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文缛节是怎么产生的?

天行包


在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的上古时期,创造力强大的族群容易脱颖而出,成为或大或小的地区领导力量,带着大家共同抵抗自然灾害疾病猛兽的侵扰,比如有巢氏,燧人氏等族群。在前人发明创造的基础上,人们的基本生存保障逐渐得以满足,这时候就面临发展问题了,伏羲氏,神农氏等族群登上历史舞台,要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需要解决两个重要的内部问题,一个是人力资源问题,一个是人性弱点问题,如何解决呢?八个字:以文化人,以节制欲。这套思想开源节流,推陈出新,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初期的人民勤劳,实践带来的文化容易普及,初期的人民淳朴,节欲的要求也不难实现。但是随着生产力提高和人口增加,很快就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也就是老子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从黄帝时代开始,繁文缛节的礼法就大兴其道了。归根结底,所谓文明社会,就是繁文缛节装点起来的复杂世界,要解决文明社会的复杂问题,还是要从以文化人,以节制欲这八个字下功夫,才可能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自觉自学


出于对安全感的本能需求


二班的李雷


繁文缛节指的是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中国是礼仪之邦,处处讲礼,这是对的,但是有些做法过于繁琐,导致影响效率甚至被他人觉得多余,就是繁文缛节了。那么怎么产生的呢?我认为这是世俗礼仪下滑而导致的。

为何这样说,先引用《礼记·曲礼》中的一段来作答。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这句话稍微难理解了一些。大,通太,这句话讲的是礼仪的层次。因为接下来讲的"礼尚往来",就对应着这句"其次务施报"。但是上一句说的大上贵德就是说还有比这"礼尚往来"更高层次的礼。

这是一个很绕人的话题了,难道来而不往还有礼了?其实这是道德文明的分化,细化,是道德向下延伸的体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一下。一个未经尘世的干净的幼童的内心是最本真的,其对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是最本真的,而随着长大以及大人的言行熏陶,她才有了虚假之分甚至对爱有了条件选择性。

是什么样的情况导致了这样的转变呢?比如有个亲戚拿一个糖果诱她喊人,她受诱惑而喊这就在内心种下了种种分别,有糖吃就喊,没糖吃就不喊,这就是质朴本真的想法转化成了有区别的对待,无条件的爱转化成了附加条件的爱了。

《道德经》讲:"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面就讲到了文明的向下延伸,最早的文明社会处于道治社会时期,治世之法为居道用"无",道失之后,转入德治社会,居德用"一";德失而化仁进入仁治社会,而后失仁而用义,天下为家,失义而用礼,天下为私,这时进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时期,在此后理学文化盛行,也是礼制的细化,这个细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失"礼"的过程,是世俗礼制向下发展的,也就产生了繁文缛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