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什麼能力才是我們的“鐵飯碗”?

疫情前,大家常常讨论的是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对工作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岗位将被机器所取代:医院和酒店采用机器人服务、银行提供机器人咨询、在线翻译越来越成熟……现在的我们,未来的孩子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该拿什么去和智能机器竞争,靠什么去胜出?

疫情之后,出口订单被大幅消减,餐饮、旅游等行业被大幅冲击。中国最著名的财经媒体之一《财新》杂志报道:尽管许多城市说80%以上的劳动人口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但许多公司却暂停招聘。总体求人职位减少了三分之一。其中,大公司削减了15%,中小企业削减了40%。

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担忧“复工即失业”。于是,大家开始羡慕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

疫情之下,什么能力才是我们的“铁饭碗”?

可公务员就真的那么好么?


知乎上有个问题:“当上公务员后,你后悔吗?”有个答案最戳心:

“说不后悔是骗鬼。以前当社畜被老板吼,客户骂,现在,领导骂,百姓怨。工作经验没怎么丰富,会议记录颠覆三观,简单工作复杂做,同事之间攀比大幅提升,还有写不完的各种报告。

过去升职靠价值输出,现在要靠拉关系,论资历,等你熬够资历再上一个台阶,却发现能力配不上位置。”

体制内的稳定不是绝对的。就像网上的段子:一场疫情,让全民变厨师,医护变战士,老师变主播,机关变门卫,家长变班主任,只有孩子,依然是神兽。

而你在体制内慢熬资历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煮“废”。

时代变化如此之快,我们不知道未来和意外到底哪个先到,到底什么才是“铁饭碗”,让我们能得到一份安全感呢?

疫情之下,什么能力才是我们的“铁饭碗”?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理性的漫游者,能够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有足够的可迁移能力,把危机扭转为机遇。

比如转型主播的中年网红罗永浩,即便被吐槽“无趣”“不专业”“尴尬”,却也迎来了在线观看人数超过4800万、销售额1.1亿的惊人业绩,顺带的是直播前后霸屏互联网的讨论。

比如在外企做公关的Tina,疫情期间经营自媒体,写的一篇关于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的文章,千万级阅读,单篇收益超过2万元。

比如失业的大厨,玩起抖音,从第一天的几十人到现在的几百万人,还有人请他做厨艺私教,一样过得滋润稳定。

说到底,形势和环境不断在变,我们只能适应变化,靠我们自身的能力,才能在职场中、生活中获得一席之地。

能力评价有太多维度,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呢?《深度工作》一书给出了作者的答案。

《深度工作》中引用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在《与机器赛跑》一书中的分析,人工智能时代将有三类人能够获得极大收益:高级技工、超级明星(行业最优秀的)和资本所有者(投资人)。

高级技工,是个比方,指的是擅长使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有创造性的人,比如数据分析师,还有数控机床操作工、疫情时期会使用ECOMO的医生、做出逼真动画的设计师等等。

而智能机器随着技术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对这类人来说,他们得拥有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能力,才能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价值。正是这样的价值,这让他们变得不可替代。

超级明星,是指所在行业最优秀的人,比如最优秀的程序员,可以设计出整个网络产品的架构;比如最优秀的导演、歌手,好的电影、演唱会一票难求,但大家却不愿花更少的钱去看次一等的电影、听次一等的演唱会。

疫情之下,什么能力才是我们的“铁饭碗”?

自媒体时代,大V们往往一篇爆文能有上千万阅读,但稀松平常的文章却乏人问津;中年网红罗永浩的直播首秀,即便被吐槽“无趣”“不专业”“尴尬”,却也迎来了在线观看人数超过4800万、销售额1.1亿的惊人成绩,带来了直播前后霸屏互联网的讨论。

这样的结果,来自网络时代的双向影响。如果你能创造出有用的东西,受众可能无限,从而极大提升所获的奖励;如果产出寻常,会陷入困境,因为受众很容易找到更好的替代品。

资本所有者,是指有资本投入新科技、促成大重组的人,也就是投资人,他们是掌握智能机器的人。比如对Instagram的投资人来说,当Instagram最终卖出10亿美金时,雇员仅13人。

当然,要成为投资人,首先需要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这并不容易。

但想要成为高级技工和超级明星,却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这两类人都有两项核心能力: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工作质量和速度都达到精英水平的能力。


先看如何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经过系统研究,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给出了答案:刻意练习。专家与普通人的不同在于,专家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地刻意努力。

刻意练习需要满足两点:

1、注意力投入,也就是聚精会神,反面是注意力涣散;

2、得到反馈来调整方法。

刻意练习的有效性,在神经学也得到了验证。刻意练习,会反复利用同一大脑回路,能促使这个回路的神经元包裹髓磷脂,从而有效固化相应技能。而使用一个大脑回路,就需要高度专注当前任务,这样才能避免太多大脑回路同时进行,而得不到真正的强化。就好像要使挥出去的手臂更有力,就必须握紧拳头、着力于一处,而不是张开五指、分散力量。

再看怎么能让工作质量和速度都达到精英水平。

《深度工作》中给出了公式:高质量产出=时间×专注度

作者卡尔.纽波特教授通过调研成绩最优秀的50名研究生发现,他们的学习时间比平常人更短,因为专注度更高。

在不断地任务切换中,注意力残留效应会影响任务中的表现。人们在从任务A切换到B时,会有一段时间注意力有一段时间的分散,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会在接下来的B任务中表现糟糕。而长时间专注一件事,就能够避免注意力残留的干扰,保持高质量产出。

可见,想要成为高级技工和超级明星,需要快速学习掌握复杂工具,让工作质量和速度都很优秀,而这些都离不开专注投入的深度工作。

而和深度工作相对的,就是浮浅工作。

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知识工作者平均每周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索,其他工作者有近30%的时间用来阅读和回复邮件。

这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因为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这些都是浮浅工作,它们对认知要求不高,往往是事务性任务,通常不能创造太多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疫情之下,什么能力才是我们的“铁饭碗”?

想想自己,一天下来,到底有多少比例的时间用在了浮浅工作上。

这种忙碌不仅不会让你成长,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不易转变,从浮浅工作转向深度工作,就像是“由奢入俭”,如同推着重物爬坡一样难。而在浮浅状态下,工作太久,还将永久性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本,在进入金融咨询公司后发现,公司教给他数据录入分析的方法,在他使用Excel的宏之后,只需要用半小时就能替代他之前一天的工作,于是决定辞职,改做更有价值的程序员。

但对他来说,改学这样的技能并不容易。尤其是,他发现自己98%的时间都在用来上网。痛定思痛,他认识到自己必须深度工作才能开始真正的学习。于是,他封闭自己了2个月,读完了18本书,逐步锻炼到每天可以隔绝、专注地学习5个小时。随后,在被大家认为非常难的训练营中,成为顶尖的学生,从而顺利获得程序员的工作,年收入也从之前的4万涨到了10万美金。

疫情之下,什么能力才是我们的“铁饭碗”?

深度工作的能力,能帮助我们自身价值的日益提升。

培养这种技能,并内化成为工作生活的核心,才能让我们成为行业专家,才能在多变的环境中、激烈的职场中取得成功,变得无可取代。


深度工作如此重要,可为什么如此少见?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价值呢?我们下次接着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