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三十五):江戶時代的三大改革


日本研究(三十五):江戶時代的三大改革

德川幕府歷代將軍


德川綱吉死後,由甲府城城主德川綱重的兒子德川家宣繼任第六代將軍,但德川家宣體弱多病,在位僅四年便與世長辭。之後,德川家宣未滿4歲的兒子德川家繼成為幕府的第七代將軍,但德川家繼也於四年之後夭折。由於兩代將軍接連早逝,幕府自然乏善可陳,但所幸亦無惡可作。

享保元年(公元1716),德川吉宗出任幕府的第八代將軍,他還算是一位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將軍。德川吉宗繼位初期,江戶幕府的統治已經是每況愈下了。當時,諸藩大名普遍陷入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這使得大名不得不削減藩士(本藩武士)的俸祿,於是武土的生活變得困頓不堪,許多下層武士不得不私下從事一些手工業,生產一些扇子、雨傘、刷子之類的小商品委託商人代為出售。而且許多武士還不得不放下尊貴的身段,“委屈求錢”和富商家的女兒結婚,因為這樣可以得到豐厚的嫁妝。德川吉宗為了應對嚴峻的經濟危機,領導了“江戶時代三大改革”中的第一場改革——享保改革。所謂“享保”,取自《後漢書》“享茲大命,保有萬國”之義,改革的主要內容有:

第一,節約各項典禮費用和冗雜開支,禁止農民“奢侈”。例如,農民不得多吃大米,而應以粟、稗等雜糧充飢。不得穿戴絲帛,只能以粗麻木棉禦寒。不得飲酒,亦不得喝茶,等等;第二,修改稅收制度,將“檢見取”改為“定免法”。前者是由官吏每年核定收穫之豐歉,以此為依據增減標準稅額。後者是以過去幾年的平均產量為基準,固定標準稅額。實質上就是即便遇上了荒年,賦稅也不得減免,照不誤;第三,規定典押超過十年的土地,原主不得再行贖回。這無異於承認了土地兼併的合法性,符合大地主和富農的利益,使他們獲得了更多的土地,而貧苦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則變得毫無保障;第四,向大名直接徵稅,命令大名按百分之一的稅率(每萬石交百石)交納貢賦,而最終這些負擔又會變本加厲地壓在老百姓的身上。所謂的“享保改革”,無非就是幕府與地主富農勾結起來加倍盤剝老百姓而已,正如德川吉宗的重臣神尾春央所言:“百姓似芝麻,越榨越出油。”整個改革就是以此為宗旨進行的。“享保改革”雖然使幕府暫時緩解了財政困難,但卻是竭澤而漁,沒有解決根本的社會問題。

日本研究(三十五):江戶時代的三大改革

享保改革


德川吉宗死後,繼任的第九代、第十代將軍極為昏庸無能。在此期間,將軍的侍從田沼意次逐漸掌握了幕府的實權。公元1772年,田沼意次當上了幕府的老中,開始全面主持幕府的改革。田沼意次是一位極具遠見的政治家,他大力鼓勵商品經濟的發展,陸續批准了許多聯營的行會,允許其壟斷銅、鐵、硫黃以及人參藥材等商品的開發和買賣,幕府則從中抽稅。田沼意次還致力於幕府的專賣制度,他曾試圖讓幕府直接壟斷對清朝出口的海帶和鮑魚乾,以及開展對俄國的貿易,以增加幕府的收入,而且還積極開發北海道。

日本研究(三十五):江戶時代的三大改革

在古代社會,不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都有著普遍的“重農抑商”思想。所謂“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所以統治者會嚴格控制商人的數量,以防從事農業的人口不足。人們鄙視商業和商人,認為他們不事生產,是社會的“五大蟲”之一,故而韓非子主張“使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歷朝歷代也經常下達賤商令,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其子孫“不得仕宦為吏”。然而一些有見識的人卻能看到商業對於國計民生的重要。日本的田沼意次竟能認識到商業之重要並大力推行改革,實屬目光遠大,難能可貴。然而,田沼意次的改革註定是要失敗的,因為武士階層強烈反對重商的政策,再加上難以避免的官商勾結,致使賄賂成風,引起了武士階層的普遍反感。

田意次本人也大肆中飽私囊,他還為自己狡辯:“性命之外,金銀最重。以金銀奉上,非為賄賂,實乃忠心耿耿也。田沼意次的思想太過超越前進,而武士階層的思想則大落其伍,田沼意次註定會成為眾矢之的,再加上他時運不濟,自天明二年(公元1782)至天明八年(公元1788),關東地區的淺間山相繼大規模噴發,導致氣候異常,日本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大饑荒,史稱“天明大饑饉”。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瘟疫橫行,伏屍百萬,人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許多武上將此次大饑荒歸咎於田沼意次的新政,公元1786年,田沼意次被趕出了幕府,“田沼時代”就此結束。


日本研究(三十五):江戶時代的三大改革

寬政改革

田沼意次下臺以後,松平定信繼任幕府老中。由於人們對“天明大饑饉”心有餘悸,公元1789年,取《左傳》中的“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之義,日本改元寬政。松平定信在寬政年間進行的一系列改革,稱為“寬政改革”。寬政改革以“國到享保”為口號,其親旨便是完全否定田盒次的政治,回到享保時代。松平定信推行了許多政策,但本質上不過是“重農抑商”而已,所謂“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然而落後的小農經濟思想註定解決不了商品經濟的社會問題,所以寬政改革既不治標,又不治本,沒有取得預期成效,只不過是通過一些巧取家奪的法令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暫時緩解了幕府的財政危機罷了。

公元1830年,取《孟子》中的“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之義,日本改元“天保”。天保年間,歐洲列強侵入亞洲,西力東新,使整個亞洲風雲變色,山嶽崩摧。中英鴉片戰爭,中國敗於英國,驚了整個日本朝野。


日本研究(三十五):江戶時代的三大改革

天保改革

公元1841年至1843年,時任幕府老中的水野患邦主持了“天保改革”,希冀於內憂外患之際於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改革的主要內容有:第一,鎮壓蘭學(由荷蘭傳入的學問);第二,壓制商業和手工業,將外出打工的農民遣返,令其回鄉務農;第三,解散聯營行會,加重對町人的稅率等等。“天保改革”完全倒行逆施,違背時代流而動。除了比之前的歷次改革更為拼命之外,此次改革再無可稱通之處。但足越拼命就越適得其反,“天保改革”徘徊歧路,眷戀窮城,激起了日本國內各個階層的強烈反對,江戶幕府盡失人心,改革完全失敗了。

自公元1603年至1867年,統治了日本260餘年的德川幕府,整於在西力東漸的世界大勢與眾叛親離的內部憂患之中窮途末路,日薄西山了。江戶時代是日本建制度的頂峰階段之後經歷了明治維新,日本便轉向了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