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長假期間,我一直宅在家中,不用送孩子上學、輔導作業,倒是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也有心思和機會欣賞了一大批優秀電影。

最近觀影量大為提升,但真正在心靈深處引發觸動的還是任素汐、吳昱翰、劉迅、趙海燕主演的《半個喜劇》

這部電影的基調是“喜劇”,但從片名來看,就連主創也知道這不是一部百分百傳遞歡樂情緒的影片,如果你以為能夠從影片中獲得輕鬆愜意的享受,那可能就要失望了。

因為它真的是有些致鬱,特別是片中孫同母子的相處模式更是讓人感到透不過氣來。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半個喜劇》:喪失殆盡的自主意識與讓人絕望的親子關係

孫同是一個從“小地方”考到北京的普通青年,“資質平庸”、“家境平常”、“渴望在京城立足”成了他身上最為鮮明的符號,而這也是大多數“京漂”身上具有普遍性的特點。

孫同的父母早年離異,母親帶著一種“賭氣”的情緒,用“不惜一切代價”的態度撫養和栽培兒子。

在兒子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這位強勢的母親都會毫不客氣地插手其中,代替兒子做出自以為正確的選擇: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1.替孩子決定交友人選。

兒子的好友鄭多多是個地地道道的渣男,他仗著自己英俊的外表、優越的家庭條件周旋於眾多女性之間,無所顧忌地欺騙姑娘們的感情。

孫同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打心眼裡對鄭多多感到不恥。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但母親卻強迫孫同與鄭多多保持交往,只為倚仗對方的“能力”,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和夢寐以求的“戶口”。在這個過程中,即便兒子多次訴說“自己活的像條狗”,母親卻不以為然

2.插手孩子的情感生活。

孫同是個老實、慢熱的孩子,在偶然的機會下,他遇到了畢生的摯愛莫默。

孫同珍惜這段感情,希望能夠和莫默修成正果。

然而,母親卻不能接受莫默之前的交往“劣跡”,為了逼迫兒子分手,她“一哭二鬧三裝病”,引得醫院裡人人側目,兒子也不得不在她的逼迫下做了最為痛苦的選擇。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3.管控孩子的個人發展。

影片中出現過孫同錄歌、在酒吧演唱的畫面,不難看出他的夢想是從事音樂創作,可在母親看來,這所謂的“夢想”就是離經叛道、自甘墮落。

母親給孫同安排了一條最“穩妥”的康莊大道:討好鄭多多,在京城紮下根來、買房、結婚、成家立業……

為了實現這一切,母親毫不猶豫地賣掉了老家的房子,這種“自我犧牲”的做法讓她感覺格外陶醉。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遺憾的是,<strong>母親從來沒有想過兒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她不在乎兒子是怎麼想的,不關心兒子喜歡什麼,更聽不進去兒子的一句辯解。

長期接受母親擺佈的孫同早已失去了自己的人格,他逆來順受、得過且過,哪怕在片尾唯一一次“爆發”看起來也是軟軟的、喪喪的。

這段母子對話也是最讓我感到難過的片段,被逼無奈的孫同發出了絕望的質問:<strong>“媽,你想要的一切我都滿足你了,你還想要我怎麼樣啊。”

母親卻露出了震驚的表情:“<strong>誰想要的一切?我想要的?工作戶口不是你想要的?買房子是媽住嗎?媽想要什麼啊?<strong>媽就想讓你穩定,讓你開心!”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看到這裡,我真的想替孫同放聲大哭。有多少父母正像這位母親一樣,從自我角度出發肆無忌憚地干涉孩子、控制孩子,還美其名曰“這正是孩子想要的人生”。

他們從主觀上認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確的,而孩子應當理所當然地感恩,並由衷地感到開心,可惜他們並不知道,失去了“自主”、任何事都要受到別人支配的感覺有多麼痛苦。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為什麼孩子需要真正的“自主”?

什麼是“自主”?<strong>簡單地理解,“自主”就是一種獨立於他人、不受他人支配的狀態。

自主不僅要求孩子從行為上要脫離他人的限制,還應在認知、態度和情緒上都要實現真正的“自主”。

和父母的關聯和獨立常常是“自主”這個命題上最為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從青春期到成年早期(22~32歲)的這段時間,孩子想要實現“自主意識”的需求往往會變得非常強烈。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然而,在很多缺乏界限感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過度關聯,不停地對孩子的個人生活指手畫腳,致使孩子的“自主意識”受到了限制和打壓。

在這類家庭中,孩子沒有自我管理的權力,並會礙於父母施加的壓力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

這會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嚴重時還會妨礙他們人格的健康成長,《半個喜劇》中的孫同無疑就是這種孩子的突出代表。

在孫同心中,強烈的“自主意識”已經甦醒,他渴望脫離母親的控制,渴望完成與原生家庭的分離,渴望在自己的生活和母親的生活之間建立起清晰的“邊界”。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這種對於“自主”的追尋是非常可貴的,當一個人能夠在態度上、情緒上、行為上實現真正自主的時候,他的自尊水平會明顯升高,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會大大增強;他會有更多的幸福感,也會更加自信,不會被自卑、抑鬱、焦慮、苦惱等負面情緒纏繞。

心理學家曾經對63個不同國家的42萬隨機挑選的對象進行過調查:發現那些不依賴父母、能夠對人生大事自主決策的人,基本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較高,焦慮和壓力水平也比較低。


相反,無法實現自我選擇、自我負責、自我管理的人則更容易陷入自卑、焦慮和對自身的厭惡感中。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就像孫同便陷入了長期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之中,他的內心彷彿被分裂成為“兩極”:

  • 一方面,他想讓母親滿意,想要對得起母親的“付出”,所以他願意犧牲自己的“自主”,哪怕這樣做會讓自己十分痛苦;
  • 可另一方面,他又本能地發現自己的選擇是與堅持的價值觀相違背的:曲意逢迎、替渣男打掩護這樣的事情是他最不屑去做的,但是在母親施加的強大壓力下,他又不得不去勉力敷衍。

不難想象,這種失去自主的“兩極化人生”是多麼的讓人難受。難怪孫同的自我評價會越來越低,甚至會因為他人的一句諷刺“英雄出少年”而陷入長久的自我厭棄中。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如何判斷孩子具備真正的自主意識?

沒有“自主”的人生是可悲的,那麼,我們應當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已經實現了真正“自主”呢?

根據蘇珊•弗蘭克等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將一個孩子獲得自主的過程概括為三個方面的變化:

1.能夠在自己和父母的生活之間建立起清晰的界限。

一個真正自主的孩子,已經順利地完成了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可以將分屬於自己和父母的“事務界限”清晰地區分開來,不會讓父母過多幹涉自己的生活

與此同時,孩子也能夠與父母發展出除了“親子”關係之外的、全新的、屬於幾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不會讓彼此之間的“情感界限”含糊不清。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2.能夠很好地適應外界環境,可以實現自主決策。

一個自主的孩子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可以較好地應對各種困難的處境,在經濟上也能與父母分開界限,不會再接受父母的資助,依賴父母生存。

在面對人生的重大選擇,如找工作、挑選配偶、成家立業等方面,他也能夠行使自由意志、進行自主決策,而不會總是將決定權交給自己的父母。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3.能夠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受父母影響和控制。

一個真正自主的孩子能夠控制住自我產生的情緒,在出現羞恥、內疚、憤怒等負面情緒的時候,他不會任自己被負面情緒所淹沒,或是出現情緒失控、行為失當的情況。

他也不會讓自己被父母的情緒輕易地影響,而且他能夠堅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即使這種價值觀與父母的意志相違背,他也不會輕易妥協,不會因為父母哭泣、發怒、冷暴力而改變自己的想法。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去評估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是否已經“越界”,看看自己有沒有給孩子的“自主意識”成長以足夠的空間。

同時,我們也可以正確地引導孩子,喚醒他們的“自主意識”,使他們能夠實現真正的自主,表現出獨立的人格和鮮明的個人意願。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自主並非割裂,而是責任意識的外顯

<strong>必須指出的是,喚醒孩子的“自主意識”並不意味著要割裂正常的親子關係,我們需要在“保持自主”和“避免割裂”之間把握好分寸。

“自主”並不等同於放棄親情,不是一味追求與父母的徹底分離;相反,良好的家庭關係對於自主意識的醒覺反而能夠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比如在一些民主氛圍濃厚的家庭中,父母會主動鼓勵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還會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意識。

此時孩子對此應當持歡迎態度,切勿為了爭取“獨立”,故意對父母持輕慢態度,或是刻意在家庭中製造衝突,這樣反而不利於自己健康人格的發展。

除此以外,我們還應當幫助孩子建立起“責任意識”,因為自主並不是“任性妄為”,它也意味著孩子要對自己所做的行為引發的後果承擔責任。


解讀《半個喜劇》親子關係,顛覆認知,幫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也正是因為這樣,著名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家弗蘭克爾才會把“行使自由意志”分為兩個層面

  • 第一層是“自由的選擇”。也就是說,不論你身處多麼惡劣的環境中,都有權力自由選擇自己的立場,選擇自己對於命運的反應方式和未來的生活道路。
  • 第二層是“承擔選擇的責任”。是說你一旦做出了選擇,就要負責任地堅持下去,不能因為遭受挫折就改弦更張,也不能選擇屈服於他人(主要是父母)的意志。

只有做到了上述兩個層面,孩子才算是實現了自主管理和自我決策,也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自主”的能力。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