就是人一生的轨迹。苏东坡认为,人生在世实属偶然,就像大雁偶然在雪地上落下,留下几个脚印,然后又飘然而去。大雁离去无踪,而脚印那么微小,雪化了之后,一切将归于虚无。这句诗体现了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和禅意。体现了他的人生虚无主义,处世哲学。他不仅只规劝其第,看开,看淡人生,而且自己也是这样潇洒旷达度过一生的。

后来,苏东坡把这种人生哲学写进了另外三首词中。

面对漂泊无定的生活,苏东坡说“此心安之处是吾乡”;

面对人间的世态炎凉,苏东坡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生命中无法把握的偶然和必然,苏东坡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正是潇洒豁达的人生,苏东坡在“”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多次被贬谪,外放荒蛮之地中,能够坦然处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我们不应该学习这种消极的,虚无的人生哲学。但,我们应该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无奈时,有一颗处之泰然,洒脱,旷达的心态。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彩云飞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首联与颔联,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飞鸿”是人心灵的象征,苏轼兄弟正如同凌空翱翔的飞鸿。“踏雪泥”,是飞鸿偶尔栖落留下的痕迹,旋即便会融化消失。正如人之行事,不会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应似飞鸿踏雪泥”,看似虚无,实则旷达。哲理就在于,不必耿耿于过往的痕迹,人生短暂,前途未卜,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

颈联与尾联是诗人对现实的感慨:

奉闲和尚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当初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坍塌,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追寻苏轼的一生,更能理解此中真味。

八九岁时的苏轼,在母亲为其讲授《后汉书•范滂传》时,就曾询问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很欣慰,亲切地回答儿子:“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鸿鹄之志早就在这个少年的灵魂深处扎根。

《沁园春》(下阕)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沁园春》做于苏轼从杭州赴密州任上,给弟弟苏辙的。苏辙当时在山东济南为官,苏轼请调山东密州。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由此可见苏轼的人生理想是辅佐明君,匡世济民。

《江城子•密州出猎》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见苏轼力挽狂澜的雄心大志!

被贬黄州,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面对浪涛汹涌的大江,吼出胸中块垒,吼出被压抑的千古豪情!

命运多舛,三起三落。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愈挫愈勇,不改初衷,豁达洒脱。即使生病也能悟出人生哲理:“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游祖塔院》)

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坏事。能让人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来,有空来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药方。

《定风波》,更让人感受到苏轼面对困窘,云淡风轻的洒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也好,晴朗也罢,与我而言,有何分别?一个人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有了舍弃名利的觉悟,此生无论是怎样的境遇都不那么重要了。无论是回首往事还是展望未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苏轼连用三典,告诉我们人生短促,为了浮名浮利,劳心费神,在这如梦一般短暂的人生里,实在是可笑。

时光易逝催人老,不如远离贪欲,退隐还乡,对着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做个闲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正是绝世苏轼,遗世独立,豪爽狂放,不媚不折,不改怀抱,纯真随性,万古不休的写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