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拿佛系,搪塞自己的青春

“佛系”人生觀,只是“懶惰”青年的保護色

別再拿佛系,搪塞自己的青春

不知何時“佛系”一詞,風起雲湧,席捲了看似體面的網絡世界,然而這看起來高端洋氣的新生詞彙,給予網羅大眾的卻是安然自得、逃避現實的處世假象,安撫了一群“懶惰”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四無青年。

別再拿佛系,搪塞自己的青春
“佛系”青年的設定起源

“佛系”一詞最早是在2017年4月份,被飯圈定義,代表一種愛與和平、遠離撕逼的追星狀態,具體出處已無從考究。隨後9月份,一名叫@奶騎本騎 的微博博主,發佈了一條為“佛系追星”的博文,瞬間引發過萬討論,至此該詞被熟知。但真正使“佛系“爆紅網絡,產生蝴蝶效應的根因是,12月12日凌晨,新世相發佈的《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文中稱手握保溫杯,水溫未涼的辦公室90後,已經找到人生新方向,他們宣佈成佛了。還詳細闡述了一堆所謂佛系青年不喜不悲的“大悲咒”人生表現:

別再拿佛系,搪塞自己的青春

由此,#佛系青年已經廢了#、#其實就是喪#、#標榜稱讚佛系人生#等系列話題,應運而生且褒貶不一。

“佛系”人生觀,只是對現實生活的妥協

一直在思考,“佛系”人生觀到底為何暢銷?它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該推崇還是摒棄?對於暢銷的原因,膚淺的我認為無外乎兩點:“現實生活的壓力和夢想的反差值。”頂著遠大理想,奔赴在各都市打拼的油膩90後中年大叔、老阿姨們,不如意十有八九,或因想法太多,辦法太少,或因慾望太大,能力太小。往往最後,被磨去鋒芒,勤勤懇懇工作,不計較不期許,日子反而過的自在如意。但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這樣的“佛系”發展軌跡:不是無慾無求,只是我們在操控慾望的現實中被妥協。

“不是第一時間就願意走過去找司機車師傅,只是害怕浪費時間,所以給出的最快解決方法。”--佛系乘客

“不是每天都願意將昨天的再來一份,只是害怕為選擇哪家苦惱,直到懶得選擇。”--佛系食客

別再拿佛系,搪塞自己的青春

“不是不想精緻養娃,只是沒精力、沒關係、沒金錢,更是在北京不支持。--佛系養娃

隨遇而安,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那些穿著“佛系”外套的五四青年,或許只是想找個藉口,找個堂而皇之的理由說服自己,他們也許在想:“世人皆平凡,我平凡地過生活,也食之有味呀。”可是平凡平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逐漸出現的,那顆一灘死水的心呀!不禁問:難道你的一生只是想意思意思而已嗎?

“佛系”登場並非藉口,還望不忘初心

六祖說:“既非幡動,亦非風動,乃爾心動也。我們因心生妄念而有種種世間景象,若能離開心之妄念,每個人做到寵辱不驚、不執著,周圍平等,無有變異,繼而實現萬物契合,生活得以如意。”這也許是佛系本意,不喜不悲,真如本心。但在理想與現實衝突的21世紀,“佛系”登場,難免成為藉口,成為逃避、隨意而安、喪文化的保護色。

忽然憶起,少年時代,常常問自己,桃花源記和富可敵國的生活,我會選擇哪一個?以前傻傻不經事,羨慕桃花源記,羨慕安逸,覺得世界危險可怕;但是長成之後,富可敵國便成了唯一答案,或是財奴,或是功利,但富可敵國之下,可實現的還有“我們那顆夢想成真的心”!

關注 | 一哥彌勒 | 漲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