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扶貧的神奇“裂變”——鳳凰“竹山模式”調查報告

編者按:湖南省鳳凰縣竹山村、老洞村是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駐村扶貧點。近年來,在省文化和旅遊廳的駐點幫扶下,駐村工作隊會同當地黨委政府立足資源特色,發揮行業優勢,轉換髮展思路,把老洞村、竹山村作為旅遊目的地來打造,成功探索出新形勢下文旅扶貧的“竹山模式”。3月18日至22日,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揚先率廳人事處、財務處、藝術處、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產業發展處、資源開發與全域旅遊推進處、推廣傳播和交流合作處等相關處室負責人深入村裡專題調研“竹山模式”,總結文旅扶貧經驗,探索後發展地區可推廣、可複製的文旅扶貧新路。現將其調研報告予以編髮,以資借鑑與參考。

文旅扶貧的神奇“裂變”——鳳凰“竹山模式”調查報告

3月中旬,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揚先牽頭組成專題調研組,並率隊深入鳳凰縣麻衝鄉竹山村、老洞村就鄉村文化旅遊業助推脫貧攻堅情況開展調研。調研組一行體驗了《愛在竹山》深浸體驗村落劇,調研了竹山無邊界遊池、竹山鄉居、老洞百畝荷花園、自駕車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探訪了老洞苗寨和竹山傳統古村落。大家認為,竹山村、老洞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依託文化旅遊產業,創造了經驗彌足珍貴的“竹山模式”,實現了落後山村的神奇“裂變”,譜寫了文旅扶貧可推廣、可複製的嶄新篇章。

一、“竹山模式”是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網紅明星”

竹山村、老洞村地處湘西地區腹地、鳳凰縣城西北,距離鳳凰古城30公里,共有662戶2808人,是純苗族聚居村和古傳統村落。這裡曾經一度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滯後,村容村貌較差,群眾觀念“守舊”,是湘西地區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省文化和旅遊廳先後派出兩輪扶貧工作隊進駐老洞村、竹山村,聯合當地黨委政府,發揮行業優勢,聚集各方力量,打造一村一景點、一組一主題、一戶一場景,迅速將“名不見經傳”的兩個村變成了遊客“最想去”的目的地。目前,竹山村成為了當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當之無愧的鄉村發展“網紅明星”。其成效體現在“變”“實”“活”“惠”四個關鍵字上:

——變:村莊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竹山村、老洞村由曾經遠近聞名的落後村,迅速蝶變成脫貧村、度假村,村民們在一樣的土地過上不一樣的生活,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說是“三年的變化抵得上三百年的變化”。首先是路修通了。進村道路由原來的3.5米寬、山路彎彎、陡峭險峻的水泥路改擴建國家三級旅遊公路,安全性、舒適度大為提升。其次是環境變美了。過去村民多以打工、種田為生,村內石頭屋、土坯房眾多,牛欄豬舍亂搭亂建,蚊蠅滋生,草堆、糞堆、垃圾隨處可見。現在村莊房屋齊整、花草掩映其中,四面青山,鬱鬱蔥蔥,清澈的沱江,蜿蜒東流,村內森林覆蓋率升至68%。第三是住房改善了。老洞村、竹山村兩個易地扶貧安置點分別安置貧困戶89戶、55戶,青瓦黃牆,桃紅柳綠,象鑲嵌在群山環繞中的兩顆耀眼明珠。

——實:山村發展基礎得到全面夯實。過去兩村尤其是竹山村耕地零散,廣大群眾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祖祖輩輩延續著傳統農業勞作,無規模農業、無集體經濟和經營收入。近年來,兩村紮實推進公共基礎建設,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文旅扶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可進入性大為增強。以竹山村、老洞村為重要節點,貫通“千麻”旅遊公路,串聯鳳凰鄉村旅遊北線南線,閉合古城景區、苗鄉旅遊的旅遊圈(環線),形成快捷、高效的全域旅遊交通網。二是接待能力穩步提高。遊客接待中心、旅遊停車場、旅遊廁所、商品販售點迅速建成,竹山鄉居、竹山康養、老洞自駕車露營基地等集餐飲、住宿、休閒一體的鏈條初步形成,村內日接待量可達200餘人次以上。三是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建好了旅遊標識標牌,整治了環境衛生,抓好了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等工作,有效提升了鄉村文化旅遊舒適度。

——活:鄉村文旅產業攪活“一池春水”。產業互動格局初步形成,《愛在竹山》景區、竹山苗嶺無邊界泳池、竹山鄉居民宿、老洞露營基地“四個業態產品”全新推出,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發展。營銷推廣活動紛至沓來,竹山村提煉了“真心擁抱苗鄉”“到竹山苗寨做客”等富有情懷的口號,舉辦了美麗鄉村四季攝影賽、“苗族食俗”廚藝大賽、評選“孝老愛親模範”、文藝“雙送”惠民等系列活動穩步開展,引來了“人氣”、帶來了“財氣”。老洞村每年舉辦中國鳳凰苗族“三月三”馬蘭情人節,2017年還成功承辦湖南秋季鄉村旅遊節。可以說,這兩個村穩步實施“旅遊+”戰略,豐富鄉村文旅內涵與外延,打造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全產業鏈,讓山區變景區、舊房變新房,建成了集文化體驗、旅遊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綜合產業體系。來村吃農家飯、幹農家活、隨農家俗,悄成當地時尚。今年疫情形勢逐步好轉後,“竹山鄉居”民宿於3月8日正式開業,開業以來人氣很足,有時“足”到一房難求。目前,兩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有效攪動了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成為帶動周邊發展的新“引擎”。

——惠:貧困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老洞村、竹山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2200元、1800元分別增長到5600元、5300元,貧困發生率由37.2%、21%下降至0.8%、0.6%,成功完成整村脫貧出列的目標任務。兩村廣大貧困群眾津津樂道、交口稱讚的是,他們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家門口賺錢”,還可以房屋、土地等資產入股分享旅遊紅利,獲得穩定收入。竹山村一組吳信胖,今年81歲,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年齡這麼大還能當上“演員”,其編籮筐、織草鞋“竟然”成為遊客眼中的“絕活”,而且每月能掙上1600元;一組龍炳妹自從被聘上村落劇演員後,既能照顧好家庭,又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年房屋資產性收入和工資收入達到3萬元,生活質量大為改變,幸福感普通增強。老洞村麻志明建成了村裡第一家“苗家第一宴”,當上了苗家餐飲“老闆”,年收入可達5萬元。應該說,這兩個村的廣大群眾真正做上了旅遊事,吃上了旅遊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文旅扶貧的神奇“裂變”——鳳凰“竹山模式”調查報告

竹山苗寨鄉居。

二、“竹山模式”是新時代鄉村發展的“全新路徑”

竹山村、老洞村以文旅為主攻,闖出美麗戰勝貧困新路子、走出鄉村振興新模式,創造了落後山村跨越發展的“奇蹟”和打造了新農村建設的“標杆”。其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於以下四方面:

1.凝聚合力是“竹山模式”成功的根本。“竹山模式”有效將省文旅廳的引領力、地方政府的執行力、村民群眾的向心力“三力”有機結合、科學整合,凝聚起求發展、促脫貧的磅礴力量。在引領力方面,省文旅廳瞄準打造文旅扶貧新樣板,充分發揮行業優勢,高起點高標準編制了文化旅遊產業規劃;廳黨組書記禹新榮、廳長陳獻春、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高揚先等廳領導經常進村入戶調研,摸實情,抓調度,“手把手”指導、“實打實”推動,幫助整合資金、協調項目、解決難題,特別是文旅融合後,繼續保持焦點不散、靶心不移,力度不減、標準不降,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要智力提供智力,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凝聚起全廳強大的幫扶力量。如廳財務處將產業發展資金資納入年度預算,保障駐村工作隊運轉經費;人事處選齊配強能力強、素質高的幹部,先後派出兩輪駐村扶貧隊員;資源開發處精準指導景區創建,確保鄉村旅遊點建設標準和質量;非遺處引導挖掘苗族民俗文化,豐富文化旅遊內涵和外延;產業發展處實施“文旅+”戰略,培育了一批符合當地實際融合產業;推廣傳播處指導編制文旅宣傳手冊,納入全省整體文旅宣傳營銷內容,等等。在執行力方面,鳳凰縣委、縣政府、省文旅廳駐村扶貧隊、鳳凰旅投公司廣泛動員村民群眾,蹄急步穩推進村民培訓,並以千麻公路通車為契機,聚集各方力量,先後投入5000萬餘元,17天建成老洞露營基地,3個月建成苗嶺無邊界溫泉游泳池、竹山鄉居民宿和“愛在竹山”沉浸式體驗景區。其中,老洞露營基地成為湖南省四個露營基地打卡之一,陸續接待貴州銅仁、重慶秀山、湖南懷化、長沙等省內外遊客,短期實現收入50.2萬元。

2.對接市場是“竹山模式”成功的關鍵。省文旅廳積極牽線搭橋,先後邀請自駕友、OAD設計公司、美聚源、快居美、智成旅遊等公司去村裡“問診把脈”,幫助謀劃文旅扶貧“切入點”和相關項目工作。目前,兩個村在成立老洞村旅遊公司、竹山村旅遊合作社的基礎上,成功引進鳳凰旅投公司,實現了與市場的有機嫁接,確保了鄉村文旅產業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實踐證明,鳳凰旅投公司的進入成為“竹山模式”成功關鍵的一著棋。該公司採用現代企業管理和市場運作模式,立足山水、民情、民俗資源,挖掘苗家農耕、編織草鞋、紡紗、織布、婚嫁等民間習俗,讓習俗文化在保護中得到合理利用,進而再造“實景”旅遊產品,巧妙地將農村民居轉化成文旅場景,較好地實現了將村內資源變資產、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

3.融合發展是“竹山模式”成功的基礎。“竹山模式”不僅有文化和旅遊的融合,還有農業和旅遊的融合,更有自然山水與民俗的融合、古老傳統與時尚藝術的融合。兩個村十分注重文物保護,陳渠珍公館、麻家大院等20處文物得到保護維修、合理利用;十分注重文化再造,開發“實景”旅遊產品,遊客可在吃簸箕宴、舂碓、磨豆腐、讀農耕、玩婚俗、學苗語、唱苗歌等過程中尋覓鄉愁、愉悅心靈;十分注重文化創新,引進項目資金100萬元,成立非遺產業合作社,建立家庭非遺作坊,20餘名非遺傳人獲得穩定收入。在農旅融合方面,竹山村種植優質油茶160畝、獼猴桃300畝、懶漢梨100畝;老洞村提出“一業帶四園”思路,以鄉村旅遊為主業,成功開發兩百畝高山荷園、百畝黃桃園、百畝奈李園、百畝金銀花園,實現旅遊與農業的有機融合,多層次、多維度、多方面豐富了文化旅遊的內涵。

4.群眾參與是“竹山模式”成功的保障。村落變景區,村民變“演員”是“竹山模式”的真實寫照。竹山村、老洞村巧妙地將村民納入苗寨故事,全方位讓其參與其中,讓村民真正成為發展的“主人”。目前,“竹山鄉居”租用村民住房44棟,每年每戶租金3000元,並按三年遞增5%的標準補助;安排村民務工42人,人均年收入可達2.7萬元。建立竹山旅遊合作社,直接提供就業崗位82個。簽訂建檔立卡戶委託幫扶協議書,每年每人享受固定收益160元,其中2019年每戶分紅300元。設立農村電子商務中心,拓寬藍莓、黃桃、蓮子、臘肉、苗繡等特色產品市場,讓鄉村農旅產品走出“山門”。老洞村推行“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開發荷花田210畝,農戶入股定期參與分紅,僅土地流轉租金增加收入6萬元。此外,“竹山模式”還帶動翻身村稻花魚、下麻村雞蛋、涼燈村黃酒等周邊村寨10多種農產品銷售。

文旅扶貧的神奇“裂變”——鳳凰“竹山模式”調查報告

三、“竹山模式”可為後發展山區提供“有效參照”

總結“竹山模式”經驗、放大“竹山模式”效應對於後發展地區來說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建議有條件、有資源、有潛力的地方把文旅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鄉村振興的有效之策來抓,找準突破口,點燃“導火索”,形成促發展、促脫貧的“裂變”效應。

一是觀念要轉變。當地村民群眾思想僵化、觀念落後是制約文旅扶貧的首要“瓶頸”。這些年,省文旅廳對症下藥,先後安排村支兩委、村民骨幹和積極分子分批次赴省內長沙、永州、邵陽,省外山東、河南、四川、江浙等地開闊眼界,培育了一大批發展“帶頭人”。省文旅廳駐村工作隊、當地黨委政府、鳳凰旅投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對村民開展全員培訓,以上“夜校”、看電影等方式,“現身說法”,反覆溝通,引導村民群眾實現了思想大轉變、行為大轉移。同時,在執行層面也要轉變觀念。開始大家對老洞村、竹山村開展鄉村文旅扶貧的決心是不夠、信心是不足的。省文旅廳駐村工作隊經過反覆調研、多方做工作,成功促成各方統一了思想認識,激發了戰貧困、促發展的“奮鬥”精神。近年來,駐村工作隊、當地黨委政府、市場主體咬定青山不放鬆,一任接著一任幹,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氣度和敢打勝仗、善打勝仗、敢於勝利的鬥爭精神,硬是將昔日交通不便、基礎很差,自我封閉、觀念落後,無人看好、不敢想象的苗區山寨打造成如今文旅高度融合、發展勢頭強勁的美麗鄉村。

二是力量要整合。推進鄉村發展必須綜合發揮當地政府、市場主體、村民群眾和社會的力量。當地黨委、政府要主動引領文旅扶貧發展,將所要打造的村或地區納入文旅發展全域規劃、作為重要節點來打造,抓實抓好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整合部門項目和資金,讓其快速傾斜、快速集結。在此基礎上,要主動對接市場,主動融入市場,將鄉村文旅開發和建設具體事項交由市場去做,堅持用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讓其快速見成效。村民群眾和社會力量也是開展文旅扶貧的重要力量,有時甚至影響發展全局,必須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參與文旅脫貧的主戰場。

三是市場要對接。很多地方在脫貧攻堅中,在政府主導期間各項工作做得非常好、非常到位,但一旦政府力量退出,則馬上陷入“衰敗”,極大可能出現“前功盡棄”。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功課做得不足、市場對接不夠。鳳凰縣委、縣政府、省文旅廳駐村工作隊十分注重培育市場,注重化真功、用真心,引進專業公司、專業團隊,全面開啟了對接市場、市場主導開發的新局面。目前,無論在景區定位,還是在市場營銷;無論是客源組織,還是文化挖掘,都按照市場需求、市場規律辦事,抓得好很到位,最終實現文遊產品建設、產業體系構建和市場營銷的有機結合,實現與客源地的緊密銜接(甚至可無縫對接),走出一條符合文旅發展規律、切合當地發展的市場化道路。

四是機制要建好。老洞村建立了“文旅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三級管理”方式、竹山村建立了“旅遊合作社+農戶”的“兩級管理”方式。實踐證明,兩個村的管理方式,能較好地兼顧村裡、村民及市場運營主體的各方利益,尤其是能快速處理矛盾和協調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動員群眾支持文旅開發、參與文旅開發。在有條件擬開展文旅扶貧的村或地區,建議村級層面要建立以村支兩委為主的矛盾協調機制;以合作社為主的村民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合作機制;以市場運營公司為主的開發運營機制,找準各方利益平衡點、契合點,形成全方位、穩步高效的運行機制。

五是利益要共享。著眼建立利益共同體,建議成立旅遊業發展等專業合社,以寨內每戶村民的民居、土地、山林、資金等作為股份,注入專業合作社,讓村民自主結成利益聯盟,“捆綁”村民,把資源變資產、產品變商品、村民變股民,實現盈利共享,風險共擔。專業合作社還可代表村民群眾,與市場開發主體合作開發,或代表集體爭取村民旅遊利益。專業合作社還可以作為投資方,以資源入股,與相關市場主體合作經營,雙方各持一定比例股權,收益實行按股分紅與按勞分紅相結合,形成多方參與、風險共擔、互利共贏機制,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三重效益。

(本文系省文化和旅遊廳專題調研組調查報告,調研組成員:高揚先 楊寶奕 周志勇 顏 喜 黃國斌 夏陽春 李新橋 龍刻銘 劉焱琳,執筆:龍刻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