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如果乖乖放棄兵權領地,大清會善待他麼?

水不溫居士


吳三桂從東北打到雲南,幫滿清改朝換代,成為了二臣之輩。

在雲南當王爺整治地方雄霸一方,成了氣候,可以開府設官,節制地方要員。就是土皇帝了。

一個手握重兵兵強馬壯的人,一個掌管地方錢糧的人,一個可以設置官員節制官員的人,你讓他乖乖就範?一個為心上人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人,你讓他乖乖就範做個地主老財拿俸祿的人?

朝廷善待一個沒有實權的人是可以的,絕對可以的,可是吳三桂沒有選擇妥協,他在六十出頭的年紀做了拼命的選擇。


條頭津津有味


吳三桂想放棄兵權領地的時候,大清已經不可能再善待他啦。

但吳三桂一開始就想全身而退的話,在豹眼看來,還是有機會的。但這個機會不是在取得領地之後,而是在大清入關時就該考慮此事。

但吳三桂心比天高,他比大清更想取代明朝,怎麼可能放棄兵權呢?

最終的結局,必然是要麼魚死,要麼網破。吳三桂一直就是大清這張大網中的魚。

01

吳三桂與多爾袞聯手擊敗李自成時,就決定了吳三桂最終的命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封遼東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率軍入關勤王。等到吳三桂抵達山海關時,崇禎帝已在煤山上吊自盡。

當時,李自成佔據了北京,在關外多爾袞大軍壓境。明朝滅亡,致使吳三桂頓時失去了依靠,面對腹背受敵的局面。既是一種危險,但也是一個機會,他遊離於各種政治勢力之間,企圖進行投機。

在這歷史關鍵時刻,吳三桂何去何從,其選擇至關重要,這不僅關乎他自己的命運,而且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他的選擇是絕對能夠改變歷史走向的。

明朝的滅亡,固然有許多原因,有的史學家還追究到朱元璋時代誅殺功臣及一系列的政策,追究明成祖朱棣命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耗盡了大明朝的國力,追究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諸如此類。總之,不是崇禎帝一人的過錯。

明朝亡了就亡啦,這裡不說這個事,就當時的局勢,分析一下吳三桂以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選擇吧。

第一,李自成的所作所為。

李自成在太監王德化引導下,從德勝門進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這幾步走得很好哦,可問題是,進入了內殿,卻忘記了咋進來的。

德勝門,以德為勝,王德化是否希望李自成佔據北京,要樹德以取信於天下呢?

承天門,是天意安排,王德化是否在說明朝滅亡,闖王代天承繼大位呢?

李自成入住了紫禁城,首先做的事就是封宮女竇美儀為妃。

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李自成下令:

"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

由此,京城秩序良好,店鋪營業如常。

"有二賊掠緞鋪,立剮於棋盤街。民間大喜,安堵如故"。

這些事都好做,讓別人別胡作非為容易做到,可能不能管住自己,是個最大的問題,壞就壞在男人管不住下半截。巴掌長的一小截都管不住,還能管得住天下嗎?

李自成首先納了一妃,其手下大將劉宗敏也沒閒著,就把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給收繳了。這跟劉邦攻佔了項羽的老巢,大肆搜刮珍寶美人,大擺宴會,最終被項羽擊敗,如出一轍。

劉邦輸得很慘,但運氣很好,而李自成就沒有那麼幸運啦。

“衝冠一怒為紅顏”,李自成三番五次勸降吳三桂,吳三桂本來也有投降的打算。但得知陳圓圓被劉宗敏霸佔了,思想就產生了動搖。

有說法認為,吳三桂就是因為劉宗敏霸佔了陳圓圓才反叛的,這沒有足夠的證據。

但李自成俘獲了吳三桂全家,為了保全家人,吳三桂有投降的意思,這倒比較可信。

試想一下,如果劉宗敏不霸佔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李自成保護好吳三桂的家人,或者說以此作為人質與吳三桂聯合,共同抵禦多爾袞的大軍入關,歷史將會是一個啥結局呢?

李自成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吳三桂也沒想做大明朝的忠臣,渾水摸魚或者有更大的企圖,是其真實的目的。

但李自成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既忘了德勝門,也忘記了承天門,辜負了王德化一片苦心。

等明白吳三桂是假投降的時候,已經失去了戰勝他的最佳時機,他已經與多爾袞勾結起來,形成了不可戰勝的力量。

李自成的失敗,咎由自取,但卻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

第二,吳三桂鼠首兩端,不僅斷送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中華民族歷史的走向。

子曰:兄弟鬩於牆而外禦其侮。

儘管吳三桂是官二代,身份高貴;李自成是牧羊人,地位卑下。出身有貴賤不同,但都是大漢民族的兄弟。多爾袞算啥?蠻夷民族,是外族,自古就是大漢民族的死敵。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是多麼可惡。就算吳三桂想稱帝也未嘗不可,但必須先把外族打敗趕走,然後再搶天下才是。

吳三桂居然勾結外族,首先要對付李自成。就這個境界和德行,吳三桂死有餘辜。

吳三桂表面答應李自成的勸降,暗地裡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聯絡多爾袞對抗李自成。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多爾袞答應吳三桂,但遲遲不出兵。就在李自成在一片石擊敗吳三桂,兩敗俱傷之際,多爾袞接到吳三桂再次求援信後,逼迫吳三桂徹底投降。

吳三桂迫於無奈,投降了多爾袞,引領大清軍隊入關,將李自成擊敗。

李自成敗退北京,倉皇稱帝,之後殺死了吳三桂家人三十四口,急急忙忙撤離了北京。

多爾袞把清廷由盛京遷都北京,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如果吳三桂就此打住,交出兵權,或許能夠安安穩穩做幾年太平王爺。

但此時的吳三桂還有更多的想法,有更大的野心,他咋會就此收手呢?

02

吳三桂的野心,不可避免地註定了他的命運。

吳三桂手握重兵,如果既不投降李自成,也不勾結多爾袞,堅定地保持中立。如果李自成聰明一些,不要急於進攻吳三桂,那麼多爾袞也不敢輕易對吳三桂動手。假以時日,靜觀天下之變,歷史或許是另一個結局。

不可否認,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都是天下梟雄,但最終還是多爾袞棋高一著。大清取得天下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是勝者為王。

但吳三桂跟李自成一樣,都不甘心失敗的命運。

吳三桂投降了大清之後,依然與大明的殘餘勢力暗地來往,與南京福王政權眉來眼去。

對於吳三桂的曖昧態度,清廷是門清,心知肚明。

清廷為了籠絡人心,首先要收買大明王朝那些舊臣和降將,自然就不會還沒有卸磨就殺驢,此時,無論如何是不會對吳三桂下手的。

如果此時吳三桂交出兵權,起碼在大清坐穩江山之前,吳三桂是平安的。

其次,李自成逃亡西安,其勢力還在,還有其他的起義軍。大明朝被推翻啦,他們就是反抗大清的生力軍。這些反抗力量需要大清去剿滅。

第三,大明朝的殘餘勢力及忠於大明的臣民,也對大清政權的穩固構成極大的威脅。

吳三桂投降後,成為唯一獨自統領自己軍隊的降將。大清需要依靠他的實力來消滅李自成及殘餘的明朝勢力;吳三桂也想繼續玩弄他的把戲,藉機佔據地盤發展自己的勢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吳三桂佔據了雲貴,但大清卻佔據了大部分天下。

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出師緬甸,擒殺了桂王,明朝的殘餘勢力徹底清除。

此時,李自成早就不知道被趕到哪裡去了。大清的抵抗力量已經全部清除,是可以騰出手來對付吳三桂的時候啦。

不必去說結果,看看這個過程,只要是一個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就會想到,清廷下一步會做啥啦。

此時,已經不是吳三桂想如何的時候啦,命運已經不再掌握在他的手中。他的結局必然是,無論他如何選擇,都是死路一條。

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剛剛即位不久,吳三桂也滅掉了桂王。

康熙先給一個甜棗,以擒殺桂王之功,晉爵吳三桂為親王,還把其長子吳應熊招為大清駙馬,加吳三桂少保兼太子太保,可謂皇恩浩蕩哦。

隨手就是一個巴掌,康熙二年(1663年),也就是滅掉桂王的次年,康熙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結束為由,收繳了吳三桂平西大將軍的印綬。

甜棗還在嘴裡沒有吞下,巴掌卻接二連三的來了。接下來雲貴官吏的人事任命權、藩下的司法權全部收歸了中央。

還沒有等吳三桂喘口氣,康熙小皇帝就下手了,那裡還等吳三桂交出兵權和領地呢?

就這個局勢,如果吳三桂束手待斃,其結局是個啥情況不好說,死得是不是更慘不好確定,但不會太好,是否比造反更慘也未必不可能,韓信就是個佐證。

有人說康熙要比劉邦仁慈一些,但情勢不同啊。劉邦再狠,也沒有對劉姓諸侯王下手吧。如果劉邦活得更久一些,那些不安分的劉姓諸侯王一樣逃脫不了他的毒手。這就是政治,沒有仁慈不仁慈一說。

吳三桂也想到了妥協,也付出了行動。康熙六年(1667年),吳三桂可能考慮到了功高蓋主的危險,主動上疏辭掉總管雲貴兩省事務。康熙也不客氣,直接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請歸遼東老家,康熙乘勢做出了撤藩的決定。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提出撤藩要求,依例照準。

吳三桂沒得辦法,也上疏請求撤藩,康熙也說很好。

自始至終,對於三藩提出的任何解除權力的請求,康熙都是毫不客氣,照單全收,沒有任何慰留之意。

這種做法,豈能不令人生疑?

但時勢如此,已經沒有討價還價的條件啦。就如同當初吳三桂投降多爾袞一樣,已經戰敗了,無路可走啦,不投降又能如何呢?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要麼選擇任人宰割,要麼選擇造反。同樣是死,陳勝吳廣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吳三桂同樣在想,皇帝天生也不就是你愛新覺羅家的,誰搶到算誰的。

就像李自成,經過承天門進入內殿,也未必就是天意要把皇帝給你,還得靠實力說話。

接到吳三桂的撤藩請求,許多大臣建議康熙悠著點。

但康熙力排眾議,決定撤藩,說: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

由此可見,康熙是真的狠角色,如此堅決果斷,不愧是千古一帝。

吳三桂哪裡是康熙的對手,儘管他“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孤注一擲。”

精神可嘉,最終還得看能力和勢力。

從吳三桂在山海關首鼠兩端想投機取巧來看,那時就已經註定了他最終的命運。縱觀吳三桂一生,都是在投機,其結局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說,吳三桂不可能自己主動罷手,等他想罷手的時候,已經沒有可能和機會啦。

康熙的意圖很明白,不管你吳三桂是否要罷手,都必須剷除掉,沒有例外。因為兔已死、鳥已盡,吳三桂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只剩下威脅啦。

看看大清朝後來那些狠角色,殺功臣沒有一個眨眼睛的,難不成就康熙一個仁德之君嗎?

不可能,時勢不同而已,沒有任何區別。


豹眼看歷史


在歷史上,吳三桂也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作為大明的重臣,有負崇禎對他的信任和重用!就算為了私慾,置大義氣節不顧降了大清,也是虛以委蛇。這一點,順治,康熙都清清楚楚!

直到康熙下決定撤藩,吳三桂終於再次露出了獰笑的狼牙,於是戰爭爆發了!

那麼,吳三桂如果乖乖的放棄兵權領地,大清也不一定會善待他!

為什麼這樣說?

吳三桂是一個變幻無常的人,大清對他不放心!而吳三桂的勢力遍及全國,影響力大,清廷會做到防患於未然!最重要的是吳三桂做慣了逍遙平西王,怎麼會乖乖就範?

一,吳三桂跟大清是相互利用,談不上真心合作!

從吳三桂跟闖王李自成反目,到跟大清聯手,都是互相利用而已!

直到大清問鼎中原,吳三桂也如願成為一方諸候——平西王!

在吳三桂踞雲南時,清朝的法治和朝廷官員的配置都是空設!而且,每年向朝廷索要的軍費多得嚇人!

而朝廷需要向他那調兵時,吳三桂總是推諉,真正的擁兵自重!

所以,康熙在決定撤藩時,也做了最壞的打算:跟吳三桂開戰!因為他也知道吳三桂不會甘心就範——來源於吳三桂的反覆無常!

康熙也看到了吳三桂不是真心合作,只是互相利用,所以才狠心撤藩!

二,習慣了唯我獨尊,吳三桂不會就範大清!

吳三桂也知道朝廷對待他的態度!

就算是順利撤藩,也不會善終!

因為無兵無勢無權,吳三桂就什麼也不是了,這樣無異於人家刀下的魚肉了!甚至是算舊帳!那也是死路一條!

而且,吳三桂習慣了我行我素天馬行空,他不會甘心屈居人下,仰人鼻息!

所以,彼此心知肚明,就真刀真槍來個痛快!

由此可見:吳三桂也不是善良的主,戰爭也就一觸即發!

【古今多少事,都在歷史中!歡迎關注!我是媚之夭夭!】


分享到:


相關文章: