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廣瑞和他的“牛”日子

在貧困戶中,因缺資金、無技術致貧的不在少數,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蒿松溝村的朱廣瑞就是其中一員。然而,他不僅沒有被困難壓垮,還通過養牛脫了貧。如今,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他正奮力揚鞭。

今年55歲的朱廣瑞,2016年被河南街道蒿松溝村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那一年,母親病重,孩子在唸書,為給母親治病,幾個月下來,家裡的積蓄都花光了,這個本來還算殷實的家庭,一下子成了貧困戶。“當時心裡就想,以後日子該咋過呀!真是想死的心都有!”朱廣瑞告說。這個時候,扶貧幹部來到他家,幫他謀劃脫貧的思路:“你原來也養過牛,現在剛好有養殖政策,也有養殖技術培訓班,你去聽聽,看看能不能通過養殖脫貧。”聽完那期養殖技術培訓,朱廣瑞心裡有了打算:“我有經驗,養牛是個不錯的出路。麥糠和玉米秧能做草料,蓋牛棚也有地方。”

有了打算就有了實際行動。2017年,朱廣瑞借錢買了3頭基礎母牛,建起了牛棚,獲得了2.1萬元到戶增收資金。

清掃牛舍、喂料蓄水、鍘草清糞……每天5時30分許,朱廣瑞夫妻準時在牛棚裡忙碌著。朱廣瑞喂牛的草料有麥糠和玉米秧。為了獲得更多的玉米秧,朱廣瑞將家中的13畝地全種了玉米。他說:“玉米可以賣錢,留下秧作為草料喂牛,一舉兩得。”

提起養牛,朱廣瑞打開了話匣子:“每天5點多鐘就得起床伺候著它們。等它們休息了,我還要摸黑清理牛舍,做防疫。最辛苦的就是母牛下犢的那個晚上,我成宿蹲守在牛棚裡,生怕有什麼閃失。當我看到牛犢出生的那一刻,別提多高興了,我知道這麼久的努力與等待終於迎來了回報。”

由於近幾年基礎母牛市場一路走俏,再加上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共同努力,幾年的光景,他不僅還清了欠款,牛的生意也像滾雪球似的越做越大。今年,朱廣瑞家基礎母牛最大存欄量達到14頭,靠著勤勞肯幹走出貧困陰霾的朱廣瑞終於如願拿到了那張“脫貧光榮證”。

“2019年賣了2 頭牛,今年又賣了一頭牛。它們可是我的‘搖錢樹’,咱能脫貧致富都是它們的功勞。”看著自家的“脫貧功臣”,朱廣瑞滿眼激動。

朱廣瑞和他的“牛”日子

在朱廣瑞家的牆壁上,一張精準識別明白卡記錄了他家的收支“明細”。2019年,僅養牛這一項朱廣瑞一家就賺了4萬餘元。而小額貸款補貼、公益崗位等多種收益的保障也讓朱廣瑞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穩。

“是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重新站了起來,對生活充滿希望。”朱廣瑞撫摸著小牛犢感激地說,“我們還有打掃衛生的公益崗位,一年能收入9000多元。同時還享受著小額貸款補貼,該享受的扶貧政策都享受了。黨的好政策讓我找到了發家致富的門路,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致富奔小康!” (記者 宮立靈 通訊員 孫偉 祝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