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文化再解讀——《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中國文明燦爛而悠久,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已有四千年,其中各個朝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並起,是中國文化第一次發展到興盛時期,而後秦始皇焚書坑儒,士子儒生被打壓,文化衰弱。

之後的幾百年裡,在隋統一之前,整個中國的文化起起伏伏,興衰榮辱。封建後五代——唐宋元明清,是中國文化最為穩定發展的一個時期,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說,都向後人娓娓道來著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的浪漫與豪放。

尤其是唐詩,在現代教育以及文學中最為重視,現代國學大師聞一多先生稱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這是對《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認可,同時也是對唐詩的一種解讀。

唐朝詩文化再解讀——《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孤篇蓋全唐”之意並非字面上的一首詩壓過整個盛唐其他詩人,其實想想也可以得知,唐朝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文豪,聞一多先如果表達的是這個意思,那麼明顯有貶低這些大文豪之意。

所以其中並非字面理解的意思,那麼聞一多先生具體何意,《春江花月夜》又何以“孤篇蓋全唐”呢?本文將從多個角度聯繫其他唐朝詩人極其詩來解析“孤篇蓋全唐”之意。

一、唐詩主流風格是怎樣的?

要想知道“孤篇蓋全唐”之意,必須得先了解唐朝整個詩文化的主流,然後才能從中找到答案。以現代眼光來看,唐詩的主流風格一是中小學階段所學的那些詩;二是《唐詩三百首》所收錄的唐詩;三是唐朝大文豪如李杜等人所作。那麼既以“孤篇蓋全唐”,必然躲不過這些主流唐詩。

1.現代義務教育階段唐詩的風格

首先看中小學階段課本中出現的唐詩,其實中小學階段課本中出現的唐詩與《唐詩三百首》所收錄頗有些相似。現代教育家認為,凡是能出現在中小學課本中的文章,必然是文學大家或者機構所作,而且是他們流傳最為廣泛且最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小學階段所學的那些讓人耳熟能詳,隨口就能吟出的詩句,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因為朗朗上口,所以在很多人潛意識裡沒覺得這是一首讓人難以理解的唐詩,反而像是現代詩。

唐朝詩文化再解讀——《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也正是這樣,當讀到《春江花月夜》中的那些陌生又頗有境界的語句,再加上先入為主,已經有了“孤篇蓋全唐”的思想觀點,所以更容易讓人覺得此言非虛。

其實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這是經過現代教育家以及文學家大量研究,最終選擇的比較適合小學生理解的詩。其實如果深究,這首詩並非不堪,僅“白日依山盡”這一句,便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雖意境不如《春江花月夜》,但其畫面感絲毫不弱於其。

所以說,能選入中小學階段課本的唐詩,各有其特色,或純粹的語言表達技巧高超,或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豐富,或詩畫結合。

2.唐朝大文豪詩的風格

再看文學大家,說起唐朝文豪,那一個個的名字不由自主的就脫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等。

在這類唐朝主流文學中,可以說這些文豪是集唐詩大成者,即便《春江花月夜》如何出色,也不可能蓋壓所有人。

杜甫的《秋興八首》被後世譽為是律詩之冠,也是七言律詩的標準。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其一,其一也算是這一組詩的序曲,通過對巫山秋色的描寫,烘托出安史之亂後唐朝的動盪不安。

整個《秋興八首》這一組詩,從情感上講,都體現了詩人借秋的蕭瑟,表達出對於暮年飄零的悲涼以及對於家國離亂之路的感情,可謂意境深遠。

唐朝詩文化再解讀——《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從律詩專業角度來看,《秋興八首》八首結構嚴謹,用對比和循環的手法講情感全部傾注於詩中,體現了詩人的文學成就,也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

李白,詩仙之名,是一個讓中國古代文學都仰視的存在,不僅僅是唐詩,即便其後的朝代以及其他體裁的文學,如宋詞元曲,都不得不在李白之下。

如果說李白才是蓋壓全唐甚至是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那都有失偏頗,畢竟中國古代群英薈萃,眾多文人墨客,皆是文豪。

但是李白的文學成就,確實壓的很大一部分人無法抬起頭。李白被冠以詩仙之名,被後世評價浪漫、飄逸,所以李白並非一個墨守成規之人,他的文學作品風格迥異,並非侷限於有一種題材或者體裁。

李白除了詩仙之名,還有一個便是酒仙,不少流傳後世的作品都是在酒後所作,如

《行路難》、《將進酒》等。因受老莊的道家思想影響,李白的詩頗有些仙風道骨的感覺,其中蘊含不少道家哲理,所以才有李白詩仙之名。

唐朝詩文化再解讀——《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除了李杜二人,白居易、王昌齡、孟浩然、王勃等等,唐朝無數文豪,這些文豪皆有自己獨特風格,有邊塞詩、有山水詩、有抒情詩等等,

正是這些文人創造了大唐文學的輝煌,唐詩的盛名。唐詩文化的構建,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或者說能力,是整個唐朝文人共同的心血。

二、為何聞一多先生稱《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1.聞一多先生原話

那麼聞一多先生作為近代國學大師,為何會如此有失偏頗,會給出《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的評價呢?

其實這個評價並非完完全全出自聞一多先生之口,聞一多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評價《春江花月夜》的原話是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先生認為《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頂峰,卻沒有說它能孤篇蓋壓全唐所有的詩。

這句話是後人根據聞一多先生所說,然後杜撰而來,慢慢的這句話便被傳成是聞一多先生所說。聞一多先生本意是讚譽《春江花月夜》,

卻並沒有認為其能孤篇蓋壓整個盛唐文學。

現代自媒體卻以此為噱頭,吸引大家視線,所以才有了“孤篇蓋全唐”的說法。雖然這句話不是聞一多先生所講,但是聞一多先生對於《春江花月夜》的讚譽之情卻絲毫不假,那麼這首詩為何被國學大師如此稱讚呢?

唐朝詩文化再解讀——《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2.《春江花月夜》文體特點

首先從文體來看,雖然七言律詩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唐朝盛行,但其實七言律詩真正興起是在杜甫《秋興八首》之後,所以在張若虛作出《春江花月夜》之前七言律詩在唐朝詩文化中並非盛行。

《春江花月夜》沿用的是隋樂府舊題,雖非七言律詩,卻句句押韻,每四句換一韻,平仄講究,行文流暢,可以說在文體幾乎完美的無可挑剔。當然,如果僅僅從文體來評價一首詩,未免太過於草率。不過不可否認,唐朝詩文化中,凡是講究文體的詩,大多數都被文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杜甫,人們對於杜甫的評價,除了詩中表達出的憂國憂民之情,還有一點就是非常專業,比起李白的飄逸不羈,杜甫更像是被限制在規則之內。也正是這個“規則”,讓七言律詩得以傳承。所以從文體上看,《春江花月夜》完全可以成為一首非常傑出的試作。但如果僅僅這樣,遠無法達到眾多國學大師如此高的評價。

3.《春江花月夜》所蘊含的哲理和宇宙觀

《春江花月夜》最為出色的地方並非文體,而是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以及人生甚至是宇宙哲理,這才是國學大師評價的緣由,也是後來傳出“孤篇蓋全唐”的緣由。《春江花月夜》全篇以月為主體,從不同角度描繪了一副春江月夜圖,詩中所蘊含的道家思想不絕。

全詩三十六句,前十句是純粹的月景描寫,海上明月初升,明月照亮千里,江天一色,只有空中一輪孤月。可以說這十句無論是語句的表達還是對景色描寫都體現出非常強的掌控。

從十一句開始,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景色描寫,更多的是對於人生哲理和宇宙觀點的表達。江邊之月最初被哪個人所見,而月亮又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照耀著最初見到月亮的人。人生一代代無窮無盡,月亮卻年年相似。

唐朝詩文化再解讀——《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蓋全唐”?

張若虛在這提出現代人一直在思考的人生哲理問題,同時也是宇宙問題。這是一種非常前衛的思想,與道家不謀而合。

古人無法理解這種深刻的哲理問題,所以導致《春江花月夜》被埋沒一千兩百多年,直到近代被國學大師發現,近代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哲學體系和科學體系,所以人們發現了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提出的觀點。

三、總結

所以總得來說,“孤篇蓋全唐”並非聞一多先生原話,但是聞一多先生確實對《春江花月夜》有極高的讚譽,因為張若虛在這首詩裡體現了大量的哲學與宇宙觀的思想,同時詩的字字句句精雕細琢,堪稱完美。

參考文獻:

《唐詩》

《走近唐詩宋詞》

《春江花月夜詩與意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