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語·陽貨》女子小人難養論,看孔子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誤讀

導語:《論語·陽貨》篇中的孔子

在《論語·陽貨篇》有一句話,即“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句話長期都被認為是孔子鄙視廣大婦女同志和體力勞動者的證據。連許多真正崇拜和繼承孔子精神的人們也覺得這一句話和孔子所具有的深厚遠思呈現出了明顯的差別。他們認為,孔子作為一個歷史人物,雖然本身在學問具有著超越歷史的價值。但是孔子本人依舊活在他當時的時代,因此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但是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其實我們平常的觀念當中也有許多的問題,而在孔子對於婦女的這種觀點其實也出現了極其巨大的誤解。這種誤解,其實是直接割裂孔子這句話和他本人的生活經歷等等的直接的結果。

從《論語·陽貨》女子小人難養論,看孔子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誤讀

例如他在這裡所說的“小人”,並不是我們現今普遍認為的“小人”,更是沒有一些遠大目標的平凡的人,指向並不是直接具有著貶義。對於這種歪曲的理解完全都是後人自身對於孔子的誤解。而從字義上來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按照其字句邏輯分析,作為一種副詞只有以“僅僅”這種用法來用的。

他的真實含義,其實是“只有婦女當中的女子和男人當中的小人才是難養的”,而並非是“所有的婦女和男人都是難養的”,因此這句話其實並不是一個全稱判斷,而是一個特稱判斷。

另一方面來講,“唯”字還可以作為句首的語氣詞來使用。這樣來翻譯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變成了“女子和小人難養呀,進了就不孫,遠了則唯怨”。

這句話雖然是一個陳述句,但是明顯是對一些事物有所斷定,可以稱之為全稱命題,但是從其真實的含義上來看,這句話依然是一個特稱命題,前句作為論斷,而後據就是論據。

1.此“女子”非彼“女子”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就是女子和小人所出現的難養的理由。也是孔子所出現的女子和小人本身的真實含義,這兩個的真是含義,其實並不是說所有的女人都很難養,而是女人當中的“女子”才很難養,並不等同於所有的女人。同樣小人也不是指的是男人當中的所有男人,而只是男人當中符合於後半句。

從《論語·陽貨》女子小人難養論,看孔子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誤讀

即“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種男人才是其所指。因此從上面的對於語句的直接分析來看,女子和小人其實都不是對所有女子和所有的男人的論斷。但是可惜的是在後面的人們對於孔子的解讀當中,從最早的秦漢時期直到現今,依然有許多對於他的這種誤讀而把這種鄙視勞動婦女和鄙視勞動大眾的罪名直接的給了孔子。

《論語》這部書作為一個語錄體的著作,許多都只是經驗性的一些語句上的總結,而並非是具有著嚴格邏輯的陳述著作。沒有其特定的說話環境和語言所具有的指向的話,很多時候都會被徹底的誤讀。而後人們就對《論語》具有了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徹底的把原來的意思給蓋過去了。

也有人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其實應該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種斷句來解釋這種斷句方式的主要依據,就在於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這種解釋的最為主要的根源說法認為,一個人的子女跟那些道德上有問題的人學習,就意味著會出現許多的人生的災難和禍福,其發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習的人不對,就是對象的錯誤。

從《論語·陽貨》女子小人難養論,看孔子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誤讀

如果去學習這些人,並且具有了一定的目的上的成功,就會更為出現其他的狂驕的心理,自以為聰明,而導致更大的禍患的發生。長期出現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情緒,例如像怨恨,喪失信心,或認為生活毫無意義這些想法。

這種想法就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產生各種禍患的主要的原因。並且在孔子的著作中也有著另一句最為著名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且孔子本身最為巨大的主張,就是前面所說的“仁”而已,因而孔子並不會從人格和性別方面去鄙視其他人。因此,可以推測,孔子從來沒有認為某些人難養,只是後世的人們對於他的學說產生了巨大的誤解,這種誤解就是最為致命。

2.“女子”、“小人”是特指

而有一些學者就推斷,其實女子和小人直接的具有著一個人的指向。例如在《論語》的《子罕》與《衛靈公篇》的記載當中,就出現一句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據後來的史料記載,是在孔子去見了南子之後才說的。南子再見了孔子之後,極為的豔羨孔子所具有的學問和人格,甚至還跟別人提起孔子來見過它,以標榜自己的身份,並且還要跟人到處說這件事兒。

因此,很大程度上可以推測,孔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很可能是在見了南子之後才說的一句話。南子就是衛靈公的妻子,而小人則指的就是好色的衛靈公本人。後面的難養就指的這兩個人本身所具有的人格上的缺陷。

曾經孔子來到衛國的時候,就曾把自己推行人道的希望寄託於衛靈公的身上,但是發現衛靈公本人甚至就像一個傀儡,因此孔子本人也大失所望。因此這種推測也具有著一定的道理,但是衛靈公本人卻並不待見孔子。在漫長的不滿當中,孔子極有可能推斷出這一設想形成了“女子小人論”。並且另一方面來說,例如孔子所說的小人一定不是對平凡人的人格侮辱,因為孔子本人在學說當中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對每一個平凡的個體的尊重。

從《論語·陽貨》女子小人難養論,看孔子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誤讀

例如他曾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蓋夫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等等都可以看得出來,孔子連例如最低下的馬伕也當成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的人來看待,不同於當時的時代。因此孔子本人其實並不歧視那些社會地位低的人。

3.孝悌為本的儒學

並且在另一方面,孔子在三歲時候就失去了父親。跟隨著母親到處流浪,歷盡艱辛,因此也激起了孔子對於社會正義和道德等的追尋。在他以“年少好禮”等學問方面開始形成一定的影響力的時候,還遭到了高層的排擠正是也因為這種人生經歷等孔子才生髮出自身的以人為核心的儒學文化體系,而仁學的最為主要的方面就是與所有的平民百姓。正因為如此,孔子更不會去說。“小人難養也”這種話。其小人。就更不會是指那些平凡人。

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著小人行徑者。就像孔子所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道德上的高尚者只需要以“大義”來行使,而那些品質相對低劣的人只能通過財力等去攀比。

從《論語·陽貨》女子小人難養論,看孔子人本思想在歷史中的誤讀

而在孔子三歲失去父親,孤兒寡母一起相依為命的生活,母愛及其母親的教育對孔子來說影響極其的巨大,他絕不可能說包括所有母親在內的所有的勞苦婦女都和小人一樣是難養的。更何況孔子學說本身的核心就是“人以孝悌為本”,因此,更不可能去這樣說。孝悌作為人性的自然體現,維繫整個家庭推廣到整個社會,就是整個社會的理智。這種孝悌更重要的是去報恩和贍養自己的父母,出於內心的親情去服侍自己的父母。

因此孔子所說的,“女子難養也”其實更不是說所有的女子。而只是婦女當中所出現的“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那些特定所指的婦女。

參考文獻:

[1]錢玉趾.“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新解——孔子沒有鄙視婦女的辨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7(03):34-38.

[2]富世平.也論孔子的女性觀——從“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說起[J].船山學刊,2005(04):100-102.

[3]周遠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孔子的女性觀辨證[J].船山學刊,2002(03):74-78.

[4]牛多安.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釋義[J].孔子研究,2002(05):120-121.

[5]吳正中,於淮仁.“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新解——為孔子正名[J].甘肅社會科學,1999(05):28-29.

[6]劉明武.為孔子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的“女子”非指“女人”[J].婦女研究論叢,1998(04):54-55.

[7]田曉.孔子的女性觀——兼論“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J].懷化學院學報,2018,37(02):58-6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