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初,下野出国的张学良被蒋介石紧急召回国内。本以为成了举国罪人后,便不能再踏上中华大地一步。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回,时代的天平便由他而倾斜。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1年前,国民党第19路军进行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因触犯了南京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第19路军在被遣散到福建“剿共”后,发生叛变,史称“闽变”。蒋介石为了稳定局势,速召张学良回国。
随后张学良被派到西北,担任“西北剿共总司令部”的副总司令,管辖陕甘宁青四省。陕西杨虎城的第17路军、兰州朱绍良的第3路军、青海马步芳的军队,以及马鸿逵的第15路军都归其节制。此时被张学良所指挥的兵力在30万人以上,这其中随自己入关的东北军就有20万人。
而陕北的刘志丹不过数千人。张学良满怀天真地认为,如果“剿共”成功,就可在西北站稳脚跟,再打回东北去。可现实又给他当头一棒。
第一次发兵,东北军110师和109师,两个师就全军覆灭,两位师长阵亡。而南京政府对全师覆灭不但没有抚恤,还下令撤销番号。这让张学良顿悟:“剿共”只是南京政府为了削弱和消灭整个东北军而已。后面种种的蛛丝马迹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仅如此,据时任东北陆军第三旅旅长何柱国回忆:1936年10月,蒋介石将自己嫡系精锐部队约30个师的兵力统统北调。10月22日蒋介石从南京飞到西安,分别召见的杨虎城和张学良进行谈话,宣布他的三个月的“剿共”计划。
而杨、张二人一致反映,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官兵一直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如果再要求他们“剿共”的话,势必造成军心涣散。蒋介石听完十分恼火地说:“在“共军”未消灭之前,决不谈抗日之事。”
另一方面,陕北中共极力宣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老家去”,这让东北军无心与共军作战。同时张学良和杨虎城感到蒋介石30个师的嫡系军队开到西北来,他们深受威胁,唯恐自己的部队被其吃掉。
不仅如此,南京政府对东北军和自己的偏见,也让张学良愤愤不已。张学良在《忏悔录》中说:“恶缘种种,不啻火上加油。有关刺激军队者:①请求抚恤、补充,皆无果。②援绥之军,未派有东北军。有关于良个人者:双十节政府授勋,有冯玉祥而无良……认为中央有轻视和鼓励不正行动之意存焉。”
张学良始终在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其意在于抗日之前,要保持东北军的实力,准备在抗日战场上和日军血拼。而蒋介石呢?据何柱国回忆:蒋在发动大规模“剿共”战争之前,必须解决张、杨和这两支军队的问题。
蒋介石的最后一步棋,将张、杨二人逼上“兵谏”的绝路。12月7日,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未令张、杨二人参加,使二人产生猜疑。3天后又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甘宁边区剿共总指挥。意图很明显,旨在架空张、杨二人,这更加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
紧接着蒋介石便向二人摊牌,提出了对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调度的两个方案。一: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服从“剿共”命令,全部调上陕甘前线,向红军发动全面进攻,中央大军后面支援。二: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分别调往福建和安徽,让中央军去“剿共”。
老蒋要灭这两支对于他来说的杂牌军的意图已昭然若揭。前者让两军打前锋,中央军后面督战,不论成败,两军都要置于死地。后者拆散两军,这是蒋介石对第十九路军的故伎重演。总之两个方案的目的都是要消灭这两支杂牌军,张、杨二人当然不能接受。
张学良此时感到自己要被覆灭的命运。12月7日,他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来到华清池,想以诚信来感动蒋介石。他声泪俱下、慷慨陈词陈述停止内战的要害。最后蒋介石拍桌大骂:“现在你就是开枪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计划也不能变!”
于是张学良同蒋介石彻底决裂。回忆起当年整个东北易帜,到“九一八”自己背负千史骂名,自己对蒋介石始终没有一丝恨意。但大敌当前,自己的父亲当年是怎么被日本人炸死的。于是他和杨虎城策划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其说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不如说成蒋介石要紧迫统一军权,而极谋消灭杂牌军的种种措施,将张学良和杨虎城逼上了梁山。
“西安事变”的真相,据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中说:“其主动者,实在张学良本身,而首先提出此一劫持主张者,则为杨虎城,且其事前,并未与共产党就此事有任何商量……而且首倡此意的杨虎城,其与共产党‘勾结’更深”
就是说提出劫持主张的是杨虎城,并且蒋介石在关押期间,杨虎城要极力杀掉蒋介石以除后患。而张学良力保蒋介石安全并与杨决裂。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杨虎城被蒋介石囚禁了12年,并在蒋撤出大陆前夕将其杀害的根本原因。
抓了自己老大可不是闹着玩的。张学良同时致电延安和南京方面,希望各方派代表来西安和平解决此事。
1936年12月23日,在西安张学良公馆二楼进行谈判。延安方面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南京方面则是宋子文、宋美龄。最后在多方周旋之下,蒋介石终于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但顾及个人及政府的威信,蒋介石并没有在协议上签字,只是做了口头和人格上的承诺。
事变得以解决,蒋介石等一行人于12月25日下午飞回南京。按说张学良完全可以留在西安,但一念之差造成了他半个世纪的牢狱之灾。张学良也一起上了南下的飞机,正如周恩来说,张学良这样他不仅“摆队送霸天”,还要去“负荆请罪”。
一到南京,张学良便被解下佩剑,押解到军事法庭。南京政府组织了高等军法会审,公推李烈钧为审判长,对张学良进行了军事审判。后张学良被判10年牢狱。
在张学良去南京前,他特意交代,东北军听命于于学忠,抗日联军总部的事,听命于杨虎城。但可悲的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之后便揭开了千古遗恨的悲剧序幕。张学良走后,近20万东北军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竟发展到内部残杀,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东北军祸起萧墙”。
最终当时中国唯一一支海、陆、空编制齐备的、赫赫有名的20万东北军被取消,“东北军”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一个历史符号。而东北军的士兵们则被东调,分驻豫南、皖北、苏北地区。
我们熟知的抗日战争初期取得胜利的战争,大部分是以消耗东北军而换来的。这里我不得不详细罗列一下他们的壮举。
东北军第49军:参加淞沪会战,伤亡过半;
东北军第67军:淞沪战场,军长吴克仁、军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322旅旅长刘启文、321旅旅长朱之荣和王熙瑞等八名团长壮烈殉国。最终67军伤亡殆尽,残部被中央军收编。
东北军第51军:徐州会战和4万日军硬碰硬,伤亡7000余人,会战失利后51军掩护中央军撤退,最后杀出重围。1947年向八路军投诚。
东北军第53军:七七事变后在北平与日军交火,损失惨重,被迫上太行山打游击,后又参加了武汉会战,1943年远征缅甸,1948年向我军投诚。
东北军第57军: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损失惨重,1942年57军的师长常恩多和旅长万毅(两人均为共产党员)哗变,率部向八路军投诚。
我们都知道川军的壮烈,但也应该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背负着不抵抗的骂名。而在抗日战场为了给自己正名,东北军打仗几乎是宁死不撤,打的极为惨烈。东北军最终要么被消灭,要么被中央军吃掉。而开国将军里有25位是东北军出身。
而张学良呢,为了抗日发动西安事变,但他却不能上战场指挥,以报家仇国恨。这可能是他最痛心的事情吧。最终张学良也被囚禁了52年,直到1990年才恢复人身自由。
张学良和蒋介石关系微妙,个中滋味可能只有二人知道吧。晚年的张学良仍称蒋介石为“蒋公”。1975年蒋介石去世,张学良为其写的一副挽联足以说明一切:“关怀之殷,犹如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著名历史学家、胡适先生的关门弟子唐德刚先生这么评价张学良:“张学良可能是中华民国史上最有名的公子哥了但是,治民国史者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统兵治政的干才。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的;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真的别无分店了。少帅张学良之所以成为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其难就难在这个三位一体了。”
閱讀更多 民國歲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