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陳蕃告訴我們什麼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故事出自《後漢書》。

故事講的是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意思就是說,連一間屋子都不打掃,怎麼能夠治理天下呢?後來就引申義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積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業。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陳蕃告訴我們什麼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三件事:

1、做大事,不僅要學會立大志,還要注重抓“小節”。陳蕃得到薛琴點播後,注意抓好“小節”,這也成就了他日後清廉、剛正不阿的美名。“小節”雖小,可時間長了,就可能導致人生的大節失守。汪精衛少年時看到積貧積弱的中國和腐朽的滿清政府,立志報國,27歲就敢去刺殺清朝攝政王載灃,被囚禁時揮筆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豪邁詩篇,這時的汪精衛是人人佩服的有膽有識的義士。可後來,慢慢地由於他自己的不注重小節,沒有注重打掃自己的“一屋”,他慢慢地偏離了革命道路,最終淪為了被眾人唾棄的漢奸。汪精衛的蛻變再次警示我們,抓“小節”時時不能放鬆,馬虎不得,大意不得。

2、做大事切莫手高眼低。手高眼低人的通病就是太過自信,而這往往就是自己最致命的弱點。陳蕃一開始有大志、有知識,以天下為己任,這時候就有點飄飄然了,已經有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要不是薛勤的及時提醒,後果可能不堪設想。而歷史上的趙括卻沒有那麼好的修養,及時老母親再三勸說,但眼高手低的毛病紮根太深,別人的勸告已經不起任何作用,“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已經左右了他的人生,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劇,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概括的不僅是趙括眼高手低的苦果,更是40萬趙國將士的血淚史。這就再次啟示我們,要聽的人權,不要認為掃自己“屋”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別人“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其不知你就犯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錯誤。

一則故事,一個道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