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國產旗艦手機的價格多少合適,說說你的觀點?

Sing14k


國產旗艦手機,我覺得也不應該是一刀切的價格,而是根據不同人群有個不同的區分和定位。大家需求不同嘛,要尊重消費者選擇的權力。在我看來,可以分為三到四個等級:

  • 第一等旗艦我稱之為超級旗艦:起步價格是在八千以上,不追求銷量,主要是立個FLAG,拉昇品牌形象的。屬於這個範疇的像華為的M系列之保時捷版,以及MATE X,小米的MIX 阿爾法,以及OPPO的蘭博基尼版
  • 第二等旗艦我稱之為真品牌旗艦,起步在五千以上,頂配在八千以內的。像華為的MATE系列,P的PRO機型,OPPO的FIND X2等機型。具備品牌調性,有清晰的賣點,中高端消費群體認可,有一定的出貨量。我覺得起碼要500萬臺銷量起步吧,否則就不能算站穩了腳跟。
  • 第三等旗艦我稱之為平民旗艦。小米10,一加7T PRO,REAL ME X50,IQOO3,榮耀之V30PRO類,VIVO的NEX3系列,起步價3500左右,頂配5000左右。這類產品的配置主流,產品也都不錯,在品牌影響力和逼格上跟真品牌旗艦還是差一些。所以價格上更具優勢,也可稱之為性價比旗艦。
  • 第四等旗艦我稱之為參數黨旗艦。起步在兩千七八,頂配在四千之內。看參數各方面都好像不錯,但品牌調性工藝水準等總是差點意思。真正想買旗艦機的人不會買。極端注重性價比的參數黨會邊罵別的旗艦邊買這個類型的機器。典型的機型是紅米K30 PRO。這種僅靠參數堆砌,沒有什麼品牌定位和賣點的機型不配稱之為旗艦,不過盧總天天在那吆喝,就給個面子,列上來吧😅

所以市場是多元化,消費群體也是多元化,各取所需。但其實犯不著互相攻擊,預算許可情況下,選自己喜歡的就行。我最煩那些罵華為P40不良心,Find X2定價膨脹之類的人,別人又不逼你買,有那麼多機型買你心目中認為合適的就行,不用拿酸葡萄心理來看待你所理解不了的東西。


Simon叔的商業觀察



如果我們把目光推回到10年前的2010年左右,一臺手機賣多少錢,跟是否國產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2010年,在當時的手機行業來說,依舊還是行業老大哥的諾基亞,新發布的旗艦N8,發佈的時候價格標到了5000元的位置,但是2011年就掉到了3000元不到,在當時國產魅族的MX系列也賣到了起售價2999元的位置;

2010年iPhone 4發佈過後國內一機難求,最初的幾百臺現貨到達中關村之後,被炒到上萬元,但是隨著供應量增多,2011年慢慢也就降到了5000元以內的價格,但是在當時來自臺灣的HTC的安卓機皇G7,價格也還是要賣到4000元以上。



國產手機價格限制於核心技術掌握


上面的例子已經很明顯,在一個新興行業裡面,所謂的“國產”和“外牌”,其實從消費者的心理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畢竟消費者不是專業人士,對於產品的認知度不足,對於行業的整體水平不敏感,也就導致在早期產品只要能夠滿足對應的功能需求,那麼賣一個好的價格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不要覺得早期國產手機賣不起價格,早期魅族、聯想、OV這些國產品牌的價格其實並不低。


那麼最近幾年有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在於,智能手機行業十年來經過專利戰、價格戰兩次洗牌,到現在只剩下三星、蘋果、華為、小米、OPPO、vivo這六家企業為主導,在海外品牌只有三星和蘋果兩家的情況下,國產手機還是無法衝到跟他們旗艦機器一樣的價格?或者說除了華為衝進了旗艦機的行列其它品牌都沒有?這裡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缺乏核心的技術掌控。


手機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得到的產物。資源整合的能力,也就決定了最終產品以及廠商的定價權。實際上看三星和蘋果兩家企業,各自在資源整合的優勢上都非常明顯。


三星核心是對手機全產業鏈的關鍵技術擁有話語權。有自己的手機處理器,並且是全球唯二掌握了7nm製程工藝的代工廠;是全球頂級AMOLED屏幕供應商,超過一般OLED屏幕是三星生產和供應;是全球頂級的存儲芯片供應商,在固態存儲方面擁有壟斷地位;是全球第二大的相機CMOS加工企業,市場份額僅次於索尼。基帶、電池、機身、鉸鏈等等,這些結構和零部件三星都掌握了,而且其它手機廠商還得從他那兒拿貨......這樣導致三星每年的旗艦機器肯定是安卓機皇,肯定使用的都是業界最好的材料,起步價可以從六千開始,最高可以上萬元。


蘋果核心是對整個生態鏈的把控。首先由於早期在智能手機發展過程中定下了很多決定性的因素,導致蘋果和iPhone這兩個名字在全世界消費者的眼中都是智能手機的代表,這是品牌優勢,其它品牌沒法比。同時蘋果核心還在於對整個生態鏈的封閉式把控,比如說A系列處理器把CPU和GPU性能推到極致,自己設計的相機和傳感器模組,自己設計的屏幕和專業的系統調色,IOS系統和App Store內500萬個應用,以及蘋果本身在電腦、平板、手錶、電視等產品上同樣存在的硬件和軟件閉環生態。確保了體驗上的優質,產品上足夠有差異化。



華為定價是國產手機定價的主要影響因素


反觀小米、OV這些廠商,系統使用的是安卓,處理器和基帶使用的是高通,相機傳感器使用的是索尼,屏幕使用的是三星,某種意義來說並沒有真正核心的零部件產業,想要賣高價,除了瘋狂堆硬件,還能做什麼呢......


華為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從過去營業廳內存放,被戲稱為“充話費贈送的手機”,到現在與三星和蘋果並齊,成功站穩5000元以上高端機器的唯一一個國產品牌,依靠的無非也是掌握了一些核心技術。比如說麒麟系列芯片,巴龍基帶,與徠卡共同設計的鏡頭模組,與索尼共同研發並且獨佔的RYYB傳感器,扶持京東方的OLED屏幕產線,自己在海外成立HMS移動服務,同時還在著手研發自己的操作系統等等。


因此華為的定價,也就直接決定了其它國產手機品牌的定價。目前華為的定價策略其實非常簡單:P系列和Mate系列,把價位拆分成三個階梯,第一個是4000元左右的基礎價位;第二個是6000元左右的高端價位;第三個是7000元以上的衝擊旗艦價位的機器,比如說去年的Mate 30 Pro 5G,還有今年的P40 Pro Plus。下面的子品牌榮耀,任務則是儘量把對手的機器,困死在4000元以內的價位中,來保持自己的優勢。



國產廠商定價的四個考慮因素


那麼小米、OV這些機器,面對華為來勢洶洶的壓力下,也就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也就是必須從: 自身戰略、目標客戶、產品定位、競爭對手 四個方面來考慮價格的制定。


自身戰略來講,比如說小米這家企業,從2019年開始,小米進行了品牌戰略的大調整,將原本紅米手機獨立成為Redmi品牌,主要的任務就是接過小米過去性價比的定位,轉而由紅米來主打性價比戰略。於是乎你們可以看見,無論是在發佈會,還是在平時的宣傳上面,Redmi品牌開始大量對標華為的榮耀系列,核心就是要在性價比上面把榮耀打下去。在相似的配置上,Redmi的機器總是比榮耀便宜一點,在2019年就推出了K20系列、Note 8系列這樣的性價比神機。用2000元的價格,買到3000元配置的機器。


目標客戶來講,比如說vivo本身在線上市場的存在感非常低,但是在線下市場卻有著非常龐大的經銷商網絡,並且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中,vivo一直都貼近於女性市場,一直都在主打前置和後置拍照的功能。因此vivo的旗艦機器定價,基本上就在4000元左右的價位,核心賣點就是設計配色、前後置拍照,本身擁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同時對於女性用戶來說,超過5000元的第一選擇肯定就變成iPhone了。


產品定位來講,比如說OPPO去年開始主推的Reno系列,它的核心是取代掉過去的R系列,成為主要的高端產品系列,因此OPPO在Reno上面做了很多細分的產品線,甚至2019年一年的時間就連續推出了3代Reno,本身作為高端系列基本上也是貼著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的入門價格來打,比如說Reno 3 Pro 上市價格和 Mate 30上市價格同樣在3999元。


競爭對手來講,2020年是5G元年,小米、OV這些品牌對標華為和蘋果,也就紛紛開始進行價格上的挑戰。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小米10 Pro的價格來到了6000元的位置,OPPO Find X系列的價格更是來到了7000元的位置。兩款機器都是將硬件配置堆到極致,除了頂級的處理器,屏幕也都使用了三星最頂級的高刷新率屏幕,Find X更是高達3K分辨率,120赫茲,拍照來講一個採用了潛望式鏡頭,一個採用了1億像素傳感器,DXO評分排名全球第二和第三,僅次於華為P40 Pro。



不要對降價抱有任何幻想


因此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國產手機價格定位,不是考慮消費者購買能力來決定的,畢竟目前中國的人均收入也就1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每個月5800多元,而且只是平均數,實際上三四線城市收入會更低一些。旗艦機器動輒五六千的售價,肯定是偏貴的。

但是廠商可以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來刺激消費者購買,或者降低購買門檻。比如說以舊換新,送各種各樣的贈品,包括從今年開始各種免息分期政策,從6期免息一直到24期免息,即便是一臺7000多元售價的機器,在24期免息分期下,每個月也就200多塊錢,大多數工薪階層都可以負擔。

真正決定手機廠商定價的,依舊是三星、蘋果、華為三家廠商的定價,如果說蘋果把iPhone的價格壓倒4000元以內,那麼國產品牌的價格也一定會壓下來;但是如果華為這樣的標杆企業一再抬高價格,那麼國產手機的整體價格只會再往上增長。


只能說,對於買手機這件事情,大家不要抱有降價的可能性,在自己消費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選擇一款最好的,使用時間最長的,才是最划算的。


PM宋先生


我個人認為國產旗艦機型的價格在3000元到3500元左右,是我個人能接受的範圍,我認為也是一個定價相對合理的,這麼一個範圍。

越隨著這個科技的發展,今年的智能手機,尤其是5g的旗艦手機,價格都有一個普遍的上揚,其實就是根據手機的各種元器件的成本上升,這種漲價肯定也是一個必然,隨著收入的增加,手機的價格也是慢慢的往上走的。

根據自己的收入來進行手機的選擇,如果說我們需要付出一個月的工資來拿一部分錢手機的話,我認為是有點多的。但是3000塊錢我感覺能夠拿到一部旗艦手機,這個價位就相對合理一些,而且能夠節省一部分資金,用於別的地方,畢竟對於大部分消費者而言,比如每個月5000塊錢左右的收入,拿出3000塊錢買手機,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對於消費者而言,肯定是手機的價格越便宜越好,但是手機的價格應該會越來越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