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用的墨水加水,如何控制比例?

卓智哥


書法作品中關於墨相,古人有“墨翻五彩”的論述。通俗地說,就是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濃淡楛溼焦”這五種墨色。

一般在創作中不同的書者有不同的習慣。比如,一些書者喜歡研磨,在研磨的時候根據作品控制墨的濃淡。而一些作者習慣用墨汁,在書寫過程中會根據需要用筆鋒蘸一些清水。

而墨色的表現除了調墨外,也可以通過書者用筆來表現。在草書創作中,許多書者喜歡飽墨入紙,墨枯收筆,也就是通過書寫中墨的自然損耗來表現不同的墨相。

而行楷創作中,一般只書寫中感覺到墨濃或枯的時候,用筆鋒蘸一點清水浸潤筆鋒,使書寫流暢。

通常不建議直接在墨汁中加水,因為這樣會是原墨變淡,在書寫中出現無法表現濃墨和焦墨的效果。


西廨七叔


題主這個提問涉及的是書寫用墨的問題。提的好!在我們書寫當中,常常會提到“筆墨”這個詞,比如“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就直接把筆墨二字當成了書法藝術的代名詞,可見筆墨在書寫當中的重要性。題主今天求問的是墨汁裡怎樣加水的問題,我就個人數十年的用墨經驗給大家談一談。

首先我說明一點,題主在墨汁中加水按比例的說法不正確。原因是各種墨汁本身濃稠度沒有象藥品等化學用品有嚴格的比例配方,加之各種墨汁又會遇到各種不同屬性的紙,既使是同一類型,也由不同廠家生產,你說,好!就在墨計中加20%的水,然後醮著這個墨汁寫出來。這樣能達到目的嗎?我看未必。再加上每個人用筆的速度不一樣,說不定大多數人寫出的效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說,在書寫用墨里加多少水,不能籠統地用百分比去定標準,還得依每個人的情況而酌定。請書友們切記這一點!

那麼,我在書寫時怎樣用墨的呢?請題主及書友們謹供參考。

一,寫正書用墨加水。把原墨汁倒好後,醮筆,先在所寫紙上試寫一下,如果書寫舒適流暢、筆劃兩邊清晰潤澤,就無需加水,直接用原汁即可。如果,書寫時粘紙乾澀,寫出的筆劃兩邊殘缺不全,說明墨汁太稠需要加水。但加水一定控制量,否則會出現墨洇導致筆劃含混不清,甚至染成一團。

二是寫行草書時用墨加水。大家知道,書寫行草因用筆速度和節奏比較快,墨汁裡的含水量也相對多一些,方法如(一),酌情兌水後,先試寫幾個字,如果書寫乾澀,墨色不豐潤再酌情加水。要注意的問題是,加水不可過量,過量雖能書寫,但導致的問題是墨色過淡,點劃無神。

三是特殊紙類的用墨。宣紙除了常用的生、熟、半生熟紙外,還有臘箋、粉箋書寫紙,除臘箋必須用濃墨外,粉箋用墨是個難點。常見的問題是,因紙上有一層顏色粉質,導致墨不入紙。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一是在墨汁裡邊適當添加白酒,以增加墨水的滲透力;二是在書寫前,把紙面用乾淨的溼毛巾擦一遍,除去浮在上面的粉質。當然,這兩種辦法也要適可而行、靈活運用,切不可削腳適履,弄巧成拙。

以上方法,實際上都是對書法初學者而言。筆墨功夫深的書友一般都明白用墨之法。象我現在不管書寫什麼書體,墨汁里加水不加水,加水加多少,一看墨汁就基本定局。這個問題不難,只要大家寫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把其中的道理弄明白。好,回答到此為止。

最後祝題主及書友友們書寫時用筆有理,用墨有成,在學書之路上筆墨雙贏!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等知識方面同學習,多交流,共提高!


晉風


墨汁加水,俗稱調墨。掌握好兌水的比例。是每位書法愛好者的必修課。在書法熟語中,叫做用墨。在這裡,從以下幾個方面共同交流切磋。

一,先認清墨性。

墨與墨之間,其墨性不盡相同。

例如“一得閣”墨計,其性較緊,膠性稍大,在我的實踐中,該墨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膠性大,無論書寫楷,行書,都要不同程度的加水調和;二是亮度突出,濃墨書寫,字面較亮。所以在使用這款墨時,要適當多加水,尤其是行草創作。

再如“紅星”墨汁,其性中和,黑度較好,適當兌水後,書法線條清新,自然,柔和。線條潤髮骨肉豐滿。

如此種種,旡論哪款墨,都要先認清墨性再行調墨。

二,不同的書體,調墨兌水的比例也不同。

例如楷書,運筆較為緩慢,易造成面的洇發,所以書寫時以用筆不澀滯為好。兌水的比例要適當減少。

再如行草書,用筆靈動,書寫速度相應較快,要保證書寫流暢,相應的要多加點水。

三,不同的書體,調墨要求不同。

每種書體,都有一個側重的書法元素。不同的書法元素,有著不同的用墨特色。

例如王鐸體書法,其特色是溼墨較多,同時漲墨的運用尤為獨特。也是王鐸的獨創。更是對豐富書法元素的一大貢獻。所以寫王鐸體書法,就要求多兌點水了。

再如林散之體草書,其書法特點是枯筆較多,在寫該書體書法時,就要少兌點水,以利於枯筆的表現。

四,保證墨色曾次的完美表現。

書法元素要求墨分五色。所謂五色,即:濃,溼,淡,枯,幹。無論什麼墨性,無論哪種書體,在調墨時一定要苛守一個原則,就是要保證墨分五色的正常運用,同時能夠把五色都能順利表現出來。

這便是用墨兌水多少的基本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