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這是頭條號“懶龍說”的第83篇文章

因為疫情的關係,今年的春節檔所有電影全部從院線撤檔。不過,電影《囧媽》與今日頭條合作,在中國電影歷史上首次採用線上首映的方式,請全國人民一起免費在線看電影。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趁著頭條的活動,我也在西瓜視頻上在線觀看了《囧媽》,電影中的母子關係引發了很多觀眾的共鳴,很多網友都表示“喜提同款媽媽”。我們從《囧媽》電影中,其實看到的是我們自己家庭中的親子關係。

幾年前,在家庭親子關係中,我還是子女的角色。這幾年隨著我家添了一名小正太,我自己的角色也轉變成了父母的角色。隨著角色的轉變,我也需要站在新的角度來思考我自己的親子關係如何構建,我也因此對於家庭親子關係有了一些新的理解。中國的家庭親子關係中其實有幾個元素往往是非常普遍的,那就是控制、逃離以及迴歸,這幾個元素互為因果,也互相作用。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關於中國家庭中的控制、逃離以及迴歸。

一、控制——超過界限的愛變成負擔

從《囧媽》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親切感,這是因為電影中的媽媽和我們很多人的媽媽一樣,都是充滿著控制慾。比如,只要媽媽覺得你餓了,你就一定餓了,所以就沒完沒了給你喂吃的。管你是在欣賞風景還是在發微信。

這就是傳說中的“媽媽覺得你餓”吧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反過來也一樣啊,當媽媽認為你吃飽了,哪怕你都吃了一盒紅燒肉了就差一塊了,媽媽也會毫不留情的擋住你伸向飯盒的筷子。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這樣的“同款父母”,用2019年的一句流行語形容那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其實父母為什麼總是控制慾爆棚呢?從心理學上大概有兩個原因——分離焦慮和完美主義

所謂分離焦慮,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說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孩子對於父母原有的孩童依賴被逐漸剝離。孩子逐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而轉向於構建與父母平等對話的機制。這對於父母來說,是需要一個接受過程的。

自己的孩子,從走哪都要爸爸媽媽抱著到逐漸連行蹤父母都不知道了;從一天到晚在父母面前嘰嘰喳喳到不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話。父母的不平衡,是顯而易見的。

於是,很多父母誤解了孩子,他們認為孩子的自主就是對他們控制的反抗,是對父母情感的疏離。而對於這種孩子與父母心理上的脫離,很多父母存在著焦慮,而他們應對這種焦慮的方式,就是往往採用更強的控制來干涉子女的生活。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另一個原因——完美主義,在電影中其實有體現。徐伊萬在跟媽媽發生爭執的時候,對媽媽這樣說:“在你的心裡面住著一個幻想出來的兒子,他應該吃幾塊紅燒肉,臉上的肉是橫著長還是豎著長,什麼時候要孩子,膀胱幾點鐘排水,你全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呢?這麼多年過去了,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兒子。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徐媽媽其實就有著典型的完美主義的傾向。父母心中存在一個完美的子女形象,他應該無論在任何角度都無可挑剔。然後父母會把這個完美子女的想象覆蓋在自己的真實子女的身上,只有當孩子的行為符合他們“完美子女”的預期的時候,他們才會表現出對孩子的愛以及接受。這樣會讓孩子認為,只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才能獲得父母的愛。父母愛的是那個完美的懂事的自己,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令人感到細思極恐的是,這種完美主義是存在著代際遺傳的。徐伊萬的媽媽這樣對待徐伊萬,徐伊萬也這樣對待自己的妻子。孩子會把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無形中映射在自己的家庭關係中,這就是我們很多人一邊被父母控制,一邊控制自己的孩子的原因

其實,無論是分離焦慮還是完美主義。歸根結底,父母的控制是源自於對子女超出限度的愛,愛是美好的,但是超過界限就會成為負擔。我們很多人,在做子女的時候就負擔著父母過度沉重的愛,然後做了父母再用這樣沉重的負擔來壓自己的兒女。其實,過度沉重的愛,對誰都是無法承受的。

二、逃離——充滿矛盾的自救手段

面對父母的控制,雖然我們的倫理道德總是約束著子女的反抗行為,但是在過度的控制之下,子女也要面對,這時候,逃離就成了一個重要的選項

在《囧媽》裡,其實徐伊萬並不敢當面告訴媽媽自己的想法。對於媽媽的控制,他所能做到的最多也就是偷偷把媽媽的小番茄給扔掉。即便如此,這樣低烈度的反抗已經讓徐伊萬感到無比的驚險刺激了。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而旅途中上車的戰鬥民族女神娜塔莎,則進一步燃起了徐伊萬心中反抗的戰火。兩人陰差陽錯成為了同病相憐的“敝履”。相似的境遇和酒精拉近了兩人的距離,娜塔莎問徐伊萬:“你敢不敢把你的心裡話告訴你媽媽?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徐伊萬本來還在擺手表示不敢,可是下一瞬間就突然被徐媽媽拉上了PK的戰場。在一段雞同鴨講的衝突後,徐伊萬終於說出了那句話:“我要逃離!”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可是在封閉的火車上,能逃離到哪裡呢?其實這列火車也隱喻著我們的生活的環境。子女總是嚷嚷著要逃離,可是面對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以及割不斷的血緣牽絆,又能夠逃離到哪裡呢?這裡的逃離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逃離這種行為本身代表著子女自主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逃離也需要面對未知環境的不安。

子女自主意識覺醒。意味著子女對於自己的行為越來越負責。越來越積極的尋求擔負更多的責任,在做出重要的判斷時更加傾向於獨立面對,不逃避。這其實反應了子女的心理上尋求積極健康的發展,以及自主能力和獨立願望的增強。當子女開始逃離的時候,也意味著子女開始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轉而尋求一種更加成熟的親子關係。

未知環境的不安其實也是逃離所必然面對的。因為逃離意味著子女要離開原有的親密關係,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面對外面未知的世界。有時候,子女一邊嘗試逃離,一邊卻仍然留戀原有的家庭親子關係,逃離有時也並不能給他們帶來自由的喜悅,反而帶來的是空虛和恐懼。這就很像我們一些子女,一方面並不喜歡父母安排的工作或者婚姻,想要逃離,另一方面卻恐懼著逃離後未知的後果,所以最終只能在想逃又不能逃的矛盾中得過且過。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三、迴歸——逃離後形成新的親子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迴歸,不是簡單的得過且過維持現狀,而是在逃離行為之後,父母與子女雙方在衝突後進行交流的基礎上,基於對對方的理解而形成的新的親子關係。這樣的新親子關係應該說是有別於原有的子女像孩童一樣依賴父母的從屬依賴式的親子關係,而是子女真正作為與父母在人格上互相平等,心理上互相尊重的溝通對象,而與父母重新構建的親子關係。

在第一部分中我們提到過,父母對於子女尋求建立這種新親子關係的努力往往開始是不理解的,會認為是對自己控制的反抗。但是其實,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子女自主意識的有效建立,新型親子關係的建立其實對子女的心理發展更加有益,這使得子女在與人交流過程中有著充分的自信,反而可以採取更加自由和尊重的態度與父母進行順暢的溝通,這無疑是更加有利於家庭關係的穩定的。

就像《囧媽》中的徐伊萬,雖然酒後喊出了“我要逃離”。但是經過與媽媽的激烈衝突和摩擦,當母子二人在白雪茫茫的森林中重逢的時候,此時媽媽也真正接受了孩子已經不是以前依賴自己的孩子了,母子之間的從屬依賴關係已經悄然改變,她必須把徐伊萬當做一個真正的成年人。所以媽媽也對著徐伊萬敞開了心扉,徐伊萬才第一次真正面對媽媽所經歷的苦難。

在徐伊萬遞給媽媽奶糖的時候,母子二人在逃離後迴歸,新的親子關係隨之建立。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隨著逃離和迴歸行為的完成,徐伊萬和媽媽雙方達到了對對方的理解,媽媽也明白了自己這些年的控制行為的不合理,徐伊萬也理解了媽媽人生坎坷的辛酸。在這個層面,父母和子女在互相理解尊重的基礎上,達成了和解。

四、反控制、反逃離、反迴歸——當主體和客體調過來會怎樣呢?

說完了控制、逃離和迴歸,這篇文章本來應該結束了。可是我前面說了,我這幾年做了父親,站在了父母的角度上,所以對於家庭親子關係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從《囧媽》這部電影中,其實我們除了看到了父母對於子女的控制,子女對於父母的逃離,以及子女逃離後的迴歸之外,還看到了子女對父母的反控制,父母對子女的反逃離,以及父母也會迴歸的反迴歸的現象。

也就是說除了父母對子女控制之外,子女對父母也在施加控制;除了子女逃離父母之外,父母也在逃離子女;除了子女逃離後會迴歸之外,父母其實也會迴歸。把控制、逃離和迴歸三種行為的主體和客體調個個,就是我所謂的“反控制”、“反逃離”和“反迴歸”。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我們身邊很多的人都是處在跟我一樣的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隨著子女的逐漸成長,父母年齡漸長,逐漸難以再對子女施加控制,反而當子女成為了家裡的頂樑柱的時候,子女開始反過來給父母也施加了控制。我們好像也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給老人施加了很多控制,我們不讓他們出門,不讓他們買東西,美其名曰是怕他們摔著怕他們受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控制。

就好像電影中,徐伊萬剛開始只是找媽媽拿一下護照,就跟媽媽發生了衝突。原因就是媽媽沒有按照徐伊萬的要求去坐飛機。其實,這裡徐伊萬也是在對徐媽媽施加了控制,也是要求媽媽必須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執行,這無疑是一種反控制的現象了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對於子女的反控制,父母也有一種反逃離的現象。現在很多父母,對於跟子女住在一起都有著顧慮,這也是一種反逃離。一方面,父母也不想麻煩兒女,另一方面,父母一旦去了子女那裡,就得承擔起買菜做飯帶孩子一系列家務,這與其說是養老,不如說是當了免費的保姆。父母活了大半輩子,也希望自己能活出自己,不用為子女而活。反逃離也是父母的獨立意識的覺醒

但是與子女逃離後會迴歸一樣,即使逃離也無法逃脫血緣的羈縻,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又總是讓父母還是選擇了迴歸子女身邊,去承擔起為子女照顧衣食起居的事情。短暫的逃離後,依然是長久的牽絆,最終還是選擇迴歸。這也就是反迴歸。

所以,在電影的後半段,徐伊萬和媽媽經過逃離都回歸到了對方身邊,媽媽把徐伊萬當做了心理成熟的成年人,跟他坦白自己內心的創傷。而徐伊萬也通過媽媽在舞臺上的表現,重新意識到自己媽媽除了家長裡短之外,還有著在舞臺上光芒萬丈的輝煌。他們互相都認同和接納了對方的價值,同時也都變成了更好的自己。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囧媽》這部電影,看起來是一部喜劇片,其實可以看做是一部講述家庭關係的影片。影片中徐伊萬和媽媽的關係,像極了我們每個人的家庭親子關係。中國的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間隨著時間的演變,控制、逃離和迴歸這三個行為總是在不斷交替,而這三種行為的主客體也隨著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子女小的時候,父母控制子女、子女逃離父母,子女逃離以後再回歸。但到了子女長大以後,父母老了,子女開始控制父母,父母開始逃離子女,但是最終父母逃離以後仍然會迴歸。這種控制與反控制,逃離與反逃離以及迴歸與反迴歸的現象不斷在我們的人生中交織,而我們的親子關係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正和重塑,逐漸向著成熟穩定的方向發展。

其實無論是誰對誰控制,誰對誰逃離,其根本都是沒有把對方作為與自己人格上平等的對象來進行溝通和交流,我們或者屈服父母的控制,或者強迫父母屈服我們的控制,這其實都不是一種互相尊重和包容的態度和方式。

正如《囧媽》的結尾,徐伊萬給前妻的留言所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也希望我們在經歷了控制、逃離後,最終都能夠迴歸到家庭親子關係中來,與父母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好好聊聊。在深入的溝通中,和父母,和自己,真正的和解。

從《囧媽》入手談談中國式親子關係的控制、逃離與迴歸



參考文獻

1、《逃離抑或迴歸———門羅的 《逃離》對傳統家庭倫理的反思》 周庭華 國外文學 2014年第3期

2、《為何家會傷人》 武志紅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06

3、《父母教養方式、青少年的父母權威觀/行為自主期望與親子關係研究》 王美萍 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4、《父母心理控制的代際傳遞:父母完美主義與婚姻滿意度的作用》 於靜 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感謝您關注頭條號“懶龍說”,如果您喜歡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評論下方與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轉發朋友圈,甚至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讚賞”,為作者提供一點點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