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给孩子承诺是件危险的事。

最近在网上就看到这样一件让人纠心的事情:

安徽阜阳有一个男孩,他的父母亲本来答应要来给他要来开家长会,结果因故爽约又不来了。孩子一时想不开就拿着刀跑到了27楼,坐在的天台边上欲轻生。

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

消防员达到现场时,只见这个男孩情绪低落,手里拿着一把水果刀,双腿挂在走道外平台边缘,情况十分危险。

任凭大家如何劝说,男孩始终一言不发。最后还是民警联系了家长,让家长写了保证书才把孩子劝下来。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对于父母说的话,他们都会当做正式的承诺对待,牢记在心里。一旦孩子发现父母对自己的承诺只不过是一种哄骗,将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危机。

父母的出尔反尔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失望,如果是故意反悔甚至会让孩子绝望。

电影《四重奏》中有句台词特别戳心: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空欢喜。

父母的承诺原来只是一场空欢喜,这怎能不催毁了孩子的内心!

昨晚我就见识到了5岁小女儿最危险的一次哭闹,事情的起因就是爸爸没有向她兑现承诺。

因为爸爸的姨妈过世了,他要回老家去参加葬礼,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回来。

一早爸爸和孩子告别的时候,孩子不同意。她说:“不行,爸爸,你刚出差了那么多天才回家,得先在家住五个晚上给我讲故事,过五天后你再回老家去!”

虽然爸爸很严肃得跟她解释了葬礼的意义,但是孩子根本不能体会。眼看高铁发车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孩子还是不让他走,爸爸只能先应付着说:“好的,好的,我答应你过五天再回去。你先去上学吧!”

有了爸爸的承诺,孩子安心去上幼儿园了。爸爸也匆忙出发去赶高铁了。

放学回家后,孩子并未想起找爸爸,我也以为她已经忘了这档子事了。到了晚上十点多,孩子迟迟不肯睡觉,我催促她快上床。她就很认真地问我:“妈妈,爸爸怎么还没有回家呀?他今天为什么加班到这么晚呀?”

原来她以为爸爸不在家,是在办公室加班。我只能无奈地向她说明事实:“爸爸今天不回家了,她去老家参加姨奶奶的葬礼,三天后才能回来。”

没想到孩子的情绪瞬间失控,撕心裂肺地哭闹起来。她一边哭一边叫喊:“爸爸明明答应我过5天才回去的……大人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大人不可以骗小孩子……爸爸是个大骗子。”

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

她不仅砸坏了最爱的奥特曼,甚至扯破了刚换上的睡衣,还不停地用脚猛踢墙壁。她用这种近乎自残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真得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这不禁让我反思:此刻的孩子并不是在无理取闹,是一个5岁孩子受到了最信任的人欺骗后,在宣泄内心的情感。

社会学家林.扎克说:”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来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骗,都足以压垮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给孩子承诺是件危险的事,危险性是在于父母承诺了却不兑现的行为给孩子来的巨大心理伤害。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承诺会变成一件危险的事呢?

那是因为父母总是会承诺得随意,反悔得更随意。

知乎上,有个网友调侃,中国家长最让人难以理解的神逻辑是:“答应你的事就一定要办到吗?

父母认为对孩子爽约的伤害成本非常低,所以总是主动的破坏规则。

在父母看来,不兑现承诺可能孩子会伤心一阵,但是没啥大不了的。甚至还有些父母,根本不认为这是错的,常常各种强词夺理,自我辩护。

父母拿出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对待,而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因为家长掌握着规则的权威,所以想给就给,不想给就不给。

但是破坏规则的结果,从来都是两败俱伤的。

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和父亲约定,如果考试进步了,就有1000元奖金。

为了这份奖励,林妙妙“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也确实进步了。

但最后的环节,奖金却缩水成了100。林妈妈说:“如果下回进步,就给200元。”

既然努力学习是这样的“下场”,林妙妙彻底自暴自弃了,最后她说了句:“我下回再也不考好了。

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

每一种利用人性的方法都是一把双刃剑,欲受其利,必承其害。

当那些长期被父母爽约的孩子发现,他无论如何努力都换不来父母的承诺的时候,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意志消沉,真的陷入绝望。

心理专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也提到:孩子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它也是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基础。

当父母用欺骗的心态做出的承诺,会影响到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格、情商、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越来越叛逆,殊不知这正是平时自己对孩子言而无信的后果。

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不能再轻易地向做孩子超出自身能力的承诺。

父母更不能用欺骗的的心态来做承诺,不能在做出承诺后又随意去否定它。

如果一个承诺是合理的,父母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到。

应采儿在《童言有计》中说“无论自己贪玩睡得多晚,答应儿子第二天7点钟去哪里玩,死都要爬起来!因为这是妈妈。”

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

父母给孩子承诺,需要用心和懂得一些技巧,在承诺前先进行沟通。

有一次,马伊琍7岁的爱马提出要打耳洞, 她没有直接跟女儿说不行,也没有提出一些忽悠女儿的条件,承诺对她进行延时满足。

她想起自己高中时穿耳洞后一直发炎鼓包,医生说是疤痕体质,不能再戴耳环刺激,她咨询医生后,医生也说有很大机会遗传,建议不打。

她把前因后果、医生的建议、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跟女儿说了,她的承诺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会尊重女儿自己的决定权。

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

与女儿充分沟通后,女儿做出了长大再打耳洞的决定。

在限定的范围内向孩子做出承诺,既不会让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失望,又不会让父母左右为难,还能避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说空话”的形象,不至于损坏父母的权威。

《小王子》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最渴望的就是被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理解和尊重。

父母们请告别那些危险的承诺方式,让每一个小小承诺的兑现,都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尊重和爱。

给孩子承诺是一件危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