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如果沒有被後金滅掉,會持續多久?

義門世家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即便不被後金滅掉,也很難持續很久。因為大順政權是李自成創建起來的,而李自成的性格特點也成為了大順政權快速消亡的肇因。下面就讓我們來看李自成性格中的缺陷:

性格缺陷一:短視。進入北京後,李自成似乎認為革命已經成功,全身心都鬆弛了下來。面對迫在眉睫的危險和隱患置若罔聞,視而不見。他好像壓根就不理會或不知道關外那支虎視眈眈的八旗軍,大概在他看來這些土酋不足為慮吧,因此上,對鎮守山海關手握重兵的遼東總兵吳三桂便缺乏足夠的重視。儘管他也派人帶著吳父的信,封侯賞銀,前往招降,但打心裡還真沒當回事兒,這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即可看出。如此重要的“統戰”對象,竟不加區別,一樣“籍其家”,拷掠已降的吳三桂父親吳襄,逼要銀子,最嚴重的是放任部下劉宗敏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終致本已打算歸降的吳三桂降而復叛,投入清軍懷抱。這是多麼致命的戰略短視。作為最高統帥,按理他應該清楚山海關舉足輕重的戰略位置,應該知道吳三桂所部絕非軟柿子,更應該懂得自己攻陷京師僅是在政治上獲得了先手,軍事上其實並無多大優勢。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明朝尚存的四五萬最精銳特種部隊——關寧鐵騎就全部掌握在吳三桂手中。關寧鐵騎的戰鬥力李自成領教過不止一次,他應該比誰都清楚。當年曹文詔只率三千關寧鐵騎,就縱橫天下無人敵,差點將幾十萬農民軍趕盡殺絕。而今帶到北京的人馬本就不多,“五大主力”分散佈防於數省,就這點子兵還外調頻繁,《懷陵流寇始終錄》裡記載說:“破京師,兵漸分”。就算完全不考慮彪悍的八旗兵,單就吳三桂手中的這支勁旅,李自成也沒有任何把握輕鬆拿下。盲目輕敵、草率魯莽的舉動只能證明他確實很短視。

這種短視還表現在與吳三桂決裂後的親征上,六百多里路拖拖拉拉竟走了八天,平均每天不到一百里,絲毫沒有危機感。反觀對手,清軍“一晝夜之間行二百里”,及時趕到了山海關外。假如李自成能提前兩天到達,或許歷史將會重寫,但假設沒意義,空餘長嘆息。還比如公開說什麼:“陝,吾父母國,形勝之地,朕將建都焉。富貴歸故鄉,雖十燕京,豈易一西安哉?”,說到底,凡此種種都是小富即安、根深蒂固的農民意識在作祟,這一切都只說明一點:李自成不具備一統天下的戰略眼光。

性格缺陷二:軟弱。“成大事者,不謀於眾”,權威不立則令不行,禁不止。決策民主固然可取,但物極必反,無原則的軟弱退讓造成的後果是相當致命的。進入北京後,李自成似乎失去了對手下高級將領的約束權,最典型的當數老哥們兒劉宗敏。劉負責追贓助餉,日日嚴刑拷掠降官,死者不計其數,據《甲申傳信錄》記載,李自成也覺有些過分,便對劉宗敏講:“你們為何不幫孤做個好皇帝?” 劉宗敏馬上頂他一句:“皇帝之權歸你,拷掠之威歸我,你別廢話!”(皇帝之權歸汝,拷掠之威歸我,無煩言也),面對如此生猛的部下,李自成竟無可奈何。

又載:“丙戌,李自成自稱帝,即位於武英殿,偽磁侯劉宗敏扶創出,平立不拜,曰:“爾故我等夷也。”偽官皆拜,宗敏不得已,再拜而退”。劉宗敏只是九位侯爵之一,竟敢恃功而驕,當眾揚言:你我一樣都是響馬,幹嘛要拜你?放在任何朝代,這樣公然犯上的言行都絕對難以容忍,但李自成對此卻似乎無計可施。

性格缺陷三:過激。主要表現在初入北京時立足尚未穩,正是用人之際,卻反其道而行之,縱容部下對投降的大臣進行人身侮辱。史載:“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賀,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賊爭戲侮,為椎背、脫帽,或舉足加頸,相笑樂,百官懾伏不敢動。”堂堂朝賀之所,勝利者竟將腳丫子擱在大臣們脖子上,成何體統?完全還是山大王做派,如何能讓人心服?又如不久後開始的“追贓助餉”,不論窮富廉貪,一律按等級定標準,嚴刑拷打,“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如此過激的恐怖行為,只能是將可用之人悉數推到敵對陣營,為自己埋下禍根,自成實難辭其咎。

性格缺陷四:狹隘。自古道:獨木難支,聯合所有可團結的力量結成統一戰線本是題中應有之義,特別是在創業階段。但李自成在這方面卻顯得心胸狹隘,很不夠格。譬如對曹操(羅汝才),曹操本來是同一戰壕裡的戰友,此人多謀善斷,頗有威望,資格比李自成還老,李自成還是初出茅廬的小頭目時,他便是自立門戶的“流賊”領袖了。崇禎十六年已經投靠李自成,被封為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只因一時不合,聽信讒言,便親身將其斬殺,自傷膀臂。又如對張獻忠,一直猜忌排斥,在攻克襄陽稱奉天倡義大元帥時,聞聽張獻忠亦一舉攻取武昌,竟採取恫嚇威脅的手段,派人說:老回回已投降,曹操、革裡眼、左金龍都被我幹掉了,下一個就輪到你小子了。(老回回已降,曹操、革裡眼、左金龍皆為我所殺,行將及汝矣),嚇的張獻忠只好溜走,失去了互為犄角,聯合禦敵的大好機會,致使二人始終各自為戰,終被清軍各個擊破。除此之外,最不應該的是枉殺李巖,李巖是大順軍中首屈一指,善於運籌帷幄的謀士,只因猜忌他收買人心,擔心“十八子,主神器”的讖言落在李巖身上,便自毀長城殺掉了他。所有這些都暴露了自成性格中狹隘自私的一面,這種侷限性也成為他後來失敗的肇因。

悠悠歷史,見仁見智。大順政權雖然只是歲月長河裡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其成敗得失卻總能引發一代代後人無盡的深思。


唐明國亮


很高興探討,筆者讀過《李自成傳》,感覺到李自成真的是個堅毅卻自我矛盾的人物。

事實上李自成堅決反對明王朝的統治,即便朝廷數度加官進爵封一等公,李自成也絕不招安,但這又並不能說明其愛民,因為擄掠富商貴戚普通民眾也深受其害。

矛盾在於,李自成向崇禎請求割地為王,已經自立又稱王何須明王朝冊封,實際上是制衡起義軍內部的勢力,只有明王朝存在,李自成的影響力便存在!

大順軍的內部各路部將皆有統御,使得李自成的直系並不佔據優勢,否則不會出現劉宗敏拷打明朝士紳階級,並敢頂撞李自成的事件。

從西北劫掠,到京城的拷打,李自成的大順軍早已經失去士紳精英階層的擁護,而農民軍內部更加不具備治理的能力,東征明朝事實上是農民軍糧食短缺的無奈之舉。

外部即便不是清王朝,大西政權的張獻忠,首先就對李自成的稱帝表達不滿,得知李自成進軍北京,張獻忠才進入四川建立政權,清朝不入關,李自成與張獻忠必有廝殺。

張獻忠的優勢在於,張獻忠麾下是團結的整體,而李自成麾下雖聲勢浩大,卻分裂各有心思,加之蜀地路途艱難,兩者最後的勝者很難預料。



此外,南明政權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尤其是把握住經濟的命脈,明清國庫半數依仗江南支持,所以,常年交戰的李自成軍,若無法佔領南明政權必須走向衰亡。

所以,內部分裂勢力越發嚴重,遼東清朝威脅,蜀地大西政權的制衡,南明政權把握經濟命脈,這樣危機四伏下的大順政權能夠堅持十年絕對是奇蹟!


多臻貴


首先,開宗明義,從置於歷史大環境下的時代發展角度來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只有滅亡一條路,或是亡於南明、或是亡於清朝、或是亡於農民起義軍內部。總之,大順政權會絕不會長久,它的滅亡或早或晚,有著歷史的必然性。

先來糾正一下,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不是被“後金”滅亡,而是被“大清”滅亡的。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同年4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吳三桂合兵擊敗李自成。1645年,大順政權在清兵兩路夾攻下放棄西安,李自成敗走湖北通城九宮山,被殺。所以,滅亡大順政權的是大清。

為什麼說大順政權是滅亡是必然,原因如下:

李自成志大才疏、目光短淺,失敗是早晚的事

李自成於米脂揭竿而起,歷盡艱險,五潰明軍,建國大順,登上勝利高峰。但統治者的素質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政權發展的上限,李自成缺乏宏觀的視野和格局,駕馭不了全局,在取得勝利後又盲目自信。李信兄弟提出的:“據洛陽以掃蕩中原,據中原以奪取天下”的正確方針沒有被採納。從陝西出發東征時,又一意孤行,完全沒有考慮清朝可能採取的干涉行動,犯了戰略性錯誤。攻下北京,臣將驕奢,昏招頻出,喪失民心。

因此,即使李自成一時能夠保持統治,但外有強敵壓境,內有急劇衰頹之勢,大順政權一次次失去戰略主動,失敗只是遲來早來之別。

大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失敗是早晚的事

農民起義運動中,不同武裝力量之間的衝突,如李自成與張獻忠、羅汝才之間的矛盾重重,李自成使陰謀殺害羅汝才,徹底分裂了反明陣營。李自成軍內,農民階級與知識分子的衝突、起義軍知識分子之間的衝突,如牛金星與李巖的矛盾也是愈演愈烈,李巖、田見秀等人的正確見解得不到李自成採信,李自成對陝西籍將領十分遷就,大順政權內部“老營”等派系林立,互相牽制,新降部眾“朝秦暮楚”,大順隨時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所以,即使李自成一時佔據北京,也必然不會長久,一旦外敵來侵,脆弱的大順政權隨時會一觸即潰。

大順政權沒有施政綱領,缺乏治理人才,失敗是早晚的事

在李自成心中的是根深蒂固的帝王思想,他的理想就是要攻下北京,來一個改朝換代。所以他越是努力地攻城掠地,越是努力地推翻明王朝,實際上就越把自己更快地推向毀滅。

大順政權建立倉促,一直在打江山,沒有招攬足夠的人才,軍中多是草莽英雄。立國後又沒有系統的治國之策、善政之舉,官制、軍制尚未推行,且沒來得及施行輕徭薄賦、減免賦稅這樣的仁政,沒有施恩於百姓,讓李自成無法得到最廣泛的認同。

所以,即使李自成在北京繼續君臨天下,大順政權因為缺乏良臣謀士治國理政的具體謀劃,沒有打基礎保長遠的打算,最終也將走向敗亡。

大順政權強敵環伺,失敗是早晚的事

彼時,大清順治皇帝剛剛繼位,雄才大略的多爾袞輔政。大清經過皇太極的治理,統內蒙、降朝鮮,國力日臻強盛,兵強馬壯,清朝君臣摩拳擦掌隨時躍躍欲試南下,堪稱虎狼之師。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此時仍在明朝勢力手中,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將決定擁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續明朝,並且江南、福建、兩廣地區沒有遭受大規模戰亂,文華財富、田畝人丁的實力和厚度遠在大順政權之上。此時,張獻忠也進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張獻忠一向與李自成不睦。

所以,面對著虎視眈眈的大清,躍躍欲試的張獻忠,以及立足江南的南明,哪一方都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作為眼中釘和肉中刺,三方包夾之下,大順政權沒有超出任何一方的絕對實力,失敗為之必然。

李自成昏招頻出,失敗是早晚的事

李自成剛愎自用,盲目自信,稱帝西安後,又聽納不進忠言,獨斷專行,從“起義英雄”到“封建帝王”的發展出現斷裂。撤軍途中,李巖等人提出去河南打開局面,建立抗清根據地,李自成疑心日盛,誤以為李巖是想背叛,李巖反遭猜忌被殺,丞相牛金星父子最後也秘密出逃。李自成眾叛親離,已成孤家寡人。

所以,面對大順政權大廈之將傾,李自成損兵折將,人心離散,缺乏力挽狂瀾局勢的人物鼎力輔佐,失敗是必然。

  • 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革命運動歸於失敗的結局一樣,李自成的失敗及悲劇毀滅具有必然性。李自成每接近勝利一步,也就背叛自己出身及代表的農民起義一步,美好理想最終也將遭到徹底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