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服遮擋了他的模樣,終於可以看清救命恩人了

4月16日凌晨,援助上海公衛中心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專家朱銘力收到這樣一條短信,“防護服完全遮擋了他的模樣,老爸看新聞差點沒認出來,救命恩人的模樣怎麼可以記不清,還好新聞裡看到了他清晰的模樣。” 原來發信息的是新冠肺炎患者老陳的女兒。患者老陳用了整整40天ECMO(人工膜肺機),4月15日康復出院,看新聞才知道自己的主診醫生,來自仁濟醫院重症醫學科的皋源主任和他團隊醫生的模樣。

防護服遮擋了他的模樣,終於可以看清救命恩人了
/
/
/


走出隔離區的危重症患者、65歲的上海人老陳於2月2日入院後,他的病情急轉直下,一波三折,曾出現了腸道功能障礙,導致腹腔高壓,影響了ECMO的正常運轉,後期還出現凝血紊亂、喚醒困難……整整70多天中,他的生命體徵依靠ECMO維持了40天。4月15日,他脫掉ECMO(人工膜肺機)20多天後康復出院。這是仁濟天團在公衛抗擊新冠肺炎的“戰鬥日曆”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老陳在無意識地“夢遊”之時,他或許並不知道在自己發生了什麼,醫護人員為了拯救像他這樣的危重症患者付出了哪些努力。仁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皋源揭秘了隔離病房裡仁濟天團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2月2日起,有一支仁濟天團耕耘在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的重症ICU中。這就是由28位成員組成的仁濟醫院援公衛重症團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目前仍在上海公衛堅守中。

掌門人的“盯”字訣

皋源主任是仁濟天團的掌門人,每天早晨7點半率眾將入艙,開始了每天兩次的查房。

除了每天4、5個小時的查房外,重症患者情況瞬息萬變,皋掌門祭出“盯”字訣,一出艙就死死盯著清潔區監護儀的屏幕,手執釘釘App,運籌帷幄,平隱患於隔離艙之外。

“瑞芬加0.5”、“去甲腎減1毫升”、“呼吸波形不對,換過濾器”,一道道將令由此發出,有時更是抄起隔離衣就衝進艙內,使病人轉危為安。

即便病人平穩,即便已經是午夜,即便是皋掌門夢驚起夜,也必定要來監護屏幕前駐足看一會才肯放心地繼續入睡。各類尖端醫療技術對皋掌門來說,已經如數家珍,如何應用能夠讓患者最大獲益,便是他每天都在問自己的關鍵問題。一路摸著石頭過河,他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上海共識”,謹慎地“盯”著患者,嚴厲地“盯”著團隊,最終換來了4月15日,上了40天ECMO的重症患者痊癒出院,換來了上海第一例輸入型危重症患者的順利撤離ECMO,等等。

防護服遮擋了他的模樣,終於可以看清救命恩人了
/
/
/


他執掌“容量管理”的帥印

要說橫跨仁濟臨床天團和CRRT天團的“跨界將軍”,非朱銘力主任莫屬。“容量管理”的帥印便由他執掌。新冠肺炎的臨床特點決定了每日出入量的控制要精確到50毫升,也就是多喝那麼一口水的程度。容量決定了病人的心臟功能,肺部滲出,腎臟負荷。軍令如山,皋掌門一聲令下“今天液體平衡負500ml!”。一邊守著血透機、一邊盯著集尿袋、旁光掃著監護儀便是朱將軍每天的工作。

他是掌門的得力“軍師”

作為皋掌門的得力“軍師”,邢順鵬副主任竭力輔佐皋掌門把握全局,事無鉅細,親力親為。

2月11日隨皋掌門出征至今,已經度過了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半夜2點,釘釘聲聲,十之八九就是邢軍師在詢問患者病情。從事重症專業10餘年,邢軍師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第一時間就能發現病情波動的蛛絲馬跡。與此同時,豐富的臨床經驗讓他時刻繃緊了神經,即使只是帶患者做個CT平掃,也要打好前站,掃除一切隱患,精細到蓋幾條被子,墊幾個枕頭,一切都做到萬無一失。

“新鮮血液”從掏糞做起

得力小將張志贇醫師,是重症醫學的新鮮血液,憑著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聽從指令,指哪兒打哪兒,毫不含糊地踐行著執行者的角色。從“掏糞”到“翻身”,再到“壓迫止血”,來自於上級醫生的每一道命令,在張小將這裡都得到了精準地貫徹!

苦活累活搶著幹,半夜值班我先上,手機在手寸步不離,每一條指令後面都緊緊跟著他的一聲聲“收到!”。在公衛臨時黨支部火線入黨,他用樸實的行動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為病人服務,也終將譜寫重症醫學的未來。

他是超聲、內鏡都會的全能醫生

機緣巧合下,最後加入仁濟天團的馮楠醫師,本職是一名急診科大夫。憑藉紮實的內科功底讓他快速地融入了重症醫學的團隊中。在這裡,馮楠終於感覺到了什麼叫技多不壓身。從前因為個人興趣學習的超聲技術、內鏡技術都有了用武之地,然而有更多的技術都是他以前從未接觸過的,比如EIT、ECMO,他如海綿吸水一般汲取著天團大咖們講授的知識,不斷思考著、實踐著,在短短的一週裡,跟上了其他天團成員們的腳步。

唯一女將秀外慧中

“女中豪傑、秀外慧中”用來形容目前的唯一女將——護理組長崔順悅是再合適不過了。外人看似簡單的、重複性的護理工作,門道頗深。

患者的血壓突然出現波動的原因是什麼?恰恰就是最不起眼的那個輸液泵,怎麼樣使輸液泵的銜接更加平穩?怎麼樣使護理交班更加順暢?崔組長絞盡腦汁,2平米的病床牆面上清清楚楚地羅列著這個病人獨特的護理要點,避免了每天三次交班可能出現的紕漏。康復期的患者心情煩躁,崔組長每天8小時陪在床邊,噓寒問暖,餵食喂藥,幫助患者度過了一個個心理的難關。我們確信,在崔組長的陪伴下,病人出院後一定能夠更好地迴歸社會。

高透支高強度的堅守,他毫無怨言

年輕的精神小夥鬱園丁,奮鬥在護理一線,每天8小時,3班倒地堅守在患者身邊,執行著醫生的醫囑,護理著患者的吃喝拉撒,辛苦不言而喻。作為男護士,體力上的優勢讓他比姑娘們更加能夠勝任重症護士的高強度工作,仁濟外監嚴格的護理培訓讓他不再粗枝大葉,能夠心思縝密地配合醫生觀察和護理患者。在這裡,我們要向無數堅守在公衛的護理兄弟姐妹道一聲:“辛苦了!”

兩個多月來,仁濟醫院重症醫學科的何徵宇主任、仁濟南院何振洲主任、施志強醫生、吳卉醫生,呼吸科的秦慧主任等,護理部何成成護士、茹倩瑩護士、尹斌誠護士、張琬千護士、劉麗娟護士、徐卉護士……28名勇士,每個人都在公衛奮戰在抗擊新冠的一線。

防護服遮擋了他的模樣,終於可以看清救命恩人了
/
/
/


兩個多月來,看著危重病人數逐步減少,有時是欣喜,有時是惋惜。但是,仁濟天團的每位成員始終堅持:疫情不退、我不退!為了上海人民,為了家鄉父老,守衛公衛,保衛上海!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